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歷史事件、還原歷史真相!評說歷史趣事、爲你解密中國各朝代歷史!有趣的歷史故事、民間野史、古史雜談,述古道今!讓您瞭解有趣的歷史放鬆心情,吸收歷史精華掌控自己人生,無往而不利!我們的每條解密都會做到有理可言、有據可依,我們是一部非常具有參考價值的歷史解密檔案!

據穆鳳良、許建平的《譯德載物:清華人文學者對中國翻譯的貢獻》(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記載,1932年,陳寅恪任清華大學國學院導師,爲該校的高考國文試題出了一道作文題和一道怪題——對對子,上聯爲“孫行者”,要求考生對出下聯。

“孫行者”即《西遊記》中的孫悟空,家喻戶曉、老少鹹知,可讓考生對對聯,就有點難爲這些中學生了。據說後來只有3位考生對上了,其中一位考生即今著名語言學家、北大中文系周祖謨教授。他們對的是“胡適之”,“孫”對“胡”(猢猻),“行”對“適”,“者”對“之”,答案是胡適的名字,相當有趣,大大出乎陳寅恪的意料。

當時人們都認爲陳寅恪是故意要調侃好友胡適之的。其實陳寅恪的標準答案是“王引之”(清代訓詁學家)或南北朝數學家“祖沖之”,根本就沒有調侃胡適的意思。

陳寅恪出此題是爲了考察學生的文字、聲調、詞彙、語法、文學等方面的國學水平。他在《玄奘弟子故事之演變》考察了“孫悟空”之所以叫“孫行者”的民俗學原因:“印度的故事書《維摩詰經》《文殊問疾品》傳入中國,被南北朝的高僧僧佑改編爲《出三藏記集》,吳承恩後來讀到了此書。孫行者名字的來歷,實爲玄奘西天取經時,一個胡僧爲之帶路。胡僧與猢猻諧音,加之漢人好熱鬧,戲傳爲‘孫行者’。”

陳寅恪的出題說明:“對對子”包含了微觀與宏觀的文化,也蘊含了語言的共性與個性。難怪他出的這套漢語試卷題被清華大學採用了。

在歷史的長河中發現我們所想知道的真相,關注我,將爲您展現歷史真實的一面,一起探究古人的祕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