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是一個非常有名的典故,出自西漢時司馬遷的《史記·項羽本紀》。

春秋戰國時,楚國領土最爲廣袤,包含了江漢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等。就算楚國領域寬廣,但最終還是被後來居上的大秦給滅了國,楚國百姓心中的傲嬌在秦國玄衣鐵蹄下被碾成齏粉,悲憤之中留下這句“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這裏的三戶並不是指楚國的三戶人家,而是指楚國影響力最大的三個公族:“屈、景、昭”。這句話是說楚國雖然被滅,但楚國的屈、景、昭三個公族後繼有人,摧毀秦國的,必然是楚國!

楚霸王項羽楚國姓氏背景

《史記·楚世家》記載,楚國王族的祖先爲季連,羋姓,季連有一個後裔叫做鬻熊(鬻yù),在周朝時候,周成王封鬻熊的重孫子熊繹爲子爵,爲羋熊繹(羋爲姓、熊繹爲氏,那個時候有姓也有氏)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楚國公族的姓皆爲“羋”氏,只有國君的氏能尊爲“熊”,如果不是國君,是不能用“熊”爲氏的。

季連的後人在楚地開枝散葉,除了國君爲“熊”氏外,其他羋姓後人的“氏”在楚國的發展中出現了各種分化。

最早分化出來的是鬥氏,鬥氏後來演化成成、班、申公、苗氏等,成氏被滅族後,其庶族繁衍下來有一個項氏,項羽便是項氏族人。

在一些列的演化後,戰國時期屈、景、昭三家在楚國影響力最大,成爲楚國的最具代表的三個“氏”。

屈:楚武王兒子,羋熊瑕,封於屈(現秭歸縣東),後代以屈爲氏,屈原即屬於屈氏;

景:楚平王長庶子,羋熊子西,楚令尹,景氏第一世祖;

昭:楚昭王庶子, 羋熊子良;

三個“氏”的族人衆多,對楚國影響巨大,後來楚國王室專門成立了“三閭大夫”來管理三個氏的族人。

滅秦之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號召力量

這句“楚雖三戶,亡秦必楚”被太史公記入了《史記》,足可見這句口號對當時百姓的影響力有多大。它就像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把大秦帝國鐵腕統治的黑幕燃破一角,露出黎明的一線曙光。

楚國公族中的項氏傳人項羽就扛起了抵抗大秦的旗幟,率領江東子弟在秦末攪動天下風雲,擊敗了章邯和王離,殺死秦王子嬰,親手摧毀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帝國,應驗了那句““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江東子弟“三戶”泛指楚國公族

楚國王室在漫長的歷史中其實演化出來七十多個“氏”,這句“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引申來看,“三戶”其實代表了楚國殘存下來的公族。世人相信楚國公族中人才濟濟,滅大秦國的也定然是楚國公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