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轩辕宫是杨湾年代最为久远的建筑,始建于唐朝初期,轩辕宫正殿雄居山垣,面迎太湖面宽三间达13.74米,进深三问11.48米,殿作单檐歇山式,吻兽脊及屋角反翘,颇为秀丽,系南方庙宇做法。这些古银杏、古更楼、古巷门、静静地矗立在杨湾这座古朴的村落中,经历着杨湾的风云变幻,见证着古村的岁月变迁,也守护着这方水土的平静与安详。

苏州太湖东山、西山的古村有多处,现在比较出名的有东山的陆巷和西山的明月湾古村,这两个古村在之前文章中有过介绍,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在距离陆巷3公里处还有一个杨湾村,个人认为是东山保存最为完整也是最为原始的古村。相比于陆巷65元的门票,因为没有商业开发,杨湾是不收门票所以显得亲民。

杨湾古村始建于宋室南迁后,兴盛于明、清、民国直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一直是东山西南部的主要商埠和水运码头。古村位于蒉家山与王舍山之间,东起湖滨浜场,西到轩辕宫,全长500多米,虽然面积不是很大。但却有元代轩辕宫、明代怀荫堂与明善堂三处国宝级文物,还有崇本堂、锦星堂、久大堂、纯德堂等4处市级文保单位。

轩辕宫是杨湾年代最为久远的建筑,始建于唐朝初期,轩辕宫正殿雄居山垣,面迎太湖面宽三间达13.74米,进深三问11.48米,殿作单檐歇山式,吻兽脊及屋角反翘,颇为秀丽,系南方庙宇做法。明善堂临街而筑,整座建筑基本保存完好,大厅面阔三间,前轩后廊。梁柱用料粗大,屋架上的斗拱,轩梁、梁垫等均加饰木雕,雕工细琢,是一座集建筑艺术,砖、石、木雕技艺为一体的艺术厅堂。怀荫堂,建于明代晚期,结构均十分合理,三间门屋为结构简洁的皮条脊门楼,砖刻朴素无华,门楼上有小巧照壁。

街面两侧青石咬口路面均以小青砖侧砌铺设,并有不同花纹,连接着朱家巷、居巷、六扇巷等南北,东西向的街巷28条。建于明朝的杨湾老街,从“上天王”庙前为起点,一路向西北伸去,穿过上湾村,直到山脚下的轩辕宫才结束,全长约1500米。现如今古道更多地被用来给村中的老人健步之用。

杨湾的古街两侧的幽幽小巷里,元、明、清和民国多个朝代的建筑比比皆是,多达20多幢,有官宦宅邸、小康门第、平民住宅。圈门、更楼、高墙、巨宅;御道、溪流、古桥、古树,形成了杨湾古村独特的历史风格。脚下的古道更是精美,街面中央拱起,两侧下沉,一条条整齐的青石咬沿,路面均以小青砖侧砌铺设,花纹还不一样,一段是水波纹,一段又成万字纹。

越往深处走,越是小巷侧弄,青砖古道越是保存完好。临近黄昏,残阳高墙,村里静悄悄的,几乎看不到人。走在几百年前修建的青砖道上,经过一幢幢年久失修的老宅子,有些连门楣屋顶都塌落了,时间感觉就有点错乱,这一会儿是时间凝固,下一会儿却岁月无情。

这些古银杏、古更楼、古巷门、静静地矗立在杨湾这座古朴的村落中,经历着杨湾的风云变幻,见证着古村的岁月变迁,也守护着这方水土的平静与安详。

笔者最后只想说,坚持客观真实,描述眼中所见的古村,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主观上绝不弄虚作假,胡乱捏造。亲爱的网友们,你们觉得杨湾古村怎么样?虽书读不多,文章写得不好,但笔耕不辍坚持原创。欢迎大家评论,分享,点赞,收藏,纯粹个人原创,感谢支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