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河离不开桥,桥也是运河的一种文化符号,大运河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桥也亦然。运河二通道建成后,千吨级船舶可从山东直达杭州,浙北、浙东及浙中西部的航道完全贯通成高等级内河水运网,嘉兴、杭州、绍兴等杭州湾地区会连成一片。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隋人因修大运河而苦,但是运河却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给民族的生存和繁荣带来意想不到的盛观。

千百年来,无数货物由京杭大运河走向四方。这条黄金水道全长约1794公里,哺育出沿线20多个风姿绰约的繁华城镇、富庶商埠,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起了巨大作用。

运河杭州段全长39公里,是京杭大运河的最南端。过余杭塘栖进杭州,经过拱墅区、下城区和江干区,最后由三堡船闸汇入钱塘江。

1

河水静静流淌 串起经济脉动

绿色动能

运河上往来的船只,是游客眼中的风景,也载着杭州这座城市在历史的长河中缓缓向前。杭州所需的建材、钢材、水泥、煤炭等货物70-80%都是通过水路运输运进来的,据杭州港航部门统计,去年一年,运河杭州段的货运量为7302.80万吨。

通过运河运走的渣土、泥浆等也逐年上升,若以2019年4000多万吨的泥浆渣土量计算,每辆渣土车大约能装渣土30多吨,如果全部用车辆运输,约需要150万辆渣土车,对环境、道路的影响可想而知。

相同的货运量,水运运输的碳排放,仅为公路运输的1/30。为了最大程度的保持空气清新,河水清洁,杭州港航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码头防扬尘、船舱全覆盖、沉淀再利用。同时,通过设立“严管区”、加快信息化项目建设等措施来加强现场管理。

运河杭州段

港城联动

沿着运河一路向北,来到余杭港区崇贤作业区,这里正上演着“港城”联动协奏曲。2008年8月9日开港运营以来,主要货种为钢材,连续8年吞吐量超过800万吨。通过临港产业的发展,曾经周边一片荒芜的崇贤港,如今却已经是钢材产业的集散地:钢材上下游企业集聚,周边交通配套不断完善、周边老百姓有了就业新选择……它的到来,对周边地区产生辐射,形成各有分工、优势互补的产业布局,进而提高地区综合竞争力。

余杭港区崇贤作业区

通瓶颈 助复兴

打通京杭运河瓶颈,加快内河水运全面复兴,是建设交通强省的“命题作文”之一。

而这篇文章,也有着一定的基础。上世纪80、90年代三堡一线、二线船闸相继开建,沟通运河与钱塘江,以更大限度的发挥航运功能。从通航以来,三堡船闸一直处在高负荷运转中,为了保障过闸需求,港航部门通过停航不停闸、潮水分级、色彩引导等一系列举措,将设计通过能力1500万吨的船闸,运量提升至5000万吨。

为了提升京杭运河航道通行等级,杭州目前正建设运河二通道。运河二通道建成后,千吨级船舶可从山东直达杭州,浙北、浙东及浙中西部的航道完全贯通成高等级内河水运网,嘉兴、杭州、绍兴等杭州湾地区会连成一片。

静静流淌的河水,正孕育着新的活力。

三堡船闸

2

运河文化 古今遥相辉映

运河上的红绿灯

河离不开桥,桥也是运河的一种文化符号,大运河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桥也亦然。

在京杭大运河最南端,有一座300多岁的老桥,叫拱宸桥。

在拱宸桥上,可以看到一艘艘货船排列成整齐的队伍,或是一起从南往北行驶,或是一起从北往南行驶。这道独特的风景从何而来?

