“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我们都希望自己能做到“先胜而后求战”。可是,世事未必尽如人意,如果我们不得不“先战而后求胜”时,我们该怎么做呢?

香积寺之战,或许可以给到我们一些启发。

此战,朝廷在战略上的失误,使唐军陷入被动,只得“先战而后求胜”。但李嗣业、仆固怀恩等人以其杰出的军事素养和令人血脉贲张的英雄主义发挥,终使唐军死战得胜,收复长安!

间接路线与直接路线

战略的真正目的并不是寻求决战,而是要尽量削弱敌人的抵抗能力,破坏其稳定性,创造有利的战略态势,从而以最小的军事消耗和最低限度的损失使敌人屈服。——《战略论.间接路线》

756年,唐肃宗在灵武站稳脚跟后,即开始考虑收复两京。

757年二月,肃宗抵达凤翔,陇右、河西、安西及各处勤王之兵悉数集结,而江淮财赋也运到。长安附近,从叛军中前来归正者络绎不绝,“复兴之势,颇为振作”。

此时,李泌提出了一个“先胜而后求战”的方案:

1、制敌:利用叛军未能及时攻取山西的失误,以李光弼出井陉,郭子仪入河东,使叛军这条长蛇的一头一尾(长安、范阳)被制住。

2、疲敌:唐肃宗在灵武的部队出抚凤,与郭子仪、李光弼军配合,”彼救首则击其尾,彼救尾则击其首,使贼往来千里,疲于奔命。

3、歼敌:疲敌目标达成后,以建宁王率大军与李光弼先取范阳。倾覆叛军老巢后,再四面合击,平定叛乱。

李泌方略,颇合“胜兵先战而后求胜”要义。

可以说,这是一个从大战略着眼,“先胜而后求战”的方略。

不过,唐肃宗“朕切于晨昏之恋,不能待此决矣”,决心采取正面进攻的方式,直接收复长安。

唐肃宗的路线,寄希望于正面主力会战的胜利,“先战而后求胜”。

可是,由于叛军十分精锐,正面交战,唐军并无优势,因此肃宗数次尝试悉数失败。

终于,大唐把自己逼到了绝境。

命悬一线的大唐

757年5月,大唐王朝到了命悬一线的时刻。

1、没钱了。

一方面,唐肃宗几次急不可耐的反击屡屡受挫,耗费了大量物资粮饷,朝廷已无府库积蓄。

由于没钱,大唐对立功将士,只能给“空名告白”,官位、爵位都给得老高,就是不给钱。甚至于,凡是应募入军的,统统授以紫衣,对于战败归来的散卒,通通授予官爵。

总之,穷得叮当响。

更重要的是:“财路”危险了。

自汴州失守后,运河已不能用,大唐的江淮财赋遂由淮河-长江-汉水-洋川-凤翔。

可是,当年5月15,在坚守了一年后,大唐放弃了南阳。

大唐已命悬一线。

叛军已逼近汉水,大唐“财路”已极不安全。

2、各条战线均已极为危险。

此时,睢阳、颖川、上党等地也陷入重围,危在旦夕。而大唐却无力对这些地方给予支持。

一旦这几处要点失守,江淮、河东不保,形势将不堪设想。

郭子仪的难题

757年9月,唐军发起了“搏命”一击。

送行时,唐肃宗对郭子仪说:“事之济否,在此行也”。郭子仪则回答:“此行不捷,臣必死之”。

悲壮的言语,透露出:不管是唐天子还是郭子仪,心里都没谱!

以兵力而言,此战,唐军兵力占有一定优势。

唐军兵力十五万,号称二十万;叛军有众十万。

可是,唐军既然选择了正面决战解决问题,就必须解决着一个老大难的问题:如何对付叛军的精锐骑兵?

安禄山造反前,利用担任闲厩使、陇右群牧的机会,将良马悉数运到范阳,使叛军拥有了较强的骑兵优势。

而唐军骑兵,经灵宝之战、陈斜涛之战的消耗(都是大兵团歼灭战),已经损失惨重。

叛军精骑令人防不胜防,唐军多次吃亏。

因此,在此前的征战中,唐军对叛军的骑兵可谓防不胜防,接连被敌精骑所破。

为此,唐肃宗向回纥借精骑,试图削弱叛军的骑兵优势。为了笼络回纥,唐军承诺:收复两京后,土地归大唐,女子财帛归回纥。

大唐“诚意”很足,但回纥骑兵只有4000余人,兵力过少,唐军必须小心使用,好钢用在刀刃上。否则,还是要吃亏!

