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包圍定律。之所以被稱爲定律,就是他有重複性,且呈現出某種規律性,善於總結的人,在生活中也經常會發現。

之所以被稱爲定律,就是他有重複性,且呈現出某種規律性,善於總結的人,在生活中也經常會發現!


一、象牙筷定律

人的慾望是無限大的,當他擁有了僅僅一隻象牙筷,那麼之後他還希望擁有金盞玉杯、山珍海味,世人的貪慾,不都是這樣?得寸進尺,得隴望蜀。沒有止境的。君王的貪慾,更爲可怕,因爲他擁有無限的權力,沒有人可以阻止他。

切不可有貪念,不能讓有一次的機會,有第一次就會有第二次,人心不足蛇吞象,人的意志力是很薄弱的。

二、兔死狗烹的定律

歷史上兔死狗烹之事不斷重演,是完全符合邏輯的。

漢高祖依賴韓信的軍事才能,奪得天下,但是卻要了韓信的命。

朱元璋得天下,寵臣殺臣也是相當有名,最後朱棣南下,竟然沒有得力的將領出兵。


現在這些做生意的人,若是幾個人合夥共同創業。開始的時候,兢兢業業,在艱苦環境中共同拚搏,尚能齊心協力。一旦家大業大,有了豐厚的利潤,就會生出異心。彼此猜忌、齟齬,終至於分道揚鑣。難道人的天性就是這樣?

三、包圍定律

將一塊磁鐵投入沙堆中,磁鐵表面便會粘上些許鐵屑,磁鐵吸引鐵屑,是因爲存在磁場。

圍繞着權力,也有一個看不見的權"場"。各種意有所圖的人都會在"權場"中向着權力中心作定向移動。於是就有了"包圍"。包圍是客觀存在的,在我們中國,有權力就一定有包圍。權力越大,包圍就越厚。

四、敵戒定律

敵戒定律是指不管是一個國家還是個人,雖然敵人對於我們來說都希望沒有但是敵人會讓我們不斷的找出自己身上的不足,小心行事,戒驕戒躁努力的超過敵人比敵手更強,從而自己更加的優秀更加成功。然而如果沒有了敵手,我們的警戒心一下子就鬆懈下來了反而容易失敗。

有的時候我們是不能忽視對手的力量的,是威脅產生的動力,人才能前進,才能激發自身的潛力,最後成爲自己都意想不到的成功,其中一部分是因爲敵人讓我們變得更強大、更優秀的。


五、朋黨定律

各朝各代都有朋黨、幫派,朋黨現象的社會根源:中國是一個傳統的宗法社會。

“物以類聚,人以羣分。”

六、黃宗羲定律

依據黃宗羲的觀點而總結出來的某種歷史規律:歷史上的稅費改革不止一次,但每次稅費改革後,由於當時社會政治環境的侷限性,農民負擔在下降一段時間後又漲到一個比改革前更高的水平。

七、五世而斬、富不過三


,定律

當年八旗兵入關,“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這隻兇猛的老虎後來爲什麼會變成如此熊樣?富貴人家,總是難以持久,是中國歷史的規律。

“富不過三代”,五世也好,三代也好,貧與富,是在不斷地轉換。也許這是一種自然的調節,自然的公正。

八、權大欺主定律

清末權臣袁世凱,爲大清帝國送了終,人稱"權大欺主"。

一般開國的君王,熟諳權術,具有鐵腕,擁有某種強“勢”,下面的人攝於其“勢”而不敢有非分之想。這種鐵腕和強“勢”,在其後人那裏卻難以爲繼,甚至出現像晉惠王這樣昏聵的白癡,或像溥儀這樣幼年登基的小皇帝,強“勢”蕩然無存,於是出現“強枝弱幹”,“權大欺主”,“取而代之”。


九、皮毛定律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任何事情都是一樣的道理,基礎是根本,是事物賴以存在的依據,如果本末顛倒,那將是得不償失的。

任何事物都是相輔相成的,做事情要顧全大局,明白世間沒有什麼東西是完全獨立存在的,明白其中的辯證關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