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河離不開橋,橋也是運河的一種文化符號,大運河要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橋也亦然。運河二通道建成後,千噸級船舶可從山東直達杭州,浙北、浙東及浙中西部的航道完全貫通成高等級內河水運網,嘉興、杭州、紹興等杭州灣地區會連成一片。

“盡道隋亡爲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

隋人因修大運河而苦,但是運河卻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給民族的生存和繁榮帶來意想不到的盛觀。

千百年來,無數貨物由京杭大運河走向四方。這條黃金水道全長約1794公里,哺育出沿線20多個風姿綽約的繁華城鎮、富庶商埠,對中國南北地區之間的經濟、文化發展與交流起了巨大作用。

運河杭州段全長39公里,是京杭大運河的最南端。過餘杭塘棲進杭州,經過拱墅區、下城區和江乾區,最後由三堡船閘匯入錢塘江。

1

河水靜靜流淌 串起經濟脈動

綠色動能

運河上往來的船隻,是遊客眼中的風景,也載着杭州這座城市在歷史的長河中緩緩向前。杭州所需的建材、鋼材、水泥、煤炭等貨物70-80%都是通過水路運輸運進來的,據杭州港航部門統計,去年一年,運河杭州段的貨運量爲7302.80萬噸。

通過運河運走的渣土、泥漿等也逐年上升,若以2019年4000多萬噸的泥漿渣土量計算,每輛渣土車大約能裝渣土30多噸,如果全部用車輛運輸,約需要150萬輛渣土車,對環境、道路的影響可想而知。

相同的貨運量,水運運輸的碳排放,僅爲公路運輸的1/30。爲了最大程度的保持空氣清新,河水清潔,杭州港航還採取了一系列措施:碼頭防揚塵、船艙全覆蓋、沉澱再利用。同時,通過設立“嚴管區”、加快信息化項目建設等措施來加強現場管理。

運河杭州段

港城聯動

沿着運河一路向北,來到餘杭港區崇賢作業區,這裏正上演着“港城”聯動協奏曲。2008年8月9日開港運營以來,主要貨種爲鋼材,連續8年吞吐量超過800萬噸。通過臨港產業的發展,曾經周邊一片荒蕪的崇賢港,如今卻已經是鋼材產業的集散地:鋼材上下游企業集聚,周邊交通配套不斷完善、周邊老百姓有了就業新選擇……它的到來,對周邊地區產生輻射,形成各有分工、優勢互補的產業佈局,進而提高地區綜合競爭力。

餘杭港區崇賢作業區

通瓶頸 助復興

打通京杭運河瓶頸,加快內河水運全面復興,是建設交通強省的“命題作文”之一。

而這篇文章,也有着一定的基礎。上世紀80、90年代三堡一線、二線船閘相繼開建,溝通運河與錢塘江,以更大限度的發揮航運功能。從通航以來,三堡船閘一直處在高負荷運轉中,爲了保障過閘需求,港航部門通過停航不停閘、潮水分級、色彩引導等一系列舉措,將設計通過能力1500萬噸的船閘,運量提升至5000萬噸。

爲了提升京杭運河航道通行等級,杭州目前正建設運河二通道。運河二通道建成後,千噸級船舶可從山東直達杭州,浙北、浙東及浙中西部的航道完全貫通成高等級內河水運網,嘉興、杭州、紹興等杭州灣地區會連成一片。

靜靜流淌的河水,正孕育着新的活力。

三堡船閘

2

運河文化 古今遙相輝映

運河上的紅綠燈

河離不開橋,橋也是運河的一種文化符號,大運河要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橋也亦然。

在京杭大運河最南端,有一座300多歲的老橋,叫拱宸橋。

在拱宸橋上,可以看到一艘艘貨船排列成整齊的隊伍,或是一起從南往北行駛,或是一起從北往南行駛。這道獨特的風景從何而來?