虽然心里没底,但被逼到墙角了,只能激励三军,“先战而后求胜”了。兄弟们,上呀!

正面交战

九月二十七日,唐军抵达了长安西。唐军在香积寺以北列阵。

唐军“西拒沣水,东临大川”,以李嗣业为前军、郭子仪为中军、王思礼为后军,列为“弥亘一舍(三十里)”的长阵与叛军南北对峙。

唐军列阵(据史推测)。

唐军列阵,已尽可能保证侧翼安全:阵北以昆明池等湖泊、河流掩护,阵后以沣水为屏障;阵东南的樊川地势较低,唐军可以监视。

同时,为了避免被敌军“贯阵而过”,唐军又以大纵深配置来增强抵抗力。

不过,唐军还是差点崩溃了。

叛军李归仁率先出手,他以劲骑数次来挑战(引诱唐军)。

唐军逼退李归仁后,“攒矢而逐之”。

当唐军接近敌阵时,叛军全军发起反冲击。

“其贼却退,奇兵及马军亦不得远趁”,在唐军经典战术中,追击时,奇兵、马军是在前方的,而在正常阵战中,弩手、弓手、战锋队先接敌。

可见:此战,应当是李归仁诱敌,使唐军以追击队形行进,随后,叛军“齐进”,以出乎意料的速度和规模,趁机发起反突击。

“官军却,为敌所乘”,叛军把握机会,突入阵中。

而叛军攻入后,开始掠夺唐军辎重,可见:叛军已经突破得很深入,甚至可能打穿了唐军前军。

唐军一片恐慌!又一场军事灾难,似乎已经来临。

此时,李嗣业大呼:今日不以身饵贼,军无孑遗矣!于是,肉袒,执长刀,立于阵前,大呼奋击,当其刀者,人马俱碎!

这一段令人热血沸腾的记载,引发了许多朋友对陌刀的兴趣。其实,此时的陌刀早已不是什么新玩意了。唐军有,叛军也有。

所以,这里不是陌刀厉害,而是李嗣业厉害!嗣业以其神勇,压住了阵脚!

若非李嗣业神勇,唐军已然大败。

前军阵势稍定,李嗣业便率前军执长刀“如墙而进”。

这是真正的血战,双方皆未退却,战况极为惨烈。

但是,正如李嗣业所说,现在他作的,是“饵贼”,把敌人吸引住。

真正决定胜负的,还是在侧翼!

侧翼之战

老规矩,叛军早已经留了一手:李归仁已埋精骑于大营东面,观察战局,准备择机而入,给唐军致命一击。

叛军“用奇”用成套路了,就不足为奇了,唐军早已有备。

唐军侦知了敌军伏兵位置后,先下手为强,令回纥精骑对伏兵发起攻击。

侦者知之以告,帝亲率回纥锐卒,剪其伏军,遂蹑大营背,与嗣业合势,表里夹攻。——《册府元龟》

《册府元龟》提到:“帝亲率”,《资治通鉴》提到“元帅广平王分回纥锐卒”。

不管元帅广平王是否亲自参与了前出作战,但元帅亲自掌握这支总预备队是没有疑问的。可见:唐军深知,胜负决于侧翼!

叛军骑兵不是回纥骑兵的对手。

叛军中,有两支最精锐的骑兵,同罗精骑和曵落河。其中,曵落河中,也有大量的同罗人。

而同罗人前些年之所以会跑去跟着安禄山混,就是因为“为回纥所破”。

这就是为何:仅仅为了这4000回纥骑兵,大唐愿意以两京子女财帛为条件!

一分钱一分货。回纥骑兵的战斗力不是盖的,“怀恩驰掩之,馘斩无遗者”,杀了个精光!

侧翼之战。

回纥精骑击败伏兵后,迅速迂回到叛军阵后,开始夹击叛军!

胜利的天枰,开始向唐军倾斜!