货船经过拱宸桥

拱宸桥的主通航桥孔只有15.8米的宽度, 船舶越造越大,古桥受伤的可能性与日俱增。为了保护桥身,2005年,相关部门特地在拱宸桥两侧浇铸了4个防撞墩,防撞墩上各趴着一只石雕的趴蝮。传说中,趴蝮是龙的九子之一,能够化解病灾杀气,被世人奉为古桥的守护神。

但即便有了趴蝮默默注视着京杭大运河上南来北往的船只,拱宸桥的“受伤”现象仍旧时有发生。2013年至2016年之中,这一水域发生水上交通事故26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93万元。

针对古桥保护和水上交通运输之间的冲突,杭州港航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和考量。2017年7月3日,拱宸桥水上交通红绿灯正式上线了,这是全国首个水上红绿灯。从此之后,拱宸桥除了趴蝮守护神外,又多了新的“守护神”。

运河上的红绿灯

红绿灯的设计,是确保在桥区范围内同一时间船舶单向通行,从根本上避免了因船舶交会、抢过导致碰撞从而进一步影响桥体安全的可能性。例如,早上9点到10点,南往北的船舶可以通行,早上10点到11点,北往南的船舶可以通行。简单点来说,偶数北往南,奇数南往北。截至目前,通过拱宸桥水域通过船舶30万多艘次,未发生一起水上交通事故,成效明显。

运河上的红绿灯,就这样生动展示着现代交通与现代文明。

运河边的生活

90年代初,运河经历了“航道拉直”、“清淤”、“绕桩河道”。

曾经让人捂着鼻子、避开的化工厂,如今俨然是运河文化的一道风景线——大河造船厂、桥西直街、刀剪剑伞扇博物馆、运河西岸艺术园,水质一天天变好,黑水成了绿水,水里有了鱼、有草……清晨,沿岸百姓醒来,运河边变得热闹起来。

在运河边晨跑的市民

在运河边晨练的市民

漫步运河沿线,白天可以体会十里银湖墅“人烟辐辏、商贾云集”之情怀。

运河风光

夜晚则能见到“篝火烛照,如同白日”之景致。

市民在运河边练习舞龙

市民在运河边练习写字

市民在运河边跳广场舞

交旅融合新业态

依托大运河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交旅融合发展等新业态不断涌现,成为推动杭州乃至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

在繁忙的运河上,除了途经的货船,还能看到来来往往的水上巴士。

水上巴士

船在画中游,人在景中行,水上巴士这一独特的交通工具,既是市民出行的习惯,更是游客游览运河的首选。2006年,水上巴士只有6条船,如今,京杭运河杭州段范围内已布局码头、集散中心17座,泊位32个,形成多条水上旅游观光线路,水上游线年接待游客约130万人次。

“从2002年开始,杭州市运河集团就围绕着‘还河于民、申报世遗、打造世界级旅游产品’目标,连续10多年实施运河综保工程,发展运河文化旅游,为运河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及城市品质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杭州运河集团文化旅游公司负责人说。

观光线路图

夜幕降临,水上巴士休息了,运河夜游走进了游客的视线。乘着漕舫船,徜徉在夜色灯光晕染下的古老运河,运河两岸,现代化高楼拔地而起,重重古建筑叠叠环抱,历史与现实由此交汇,独特的韵味让人流连忘返……

漕舫船

2014年6月22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审议通过中国“大运河”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由此“大运河”成为中国第32项世界文化遗产。

站在21世纪的河岸上,凝视这条流淌千年的人工河流,不禁感叹,尽管全新的运输方式扑面而来,但大运河依旧波光闪耀。这些年,杭州陆续迎来“江河相拥”(钱塘江和运河)、“河海相连”(运河和东海)、“山海协作”(钱塘江中上游水运复兴)等航运里程碑。

“交通强省”的号角吹响,大运河也有了新的注脚:“要持之以恒地把大运河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成为江河湖海联运的大通道、诗画浙江的靓丽风景线,生动展示现代交通与现代文明。”

一河“活水”,流淌着航运的使命,承载着历史文化,在驶向未来的航程上,创造着新的历史。

未来,会是什么样呢?

监制/丁前程 郑莉

编辑/冯晴颖

记者/冯晴颖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