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苏轼众所周知,是北宋最厉害的词人,作回文词不在话下,而纳兰性德是被王国维赞扬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的清代词人,才华横溢已不输当世之人。纳兰性德的这首《菩萨蛮》描摹眼前景物,有窗和雾,有花和人,隽永别致,文字技巧娴熟,尤其是末尾一句“风剪一丝红,红丝一剪风”,风把花儿给吹开倒是常见,而花儿像剪刀一样把风给分割开了,这种比喻颇为新颖有趣。

回文是一种修辞手法,而回文词是全篇使用这种修辞的一种独特词作,它按一定方式排列字词,使每一句或者整首词无论正反皆可诵读。

回文词在北宋开始出现,难度较大,对词人语言功底要求较高。

苏轼众所周知,是北宋最厉害的词人,作回文词不在话下,而纳兰性德是被王国维赞扬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的清代词人,才华横溢已不输当世之人。那么,把这两位天才的回文词放在一起,究竟可否一较高下呢?

下面我们来一起欣赏。

苏轼的回文《菩萨蛮》:

柳庭风静人眠昼,昼眠人静风庭柳。香汗薄衫凉,凉衫薄汗香。

手红冰碗藕,藕碗冰红手。郎笑藕丝长,长丝藕笑郎。

庭院无风,柳枝轻垂,百无聊赖的夏日午后,一女子于帐内小憩。熟睡的她静悄悄的,这个时候起风了,庭院里的柳树枝随风飘舞起来。

由于天气太过闷热,她的香汗浸湿了薄薄的衣衫,使衣衫反而变得更凉了一些,而凉凉的衣衫散发着她淡淡的薄汗香。

不久,她睡醒了,天气着实燥热,引得她胸闷气短,于是端起了一碗甜甜的冰藕,冰凉的藕把她的手都给冻红了。

女子忽然回忆起了曾经,她也是在吃冰藕,那时还是与她的情郎一起。他调笑她说碗里的藕丝太长了,而她却看着眼前的藕丝,笑看情郎。

这首回文词句句巧妙,却直到最后一句才点名闺怨的主题。

在古典诗词中,“藕丝长”象征着情人的情意绵长,“藕”谐音“偶”,“丝”又谐音“思”,词中女主人公的情郎调笑她的情意太过真挚绵长,而她笑的却是男子的情意竟不如藕丝长。

苏轼分别以春、夏、秋、冬为主题写了四首“四时闺怨”回文词,皆是他被贬到黄州时,心情郁闷,为求得心灵的解脱所作。其中的“夏闺怨”,也就是此首最得精妙。

这首词每两句是一组,下句是上句的倒读,以整首词来看,不论是上句还是下句,都自然顺畅,有完整的意思,并且下句还比上句有更深一层意思,是在时间上顺延之后发生的事情。

这首词清新明晓,雅致自然,描绘了一幅夏日美人图,闺怨之意蕴含其中而不明白显露,词中女子虽心有怨言却不似寻常深闺怨妇,而是表现出一种娇俏可人的面貌,正衬苏东坡那虽遭遇坎坷,却依然旷达乐观的精神境界。

纳兰性德的回文《菩萨蛮》三首

(一)雾窗寒对遥天暮,暮天遥对寒窗雾。花落正啼鸦,鸦啼正落花。

袖罗垂影瘦,瘦影垂罗袖。风剪一丝红,红丝一剪风。

纳兰性德的这首《菩萨蛮》描摹眼前景物,有窗和雾,有花和人,隽永别致,文字技巧娴熟,尤其是末尾一句“风剪一丝红,红丝一剪风”,风把花儿给吹开倒是常见,而花儿像剪刀一样把风给分割开了,这种比喻颇为新颖有趣。

(二)客中愁损催寒夕,夕寒催损愁中客。门掩月黄昏,昏黄月掩门。

翠衾孤拥醉,醉拥孤衾翠。醒莫更多情,情多更莫醒。

纳兰性德的这第二首,描摹的是在冬日的晚上客宿他乡的场景,醉酒之后抱着被子睡着了,他叮嘱自己酒醒之后万不可再如此伤怀多情,如果真的忘不掉心底的苦闷,那还是不要醒来的好。

(三)砑笺银粉残煤画,画煤残粉银笺砑。清夜一灯明,明灯一夜清。

片花惊窗燕,燕窗惊花片。亲自梦归人,人归梦自亲。

寂静的夜间点青灯一盏,写尽相思情意,窗外片片飞花零落,似乎惊扰了睡梦中的燕子,而词人,只有到了梦中才能够见到思念的人儿。

在古代,文人们把“回文”当成一种文字游戏,用来表现自己的才华或对文字技巧的娴熟程度。

古代曾有很多的文人尝试过做回文词,但真正做到把一句话正读倒读,皆有所意义,并且以数句连成一诗仍然顺畅自然、风趣别致的,并没有多少人,大部分的作品都晦涩牵强,欲作聪明反而更易被人看穿其水平不高。

纳兰性德的这三首词作虽然没有什么特别高妙之处,但深幽淡雅、运笔自如,在同类的作品中已然是佼佼者。

并且,纳兰作这些回文词可能只是一种娱乐,消遣生活而已,而苏轼所作这首词却是在被贬黄州,人生遭遇挫折之后的心灵寄托。

所以,如此对比的话,苏轼词更胜一筹,但纳兰的文学功底也是深不可测,随手几句便已超越了无数人。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清浅读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