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或許正是基於王江涇、嘉興一帶屬槜李,而槜李的治所又在射襄城裏,所以王江涇鎮西的這個巨大的湖泊便被稱作爲了槜李池。唐代學者陸廣微在他的《吳地記》中有過這樣的記載,嶲李池(嶲,古“欈”字,即今“槜”字)位於嘉興(城)北三十里,是春秋時期吳國造船(戰艦)的地方,也是吳越兩國曾交戰過的地方。

1

王江涇鎮西原有一個巨大的湖泊叫槜李池。

看到這裏,或許有人已“噗呲”一下笑出聲音來了:既然是池,那怎麼又能叫“湖泊”,而且是“巨大的湖泊”呢?

的確,從通常意義上來說,池是指小而淺的蓄水的地方,無論如何也無法與“湖泊”掛起鉤來,更不用說“巨大”二字了。

但“池”一字,在漢語中並不只有這麼一種解釋,而且是多種的。“圓者爲池,方者爲塘”就是其中的一種。

另外,池還有人工開挖的水域之意。從這兩個意義上來說,“槜李池”是個巨大的湖泊還真有成立的可能。

2

事實確也如此。

它不但成立,而且確實在歷史上存在過,並在歷史的發展進程中曾起到過輝煌的作用。由於歷史太久遠,如果不是它演變至今的模樣還有一些,那麼它只是一段歷史,而不是一個地名了。

唐代學者陸廣微在他的《吳地記》中有過這樣的記載,嶲李池(嶲,古“欈”字,即今“槜”字)位於嘉興(城)北三十里,是春秋時期吳國造船(戰艦)的地方,也是吳越兩國曾交戰過的地方。

當時,王江涇位於吳越兩國的交界處,是吳越兩國水陸交通的咽喉之地,因此具有相當重要的戰略意義與軍事價值,這在後世的幾場大的戰役中可窺一斑。

吳國勝時,它就屬於吳國;越國勝時,它就屬於越國。有人把王江涇歸入“吳根越角”之地就是這樣來的。

說槜李池是吳國造戰艦的的地方,還可以從多部史料找到,如《越絕書》《史記》《漢書》和宋代范成大的《吳郡志》等。

其中記錄得最爲詳細的是《越絕書》,它不但指明瞭槜李池是吳國造戰艦的地方,更具體列舉了這些戰艦的型號與規格:大翼寬一丈六,長十丈;中翼寬一丈四,長九丈六;小翼寬一丈,長九丈。其中大翼可載九十一人。

此外,還有樓船(用於指揮)、橋船(用於渡士兵)等。

既然是造戰艦的地方,其水域必然是又深又廣,這是毋庸置疑的,所以說它是個“巨大的湖泊”一點也不爲過;而要讓水域符合造戰艦所需的條件,那麼經過人工的一些開鑿也是必要的,如此看來,“池”之說也應該是成立的。

至於圓不圓,從現有的地圖上看已找不到依據;但從附近的一些地名綜合起來看,還是呈現圓形的。

3

那麼,爲什麼在“池”之前不冠以“造艦”“激戰”等名,而要冠以“槜李”呢?

這應該與王江涇這個地方,乃至整個嘉興這個地方,在歷史上的區域名有關。

大家都知道,在春秋時期乃至此前,或許由於今天的王江涇、嘉興一帶生產槜李,所以嘉興就被叫作了槜李,這是目前嘉興在歷史上有據可查的最早的叫法了。

至於當時的槜李到底有多大,從現有的資料來看已很難說清楚了。不過作爲一個行政區域,槜李應該有它的治所,就像我們今天所說的秀洲區的區政府或嘉興市的市政府駐地在哪兒一樣。

那麼,槜李最早的治所在哪裏呢?

綜合相關資料來看,它應該就在今天的王江涇鎮上。當時——春秋時期,吳國爲抵禦越國進攻,在王江涇鎮上築有射襄城;雖說射襄城有多大今天已難以考證,但槜李的治所恰恰就在射襄城裏(詳見《射襄橋》一文),所以,王江涇在歷史上既有“槜李”這一叫法,又有“射襄”這一叫法。

4

或許正是基於王江涇、嘉興一帶屬槜李,而槜李的治所又在射襄城裏,所以王江涇鎮西的這個巨大的湖泊便被稱作爲了槜李池。

古人吟詠槜李池的詩句很多,這裏列舉三首以饗讀者。

明末清初詩人、學者、藏書家、王江涇人蔣之翹(1596—1659,字楚稚,號石林,又號雪樵,別署石戶農)在他的《聞川懷古》中吟詠道:“吳國艨艟昔此經,平湖波浪晝含冥。一從人去沙禽古,嶲李空傳獨有亭。”

清代詩人王明福和詩道:“荼火軍容此幾經,艨艟森列耀空冥。屬鏤賜後長城壞,剩有荒池與舊亭。”

清代另一位嘉興籍詩人褚愚一在他的《聞川古蹟詩》中也吟道:“槜李池名記廣徵,餘皇習戰夫差時。芙渠菱芡周遭在,好詠聞川懷古詩。”這裏的聞川,即今天的王江涇鎮。

至於槜李池後來的歷史變遷,可參見本書《南雁蕩》一文。

如今,槜李池已走進了歷史的深處,但“槜李”之名卻已鐫刻在了世世代代嘉興人的靈魂之上。

--END

文/王金生

【作者簡介】王金生,嘉興人,文史學者。任《王江涇鎮志》編輯、王江涇鎮中學語文教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