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所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但也是因爲這種高強度的工作,隨着年齡的增長,王進喜的身體也一天不如一天,在他47歲那年,他永遠的離開了人世,王進喜的一生有五個兒女,他們並沒有靠着父親對於國家的貢獻,向國家提出一些過分的請求,而是靠着自己闖出了一番天地,大兒子王月平和二兒子王月甫以及王進喜的長女王櫻繼承了父親的事業,投入到了祖國的石油行業之中,二女兒王月進入了部隊,而小女兒王月琴從小身體就不好,在很小的時候就不幸夭折了。

一個國家的發展是許多人爲之共同努力的結果,他們克服衆難,爲祖國犧牲了自我,有許多人甚至奉獻出了生命,要說是其中的代表,那不得不提的就是明朝時期的一代名臣于謙了,

《明史》

當中記載:宣德年間,明英宗被俘,當時瓦次大軍兵臨城下,于謙親率二十二萬大軍進行抵禦,並且成功救回英宗,如果不是他明朝很有可能在那一年就已經覆滅了。

同時于謙一生爲官清廉,不與亂黨同流合污,在朝廷當中也受到了很多人的排擠,最後被陷害含冤而死,但他的功績仍被後人所銘記。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所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正是對他們這羣人的概括,同樣中國能夠發展到今天,也離不開一批又一批科研工作者的奉獻,他們不畏艱險,勇於抵抗惡劣的環境,以及相對欠缺的生產設備,爲我們營造了美好的今天。

“鐵人”王進喜

要知道我國作爲一個人口大國,能源對於我們來說也是頗爲重要,而石油更是工業當中甚至是我們日常生活最不可或缺的一種能源,

要說起石油我們第一個想到的肯定就是“鐵人”王進喜了。可惜天妒英才,“鐵人”王進喜47歲病逝,死後葬進八寶山,5個子女現狀如何??

王進喜於1923年出生於甘肅省的一個普通家庭當中,在鄉下長大的他,從小生活就過得十分的艱苦,爲了能夠填飽肚子,幼年時期王進喜就開始爲村裏的有錢人家放牛放羊,在後來甚至一度與父親淪落爲乞丐,沿街乞討。但生活從來都是先苦後甜,隨着新中國的成立,王進喜也跟着別人學習了一門手藝,成爲了我國第一批鑽井工人,在這之後王進喜的生活也穩定了不少,起碼不用再爲怎麼填飽肚子而擔憂。

比起從前的苦日子,如今安穩的生活,更讓王進喜爲之珍惜,他也懷着一顆感恩的心,感謝祖國給他帶來的一切,他也把這份感恩全部寄託在了自己的工作之中,他希望通過自己改善中國的現狀,爲祖國的石油事業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也正是有了這樣一種信念,在工作中王進喜從來都是任勞任怨,凡事衝在第一線,很多人不願意乾的髒活累活他全都包在了自己身上,也正是因爲這種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得到了領導們的賞識,他被任命爲了隊長,而且通過自己的努力,王進喜的職位也是越來越高,當然這一切也與他的付出形成了正比。

但官職的不斷變大,權利的不斷提升並沒有讓他忘記自己的初衷,每當他在大街上看到揹着煤氣包的車輛時,他的內心都十分的焦急,如何幫助自己的國家擺脫“沒油”的現狀,是他最想要做到的。作爲一名鑽井工人,石油對於國家的重要性,王進喜比誰都要清楚,在工業上的各個領域,石油都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王進喜就曾暗暗發誓,自己一定要爲祖國尋找到一個大油田,解決目前窘迫的現狀。

1960年,經過王進喜團隊持之不懈的努力大慶終於打出了第一口油井,這也很大程度的鼓舞了當時鑽探工人們的士氣,隨後他們就投入到了第二口油井的開採工作之中。就在這中間其實還發生過一個小插曲,第二口油井在開採中出現了井噴,那當時周圍並沒有晶石粉,工人們也只能拿水泥代替,但因爲沒有攪拌機,很難達到理想的效果,這時王進喜毅然決然的跳進了水泥當中,來充當攪拌機,就此“鐵人”的稱呼也爲人們所熟知。

但也是因爲這種高強度的工作,隨着年齡的增長,王進喜的身體也一天不如一天,在他47歲那年,他永遠的離開了人世,王進喜的一生有五個兒女,他們並沒有靠着父親對於國家的貢獻,向國家提出一些過分的請求,而是靠着自己闖出了一番天地,大兒子王月平和二兒子王月甫以及王進喜的長女王櫻繼承了父親的事業,投入到了祖國的石油行業之中,二女兒王月進入了部隊,而小女兒王月琴從小身體就不好,在很小的時候就不幸夭折了。

結語

不得不說王進喜雖然永遠的離開了我們,但“鐵人”精神依舊被我們所有人所銘記,也深深地影響着我們每一個人。

隨着祖國科技水平的不斷提升,石油行業也是人才輩出,我們也早已擺脫了當時窘迫的情形,當然這一切其實也離不開老一輩科研人員爲我們鋪好的路,沒有他們很難有祖國現在的發展,而我們剛要從他們身上看到那種難能可貴的精神,努力的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明史》

《出師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