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不可能完全絕對化地不溺愛,或者不嚴厲。家長要學會該嚴厲的時候嚴厲,該溺愛的時候溺愛。教無定法,愛無定式。

孩子的教育容易犯執

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總是偏執於一點,要麼過於溺愛,要麼過於嚴厲。其實並不是我們不懂教育方式,而是我們個人性格偏向於一種固定的模式。

這種固定的模式,也被稱爲習慣,或者思維定勢。因爲在解決問題過程中,我們發現很多事情如果採用相同的模式,可以讓問題快速得到解決,於是一遇到類似的事情基本上都採用同樣的行爲和思維模式解決問題。

但是,思維模式解決的問題不可能全部解決,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侷限,所以,在某些時刻需要我們進行變通、變化。

認識到這一點的人,古人就很有經驗了,孔子曾提醒說:“勿意、勿必、勿固、勿我。”勿意是不要主觀臆測,勿必是不要必須強迫,勿固是不要固執拘束,勿不自我爲中心。

四個勿,就是打破我們的思維定勢、教育方式單一的關鍵所在。認真領悟這四個勿,我們的心就能放寬,不會啥事都一個樣,就會學會放鬆自己的內心。

每次教育孩子的時候,就安心於當下,仔細體會孩子的內心變化,用適當的方式來引導孩子。所以,教育孩子要學會去體諒孩子的內心,而體諒孩子的內心首先要做到體察自己的內心。

我們自己的內心都沒有真實感受到,只想着教育孩子,實際上也是一種違心之舉,並不能給予孩子真正地愛。

該嚴厲嚴厲,該溺愛溺愛

這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真的很難。其中要邁過的一個主要關口就是我們的內心這關。孩子很開心的時候,我們內心也開心,但在開心的同時能不能體悟到孩子是否存在開心過頭,是否有假裝開心,又或者說是心胸寬廣的開心,還是隻顧滿足自己需要的開心呢?

這就是爲什麼我要強調,只有當我真正感受到孩子的內心感受時,我才能意識到其中是否存在偏見,並找到相應的方法。如果孩子的心是寬廣的,快樂的,他應該溺愛。如果孩子假裝快樂,他是否應該進一步掌握孩子的情況,引導孩子面對具體問題?如果孩子太快樂,只注重滿足自己的需要,就應該嚴格要求。

就只是一種開心的情緒,都會有各種各樣的情況需要我們去體會與感受,我們的內心意識到這裏的時候,是否有一種不想幹了的感覺呢?

所以,我們對孩子的教育,說起來簡單,做起來真的很難。難點就在於我們平時對自己的內心都不怎麼去感受,時間長了即使自己內心麻木不仁也不會被意識到。

孩子教育的關鍵

孩子教育表面上看是教育孩子,實際上更是教育我們父母自己。因爲要真正懂得孩子教育,需要以個人的內心認識爲前提,瞭解自己的心中所想、心中所感,才能真正瞭解孩子的心中所想、心中所感。

這就是爲什麼教育孩子難的地方,我們父母不在自己身上下功夫,只是要求孩子如何如何,往往是得不到什麼理想的效果的。即使有些孩子最終有出息了,那主要也是靠孩子自己的感受能力來調整的,父母沒有幫倒忙都算好的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