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第三隻眼看零售 作者:趙向陽

5月已過半,伴隨着連鎖餐飲、小喫店、路邊攤、菜市場等業態恢復正常營業,疫情帶給超市企業的“紅利”基本消退。反應在超市環比銷售上面,呈現出觸底反彈的趨勢,即自2-3月份到達增長至高點之後開始逐步下滑,5月份又開始恢復增長。

生鮮傳奇創始人王衛告訴《第三隻眼看零售》,樂城超市上個月中旬基本觸底了,銷售開始反彈,目前有20%以上的同比增長;生鮮傳奇最近幾天開始觸底,銷售恢復到年前水平。王衛還發現一個現象,疫情促使消費者購物頻次降低,這使得消費者傾向於到可一站式購齊的綜合超市購物。

由於消費者對疫情的擔憂依然存在,再加上疫情期間培養的購物習慣使然,大部分超市依然保持同比增長的趨勢。冠超市董事長林永強表示,4月份冠超市福建區域同比增長爲8%;天虹超市相關負責人表示,天虹4月份可比門店銷售增長達到了13%;而超市發4月份同比增長爲26%。

上述數據反應出,疫情帶來的深遠影響在持續滲透,而防控壓力較大的北京、深圳等地,超市增長幅度更大一些。

超市業態在增長中度過了一年的三分之一,但我們認爲,後半年依然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超市經營者要隨時面對可能出現的銷售同比下降。《第三隻眼看零售》獲取的成都地區部分超市企業4月份經營數據顯示,不少企業食品銷售出現較大跌幅,平均達到了70%以上的同比下降,情形不容樂觀。

螞蟻商聯董事長吳金宏表示,超市經營面臨的局面非常複雜,要防止銷售斷崖式下滑。

V字型增長

從超市業態的環比銷售情況來看,大致呈現V字型分佈。以樸樸超市爲例,《第三隻眼看零售》從接近樸樸超市的業內人士獲悉,樸樸超市2月份環比銷售增長達到最高點,3月份比2月份下降10%左右,4月份比3月份下降10%,而5月份之後呈現雙位數的環比增長。

綠城超市也於5月初達到V字型的拐點。綠城超市董事長田建忠告訴《第三隻眼看零售》,綠城超市4月後半個月出現環比銷售下降的趨勢,到目前恢復正常水平。但總體而言,綠城超市能保持雙位數的同比增長。

由於企業經營狀況和所在區域不同,它的增長態勢有所差異。步步高超市事業部總經理王湘傑告訴《第三隻眼看零售》,步步高超市4月份保持旺盛的增長,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其漲幅比第一個季度還要高。

伴隨着銷售額增長,是來客數的下降。多位零售企業負責人表示,2020年一至四月份,來客數總體呈現同比下降的趨勢。冠超市4月份來客數下降4%,超市發1-4月份來客數同比下降15%。

來客數下降引發超市經營者的普遍擔憂。冠超市董事長林永強認爲,要重視來客數下降的現象,它甚至有可能成爲常態;伊藤洋華堂相關負責人亦表示,來客數下降在一定時間段內成爲一種常態,而未來能恢復到什麼程度,就要看每家超市各自的商品力和服務能力;新樂超市董事長李玲表示,新樂4月份客流同比下降6%,未來很難恢復到之前的狀態,這是因爲一是消費者購物行爲發生了變化;二是線上分流了線下的客流,而這一趨勢在疫情期間得到加速。

今年五一期間,超市發聯合北京各大餐飲品牌開展“名廚鎮店菜到超市發”活動,邀請各大餐飲品牌的主廚到超市發門店現場烹飪、售賣招牌菜。這也從側面反映出,超市客流下滑影響巨大,需要從多方面拉動客流。

不過,亦有觀點認爲對此不必過度在意。首航超市董事長劉意華表示,來客數下降是大勢所趨,也是正常現象,要客觀看待。“疫情讓大家購物頻次減少、客單價增加了,這是超市進化的一個必然趨勢。未來超市要調整商品結構,減少聚會、禮品、休閒等商品,而擴大民生商品、生活必需品以及健康衛生用品”。劉意華告訴《第三隻眼看零售》。