貨船經過拱宸橋

拱宸橋的主通航橋孔只有15.8米的寬度, 船舶越造越大,古橋受傷的可能性與日俱增。爲了保護橋身,2005年,相關部門特地在拱宸橋兩側澆鑄了4個防撞墩,防撞墩上各趴着一隻石雕的趴蝮。傳說中,趴蝮是龍的九子之一,能夠化解病災殺氣,被世人奉爲古橋的守護神。

但即便有了趴蝮默默注視着京杭大運河上南來北往的船隻,拱宸橋的“受傷”現象仍舊時有發生。2013年至2016年之中,這一水域發生水上交通事故26起,造成直接經濟損失達93萬元。

針對古橋保護和水上交通運輸之間的衝突,杭州港航進行了充分的研究和考量。2017年7月3日,拱宸橋水上交通紅綠燈正式上線了,這是全國首個水上紅綠燈。從此之後,拱宸橋除了趴蝮守護神外,又多了新的“守護神”。

運河上的紅綠燈

紅綠燈的設計,是確保在橋區範圍內同一時間船舶單向通行,從根本上避免了因船舶交會、搶過導致碰撞從而進一步影響橋體安全的可能性。例如,早上9點到10點,南往北的船舶可以通行,早上10點到11點,北往南的船舶可以通行。簡單點來說,偶數北往南,奇數南往北。截至目前,通過拱宸橋水域通過船舶30萬多艘次,未發生一起水上交通事故,成效明顯。

運河上的紅綠燈,就這樣生動展示着現代交通與現代文明。

運河邊的生活

90年代初,運河經歷了“航道拉直”、“清淤”、“繞樁河道”。

曾經讓人捂着鼻子、避開的化工廠,如今儼然是運河文化的一道風景線——大河造船廠、橋西直街、刀剪劍傘扇博物館、運河西岸藝術園,水質一天天變好,黑水成了綠水,水裏有了魚、有草……清晨,沿岸百姓醒來,運河邊變得熱鬧起來。

在運河邊晨跑的市民

在運河邊晨練的市民

漫步運河沿線,白天可以體會十里銀湖墅“人煙輻輳、商賈雲集”之情懷。

運河風光

夜晚則能見到“篝火燭照,如同白日”之景緻。

市民在運河邊練習舞龍

市民在運河邊練習寫字

市民在運河邊跳廣場舞

交旅融合新業態

依託大運河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交旅融合發展等新業態不斷湧現,成爲推動杭州乃至浙江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動能。

在繁忙的運河上,除了途經的貨船,還能看到來來往往的水上巴士。

水上巴士

船在畫中游,人在景中行,水上巴士這一獨特的交通工具,既是市民出行的習慣,更是遊客遊覽運河的首選。2006年,水上巴士只有6條船,如今,京杭運河杭州段範圍內已佈局碼頭、集散中心17座,泊位32個,形成多條水上旅遊觀光線路,水上游線年接待遊客約130萬人次。

“從2002年開始,杭州市運河集團就圍繞着‘還河於民、申報世遺、打造世界級旅遊產品’目標,連續10多年實施運河綜保工程,發展運河文化旅遊,爲運河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及城市品質的提升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杭州運河集團文化旅遊公司負責人說。

觀光線路圖

夜幕降臨,水上巴士休息了,運河夜遊走進了遊客的視線。乘着漕舫船,徜徉在夜色燈光暈染下的古老運河,運河兩岸,現代化高樓拔地而起,重重古建築疊疊環抱,歷史與現實由此交匯,獨特的韻味讓人流連忘返……

漕舫船

2014年6月22日,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審議通過中國“大運河”項目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由此“大運河”成爲中國第32項世界文化遺產。

站在21世紀的河岸上,凝視這條流淌千年的人工河流,不禁感嘆,儘管全新的運輸方式撲面而來,但大運河依舊波光閃耀。這些年,杭州陸續迎來“江河相擁”(錢塘江和運河)、“河海相連”(運河和東海)、“山海協作”(錢塘江中上游水運復興)等航運里程碑。

“交通強省”的號角吹響,大運河也有了新的註腳:“要持之以恆地把大運河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成爲江河湖海聯運的大通道、詩畫浙江的靚麗風景線,生動展示現代交通與現代文明。”

一河“活水”,流淌着航運的使命,承載着歷史文化,在駛向未來的航程上,創造着新的歷史。

未來,會是什麼樣呢?

監製/丁前程 鄭莉

編輯/馮晴穎

記者/馮晴穎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