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暑假的一晚去石頭家串門,一進門看到的是屢見不鮮的又一幕:小學四年級的石頭被父母輪流看管着寫作業,他又沒完成假期一天的作業量。

石頭這孩子有很大的惰性,除了他喜歡的摺紙手工外,學習及其它事情都不能令他保持較長時間的興趣,做事還拖拖拉拉。石頭自己也明知道這會引發被批評或被打這樣的後果卻仍屢教不改地今天作出了保證,明天依舊不改正,不認真完成作業。石頭的父母跟有些心急的、嚴格的家長一樣,往往從孩子小的時候開始就嚴格對待,一心想將孩子變成他們心目中的完美的“人”,除了要求成績突出,或也在智力及才藝等方面加強訓練,真可謂用心良苦呀。然而這一切都令父母和孩子感覺疲憊不堪。問題出在哪裏呢?

大家對石頭髮表了各自的批評和教育的意見,最後大家都期待着我來分析並對石頭話。爲了能夠觸動石頭,我跨出小學生的理解能力,上綱上線地提出了“責任擔當”。

首先,我問石頭:你自己沒完成好自己今天必須做好的事情,剛纔爲什麼你還會哭呢?哭有兩種解釋:一是你做了該做的,父母還逼你做額外自己不喜歡的事情,所以感覺委屈而哭;二是自己沒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悔恨得痛哭。你思量一下今天是怎麼回事呢?接着我又提起石頭三歲時的一件事兒:你在看到媽媽有幾天在家裏時,你知道媽媽暫時沒工作,你就要求媽媽快去找工作,好掙錢。爲什麼會這樣說呢?因爲你知道那是媽媽的責任,她必須去上班掙錢好與爸爸一起養家。那現在你自己做爲一名學生或小孩兒,你的職責或任務就是學習,把學習做好,你就是盡了責任,就是好孩子,對不對?所以從現在開始,你要學會“擔當”,擔當起自己的這份職責,而這正是“孝爲先”的體現。其次,我啓發石頭:我們不要把學習看成是“任務”,好象學習只是爲了家長和老師而學了。我們要把學習當成自己的責任和樂趣,體會讓學習成爲我們感覺輕鬆愉快的一件好玩的事情。比如,假期裏,如果一天不寫作業,就如父母一天不去上班掙錢一樣,沒完成自己的責任,那是多麼沒意思的呀;再比如,如果我們跟着語文閱讀的內容而去走進那着藍天白雲下,或跟着數學題“進水多出水少何時可以灌滿水池”來想象那流動的場景,等等,把題看成是好玩的故事,我們就可以找到學習中的樂趣,而不是爲學習而學習的枯燥任務了。第三,如果我們針對錯誤而做出了保證,但如果我們沒有改正,那就是撒謊,“撒謊的孩子被狼喫了”的故事聽過的吧?撒謊的孩子是最不好的孩子。所以我們保證了,我們就一定要去做到,去擔當。

石頭默默地聽着,逐漸安定一下,似乎理解了什麼。讓他洗漱後去睡覺,我又與石頭父母進行了長時間的探討和溝通,一起來深思,孩子經常性地犯同一個毛病,以及由學習而引起的家長的不快,其關鍵點是不是在於我們做家長的態度不正確或不得法,比如家長把孩子教育當成了負擔來做,怎麼會有平和心態來陪孩子學習呢?比如家長自己今天因各種原因而有不好的情緒,怎麼可能在對待孩會不失去耐心呢?比如我們家長沒有開智開悟而得教育的大智慧,未能把好孩子不學不想學的原因這個脈,只知用簡單粗暴的方法,因此也無法讓孩子因一次父母的暴怒而一勞永逸地解決問題呢?

雅比斯先生道破天機:“教育孩子是一個需要細心和耐心的活兒。 家長的情緒狀態,直接決定孩子的情緒狀態。優秀的孩子,都是家長持續正面激勵的結果。所以,家長只有讓自己的正面良性情緒堅持到底,直到孩子出現你期望的結果,這個結果並且變成了自動自發的行爲——習慣,纔可以罷手。這是教育孩子的真正祕密。”

關於教育,幾乎每位家長心裏都有本難唸的經,有時家長與孩子間甚至成爲了敵對雙方,完全迷失在了教育的怪圈裏。而我們可以看出,這個“真正祕密”的實質意義或稱之爲“密碼”是:教育的成功,必須體現爲孩子及家長和老師在這個過程中都變得和諧且輕鬆!

或許我們對“放任”教育或 “嚴格”教育,以及兩相交織等教育模式難以準確地把握,但是要知道,嚴格教育的潛在心理是:對自己及自己的孩子的不信任,也就是說,家長沒有擺正心態或心態不好,而這種心態所表現出來的行爲可用“簡單”、“粗暴”一而概之,所導致的結果是家長疲憊而失望,孩子疲塌而無所適從。特別是我們家長不能設想或要求孩子一夜間而改觀,更不可以對孩子表示出任何的失望和放棄情緒,我們只有堅持用和諧的教育方式,期待孩子頓悟的那一天。

人,有自我認識的過程,這是自己的天性使然。抹殺也好,帶動也罷,人還是在自己的軌跡裏行走。當家長順應並主動地理解孩子並開始同步行走,孩子方能靠近你想象的和諧,才能達成家長與孩子共同輕鬆地成長進步的效果。正所謂:道可道,非常道。難可難,不得法則自然難。比可比,不可比低了自己。氣可氣,不可亂了士氣。悉可悉,不可只是一般地知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