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出臺旅遊產業扶貧獎補政策,投入4000多萬元旅遊扶貧專項資金,支持旅遊基礎設施建設、旅遊產業發展和旅遊商品開發,引導貧困羣衆以入股、勞務、創業等方式實現旅遊脫貧。目前,我市發展鄉村旅遊專業合作社11家,已帶動貧困羣衆8000多人實現穩定脫貧。

綠水青山是潛山最大優勢和最美品牌。近年來,該市進一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以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爲抓手,大力實施鄉村旅遊扶貧工程,2016年以來, 潛山全域旅遊7053戶、25956人脫貧。

攝影|徐儲來

構建旅遊扶貧“新體系”

堅持把集聚力量、統籌引導作爲旅遊扶貧的重中之重,構建了“四大體系”。

組織體系。在脫貧攻堅指揮部設立鄉村旅遊扶貧部,由市委、市政府分管負責人領銜主抓、統籌調度,高位推動旅遊扶貧。

規劃體系。制訂全域旅遊發展規劃和14個國家級、18個省級旅遊扶貧重點村旅遊扶貧規劃,打造環天柱山、環潛水河、環滸山湖等旅遊扶貧示範片並輻射全市。

政策體系。出臺旅遊產業扶貧獎補政策,投入4000多萬元旅遊扶貧專項資金,支持旅遊基礎設施建設、旅遊產業發展和旅遊商品開發,引導貧困羣衆以入股、勞務、創業等方式實現旅遊脫貧。

幫扶體系。建立“景區(星級賓館)包村、旅行社(農家樂)包戶”幫扶模式。全市15家旅遊經營企業與17個貧困村、180戶貧困戶結對幫扶,形成“不脫貧、不脫鉤”常態化幫扶機制。

攝影|陳智

探索旅遊扶貧“新路徑”

堅持以“旅遊 ”理念,“全鏈條”推進特色化旅遊扶貧開發,探索出“四大路徑 ”。

做活“生態山水”。 依託生態資源 ,做好山水文章,大力發展山水觀光、水上游樂、休閒養生等項目。天柱山鎮茶莊村依託天柱山景區, 全村70%以上農民從事旅遊業,40%以上農戶經營家庭旅館和農家樂。水吼鎮馬潭村發展竹筏漂流,全村及周邊貧困人口300餘人穩定脫貧。

做優“農旅融合”。依託百萬畝糧油棉和茶葉、瓜蔞、蠶桑等種植基地,開發休閒農莊、農業觀光、品嚐採摘、民俗體驗等爲主的旅遊扶貧。全市貧困羣衆參與農家樂和農特基地發展超1.5萬人、佔貧困人口的24.1%。

做特“古皖文化”。依託豐厚的古皖歷史文化資源,帶動貧困羣衆參與綠茶、舒席、桑皮紙、陶器手工等製作和黃梅戲、菩佬戲、潛山彈腔等展演,輻射帶動貧困羣衆近0.8萬人。

做響“鄉村旅遊”。依託覆蓋全市的美麗鄉村示範點,推出了4條美麗鄉村遊精品線路,常態化開展“最美鄉村在潛山”系列旅遊活動,帶動0.48萬戶貧困戶、1.6萬名貧困羣衆參與發展,鄉村遊、近郊遊成爲潛山旅遊新亮點。

建立旅遊扶貧新模式

堅持整體聯動、社會參與,創新旅遊扶貧新路徑,建立了“四大模式”。

“公司 村委”。引導貧困村以土地、資金入股,依託市場化主體發展鄉村旅遊。官莊鎮官莊村發揮生態資源、文化遺存等特色優勢,組建成立德馨莊生態旅遊發展公司,村集體經濟控股,吸納村民入股,打造“村景合一”的綜合型生態休閒觀光度假區。目前,該村集體經濟收入達70餘萬元,人均收入超8000元。

“龍頭 基地”。引導旅遊企業流轉貧困戶山場、旱地建設農特基地,返聘貧困羣衆參與勞務。黃鋪鎮望虎園林、野雞灣生態農莊和源潭鎮查衝生態園等旅遊經濟體流轉土地、山場7萬餘畝,返聘0.6萬貧困羣衆就業,年增收超過2000元,實現“分紅 工資”脫貧雙保障,帶動貧困羣衆就業創業和增收致富。

“合作社 農戶”。引導組建旅遊合作社,集中優勢資源和資產,與貧困戶共建“發展共同體”。天柱山旅遊合作社引導農民以自家山場、閒置房屋入股,開發天柱山大峽谷、九曲河漂流等旅遊項目,輻射帶動480餘戶貧困戶、3100餘名貧困羣衆。目前,我市發展鄉村旅遊專業合作社11家,已帶動貧困羣衆8000多人實現穩定脫貧。

“電商 羣衆”。將茶葉、瓜蔞等農特產品打造成“旅遊商品”,大力實施電商進農村、進農戶,帶動1200多名貧困羣衆走上旅遊商品電商脫貧之路。

攝影|周繼根

健全旅遊扶貧“新機制”

堅持做強旅遊扶貧基礎保障,健全了“四項機制”。

資金保障機制。該市設立了3000萬元旅遊發展資金,整合捆綁相關部門資金3億多元;設立文化旅遊首位產業引導基金,着力解決旅遊扶貧“投入不足、渠道不寬”難題。

項目爭取機制。成功申報14個國家級、18個省級鄉村旅遊重點扶貧村和3個鄉村旅遊富民工程,在18個貧困村引進旅遊招商項目10個、投資規模近2億元,形成了有力的旅遊扶貧支撐。

建設配套機制。對貧困村旅遊公共配套建設按50%比例獎補,深入實施鄉村旅遊扶貧“3451”工程,完善14個鄉村旅遊扶貧重點村“八個一”工程,大幅提升了旅遊扶貧的基礎設施支撐。

人才培訓機制。常態化開展旅遊扶貧勞動力培訓。2016年以來累計培訓貧困人口0.72萬人,從事旅遊交通、餐宿、導遊等行業和鄉村旅遊創業,實現了“培訓一人、就業一人、脫貧一戶”,以扶智就業促脫貧。

“旅遊扶貧給貧困人口帶來的不僅是經濟上的脫貧,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脫貧,是物質和精神‘雙脫貧’。”該市充分發揮旅遊產業鏈長、帶動面廣、羣衆參與度深等優勢,繼續抓好鄉村旅遊扶貧成果鞏固和發展提升,讓廣大羣衆成爲全域旅遊的參與者、創業者和受益者。(張澤勝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蔣六喬)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