綠地G-Super一位負責人也表示,客流下滑是消費者對於疫情的正常反應,減少外出、增加在家喫飯的頻率。據他估算,客流下滑的趨勢可能保持到二季度,如果第三季度整體經濟能夠恢復的話,客流也將伴隨着GDP的增長而回暖。

不確定性

儘管當前銷售增長較好,但超市經營面對的不確定性依然很大。“下半年超市經營還是有壓力的,儘管我們的銷售目前還在增長,但這個增幅比第一季度明顯減弱。另外,諸如中美關係等不確定因素都會影響消費信心”。上述綠地G-Super負責人表示。

對於未來的不確定性考量,主要從當前銷售增長的可持續性、增長質量以及消費習慣改變引發的商品結構變化而展開。

新樂超市董事長李玲表示,新樂超市4月份依然能保持20%以上的同比增長,但她不認爲這種增長可以持續保持下去,對於後半年的經營充滿擔憂。

“新樂超市當前的銷售增長來自兩方面因素,一是疫情帶來的慣性;二是政府發放消費券的刺激作用。張掖市政府於4月28日發放了1000萬元的電子消費券,這對我們超市的銷售拉動作用很大,而一旦這個刺激作用消退,我們新的增長點在哪裏?”李玲告訴《第三隻眼看零售》。

冠超市董事長林永強也認爲,要密切關注超市銷售增長的可持續性。“我以前並不是每個月都會關注當月銷售情況,而現在每個月都要看報表,隨時瞭解市場變化”。林永強表示。

從增長的質量來看,當前的銷售增長也來源於打折促銷帶來的消費刺激。綠城超市董事長田建忠表示,綠城超市部分增長歸功於大力度的商品促銷,而這些促銷往往通過社區拼團、到家業務等線上渠道開展的。

在商品結構層面,《第三隻眼看零售》採訪發現,一些企業身上出現消費降級的特徵。西安米禾生鮮副總經理楊飛表示,疫情之後一個明顯的感覺是高毛利的水果品類賣不動了。

“以前比如榴蓮、車釐子等高客單、高毛利的水果很好賣,現在明顯銷量不如之前了,反而是閻良甜瓜等本土的平價水果賣得很好。這說明消費者購物意願度的確下降了”。楊飛告訴《第三隻眼看零售》。

據悉,米禾生鮮的這一銷售情況在西安其他幾家生鮮超市也有表現。這一現象也印證了螞蟻商聯董事長吳金宏此前的擔憂:消費者從喫好向喫飽轉變。

在疫情之下,消費者購物頻率降低,使得他們傾向於一次性購齊,這將改變未來生鮮超市的商品結構。據瞭解,此前從來不賣日用百貨的生鮮傳奇也在第六代門店中增添了紙巾、牙膏、洗髮水等日用品類。

對於未來不確定性,實體零售企業高層還有一個擔憂:疫情加速消費向線上轉移,社區拼團、直播帶貨等新生渠道逐步蠶食實體店客流,而疫情將使得這一現象成爲不可逆的趨勢——即等待疫情解除,而消費者購物習慣已經養成,這將對實體店是致命打擊。

從一些區域零售企業熱衷於直播帶貨、發力社區拼團等動作可以反映出它們焦灼的內心。以首航超市爲例,首航超市董事長劉意華一直對社區團購不以爲然的,他的一個觀點是超市開展社區拼團是不務正業的表現。不過,不久前,首航超市悄悄開通了社區團購業務。

《第三隻眼看零售》認爲,超市後半年的經營情況如何,最終還要看消費者購買力和消費信心。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的數據,第一季度91天裏,平均每天有700億存款湧向銀行,當季新增的居民存款佔2019全年的67%。消費者收入減少、儲蓄意願增強,這將嚴重影響消費信心。【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