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或许正是基于王江泾、嘉兴一带属槜李,而槜李的治所又在射襄城里,所以王江泾镇西的这个巨大的湖泊便被称作为了槜李池。唐代学者陆广微在他的《吴地记》中有过这样的记载,嶲李池(嶲,古“欈”字,即今“槜”字)位于嘉兴(城)北三十里,是春秋时期吴国造船(战舰)的地方,也是吴越两国曾交战过的地方。

1

王江泾镇西原有一个巨大的湖泊叫槜李池。

看到这里,或许有人已“噗呲”一下笑出声音来了:既然是池,那怎么又能叫“湖泊”,而且是“巨大的湖泊”呢?

的确,从通常意义上来说,池是指小而浅的蓄水的地方,无论如何也无法与“湖泊”挂起钩来,更不用说“巨大”二字了。

但“池”一字,在汉语中并不只有这么一种解释,而且是多种的。“圆者为池,方者为塘”就是其中的一种。

另外,池还有人工开挖的水域之意。从这两个意义上来说,“槜李池”是个巨大的湖泊还真有成立的可能。

2

事实确也如此。

它不但成立,而且确实在历史上存在过,并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曾起到过辉煌的作用。由于历史太久远,如果不是它演变至今的模样还有一些,那么它只是一段历史,而不是一个地名了。

唐代学者陆广微在他的《吴地记》中有过这样的记载,嶲李池(嶲,古“欈”字,即今“槜”字)位于嘉兴(城)北三十里,是春秋时期吴国造船(战舰)的地方,也是吴越两国曾交战过的地方。

当时,王江泾位于吴越两国的交界处,是吴越两国水陆交通的咽喉之地,因此具有相当重要的战略意义与军事价值,这在后世的几场大的战役中可窥一斑。

吴国胜时,它就属于吴国;越国胜时,它就属于越国。有人把王江泾归入“吴根越角”之地就是这样来的。

说槜李池是吴国造战舰的的地方,还可以从多部史料找到,如《越绝书》《史记》《汉书》和宋代范成大的《吴郡志》等。

其中记录得最为详细的是《越绝书》,它不但指明了槜李池是吴国造战舰的地方,更具体列举了这些战舰的型号与规格:大翼宽一丈六,长十丈;中翼宽一丈四,长九丈六;小翼宽一丈,长九丈。其中大翼可载九十一人。

此外,还有楼船(用于指挥)、桥船(用于渡士兵)等。

既然是造战舰的地方,其水域必然是又深又广,这是毋庸置疑的,所以说它是个“巨大的湖泊”一点也不为过;而要让水域符合造战舰所需的条件,那么经过人工的一些开凿也是必要的,如此看来,“池”之说也应该是成立的。

至于圆不圆,从现有的地图上看已找不到依据;但从附近的一些地名综合起来看,还是呈现圆形的。

3

那么,为什么在“池”之前不冠以“造舰”“激战”等名,而要冠以“槜李”呢?

这应该与王江泾这个地方,乃至整个嘉兴这个地方,在历史上的区域名有关。

大家都知道,在春秋时期乃至此前,或许由于今天的王江泾、嘉兴一带生产槜李,所以嘉兴就被叫作了槜李,这是目前嘉兴在历史上有据可查的最早的叫法了。

至于当时的槜李到底有多大,从现有的资料来看已很难说清楚了。不过作为一个行政区域,槜李应该有它的治所,就像我们今天所说的秀洲区的区政府或嘉兴市的市政府驻地在哪儿一样。

那么,槜李最早的治所在哪里呢?

综合相关资料来看,它应该就在今天的王江泾镇上。当时——春秋时期,吴国为抵御越国进攻,在王江泾镇上筑有射襄城;虽说射襄城有多大今天已难以考证,但槜李的治所恰恰就在射襄城里(详见《射襄桥》一文),所以,王江泾在历史上既有“槜李”这一叫法,又有“射襄”这一叫法。

4

或许正是基于王江泾、嘉兴一带属槜李,而槜李的治所又在射襄城里,所以王江泾镇西的这个巨大的湖泊便被称作为了槜李池。

古人吟咏槜李池的诗句很多,这里列举三首以飨读者。

明末清初诗人、学者、藏书家、王江泾人蒋之翘(1596—1659,字楚稚,号石林,又号雪樵,别署石户农)在他的《闻川怀古》中吟咏道:“吴国艨艟昔此经,平湖波浪昼含冥。一从人去沙禽古,嶲李空传独有亭。”

清代诗人王明福和诗道:“荼火军容此几经,艨艟森列耀空冥。属镂赐后长城坏,剩有荒池与旧亭。”

清代另一位嘉兴籍诗人褚愚一在他的《闻川古迹诗》中也吟道:“槜李池名记广徵,余皇习战夫差时。芙渠菱芡周遭在,好咏闻川怀古诗。”这里的闻川,即今天的王江泾镇。

至于槜李池后来的历史变迁,可参见本书《南雁荡》一文。

如今,槜李池已走进了历史的深处,但“槜李”之名却已镌刻在了世世代代嘉兴人的灵魂之上。

--END

文/王金生

【作者简介】王金生,嘉兴人,文史学者。任《王江泾镇志》编辑、王江泾镇中学语文教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