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山工》,著名作家冯骥才1981年创作的泰山见闻式散文,这篇文章,让太多的中国人了解了这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精神感染了太多的人。

长期以来泰山自“中天门”起就没有公路可上山了,山顶大部分的货物都是由这些挑夫用扁担挑上去的。


泰山是我们放松心情的地方,徒步攀登尚且感到气喘吁吁,而对于他们确是工作的地方,一般天不亮就开始工作,他们一天要登顶三次,每次大约100斤,能挣200块钱。

虽然如今有了货运索道,然而依旧有不少人为了生活在干着这项工作,挑夫精神也成为泰山精神的一个缩影。

一位新华社的记者曾经这样写道:100多斤的担子,从泰山中天门攀越3000多级台阶到达南天门时,身上只剩下了一件单薄的秋衣;而脖子上搭着的那条蓝色毛巾,已经前后擦汗拧水近20次....

他们常年住在山上冬日着薄衣,吃煎饼就咸菜,住窝棚挑重担,一个月大约干20来天活,收入4000元左右。目前的挑山工,大都是老手了,很多年龄都在50岁以上。随着索道等便利交通方式的完善,他们的数量也逐年减少了

老一点的挑山工还记得以前的光景:80年代那会,早起6点上山,10点就回到家了,挑100斤给3元现钱,那在当时可是一笔大钱。

挑山工肩上挑的货物品种很多:矿泉水、火腿肠、米面油、军大衣,只要游客需要的,就是他们担负的。很多挑山工早上出门是不带水和食物的,为了减轻重量。遇到沿途好心人给矿泉水,他们一般不要,因为那也是游客花钱买的。

就这普通的脚和鞋,丈量了泰山每一块土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泰山修建索道,岱顶后石坞索道从奥地利进口的,主要构件是油压轴,长9.5米,重达4吨,当时直升机不敢飞,一百五十多名挑山工,自中天门到南天门有3000多级台阶,大家伙愣是抬上去了。当时,每人每天20元。

泰山挑山工起源于哪个年代已无从考证,挑山工的辛勤劳动早已与雄伟的泰山融为一体。他们是这座大山的守护者,是游客的向导,也是泰山人精神的最好诠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