步骑协同

别急,胜负还没这么快分出来。

一般来说,精骑“出敌后”,敌军阵型被冲乱,就崩溃了。

可是,还有一种情况:敌军纪律性很强,被冲散的部队又合了起来。

这样,如果没有步兵及时跟进,敌军“散而复合”,单靠少许精骑兵解决不了问题。

而安守忠的部队,就是这样纪律性强的精锐之师。

尽管“贼气沮”。但叛军在逆境中依然表现出了极强的战斗力。双方合战,激战不已。

仆固怀恩脱去战甲,持矛亲自杀入敌阵,斩杀十余人,“众惊靡”。

仆固怀恩勇则勇矣,战局依然焦灼!

此时,李嗣业在稳住阵势后,也率精锐迂回敌营之后(应该是率骑马步兵),与回纥精骑合势。

如此,唐军在敌军后方步骑协调,开始成势。

没有什么比拥有“如墙而进”特技的李嗣业步兵更好的搭档了!

李嗣业与仆固怀恩步骑协同,从后方夹击敌军,促敌崩溃。

自午至酉,斩首六万级,填沟堑死者甚众,贼遂大溃。

激战一日,唐军终于取胜。

错失良机

叛军败后,逃入长安。当夜,嚣声不止。

仆固怀恩对广平王说:敌人这是要逃呀!请给我两百骑,我去把安守忠、李归仁抓来!

广平王答:打了一天,将军你也累了,先休息下,明日再战!

仆固怀恩说:这些都是敌人的骁将呀!不好对付!现在他们大败,正是天赐良机给我们,为何放走他们?他们走后,整顿军心,又是大敌!要把握机会就要快,何必等明天?

为此,仆固怀恩一晚上起来四、五次,反复劝说,但广平王不理。

结果,敌军当夜全部撤出长安!

或许,在广平王看来,能夺回长安,在父皇面前就是大功一件了,不想再出什么波折吧。

可是,作为大唐的皇子,要与叛军争夺的,难道只是一座长安吗?难道不应把握机会歼灭敌有生力量吗?

广平王若有一丝其先祖李世民“功难成而易败,机难得而易失”的魄力,平叛战争可能不需要打这么多年了!

先战而后求胜的关键:把握相对优势。

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孙子兵法.势篇》

《孙子兵法》告诉我们,要“先胜而后求战”。

可是,安史之乱中,大唐天子们似乎“不屑于”这么做。

大唐朝廷多次放弃“先胜而后求战”的机会,致使平叛战争一波三折。

最终,大唐天子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了代价!平叛战争一波三折,最终,大唐在连续的无谓损耗后,无力彻底平叛,致使藩镇之祸成了伴随大唐一世的痼疾。

而郭子仪、李嗣业们在这样的环境下尤能建功立业,就显得更加难能可贵了!

其实,我们与郭子仪、李嗣业们一样,也未必总能“先胜而后求战”,很多时候,因为我们领导,或者我们自己的失误,我们往往要面临“先战而后求胜”的处境。

此时,我们不妨学习此战中的唐军将士。

1、找到削弱敌军优势的方法。

叛军的冲击力极强。

从此战来看,更是如此!叛军居然可以趁唐军“攒矢逐之”这个短暂的变阵空隙,迅速突击,险些一举取胜!这些都足见叛军惊人的突击能力。

对此,唐军列阵时,以地形为屏障,尽可能削弱叛军对侧翼的威胁,又以列大纵深的长阵,削弱敌军宠阵的威胁。

2、将自己的优势力量放到决定性位置。

回纥精骑虽强,但只有4000,如果不能用于决定性地点,其效力将大打折扣。

唐军将其为预备队,侦知敌伏兵后,才发起进攻,终于击破敌伏兵,迂回至敌后,开始扭转形势。

而李嗣业所部精锐是另一个相对优势。

李嗣业虽统前军,但其精锐应当是5000河西兵和7000安西兵。这在这种十万人级别的互砍中数量实在不多。

但李嗣业这支精锐也“好钢用在刀刃上”。

在阵势被敌冲乱时,李嗣业率精锐逆势而上,压住阵脚。随后,在回纥精骑遇到麻烦时,火速驰援,终究破敌!

可以说,回纥精骑、李嗣业精锐,数量不多,但每每出现在决定性的时间、决定性的地点,遂顺利推动战局发展!

朋友,如果您也陷入了“先战而后求胜”的处境,也不要慌,也不要只顾埋头干,仔细分析敌我优劣,找到削弱敌优势的方法,把自己的优势集中起来,用到决定性的地方去!如此,或许您终能赢下眼前的血战!

当然,一开始就能筹划得当,能做到“先胜而后求战”显然是更好的选择!

祝君胜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