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盞創燒於唐朝,在宋朝風靡全國,達到人氣頂峯。宋朝追求簡約之美,所以宋朝時期以烏金與兔毫建盞最受歡迎!現代人玩盞則更傾向於那些釉色更加豐富的斑紋,比如曜變與各種彩毫。一些新玩家每每逛完網絡,都會問我:“建盞有毒嗎?爲什麼網上大家都說建盞有毒?”我也不知道爲什麼網上這麼多人覺得建盞有毒,是因爲建盞的鐵胎?還是因爲建盞那太過完美的釉色?只能搬出實證讓大家安心了!

建盞相比起白瓷青瓷的清潤細膩,帶着簡樸氣質的建盞,出自黑瓷派系,顯得大氣沉穩之餘,更帶有古樸之美。但從油滴盞的釉面,看到鐵質的金屬感,人們第一感覺就會想到否含有毒物質?是否重金屬超標?等等一系列的問題。建盞從800年前就是作爲茶具而生,直接接觸喝進嘴裏的東西,安全性勢必受到重視。

很多新盞友選建盞都是通過第三方平臺進行搜索關鍵詞“建盞”進行購買,但是往往又無法判斷什麼樣子的纔是建盞,購買到了非建盞的產品。

什麼是建盞?建盞最大的特點就是表面神奇的斑紋,能夠在燒製的過程中出現斑紋的首要條件就是含鐵量高的胎土。建盞燒製所用的坯原料是當地盛產的紅色高鐵黏土,胎土含鐵量較高,爲福建省建陽水吉一帶所特有。因胎體含鐵量高,所以建盞外觀上顏色深沉,一般爲暗黑色或灰黑色,有粗糲感,叩之有類似金屬碰撞的聲音;物化性能上,有一定的重量,手持具有一定的壓手感。其實觀察表面顏色就能判斷出很多,比如胎質輕薄潔白的,顯然就不是鐵胎,也不是建盞。

我翻看了一些網友在建盞的相關文章下說建盞有毒的一些例證。大家可以看看從何判斷的。

大多數網友好奇建盞是否有毒是不放心建盞的釉色怎麼來的不放心,但是上面的這個實證建盞有毒的網友的證據太容易看破了。第一,建盞是在1300度的高溫下一次燒製而成的,油性物質並不可能存在。第二,建盞的表面玻化也不存在生鏽等問題。第三,肉眼可見的重金屬析出是過不來質檢的(質檢報告下文會發出)。那麼這個隔夜茶與隔夜水裏的油膜是什麼呢?爲什麼會析出一層油膜?其實這個是因爲水質的原因,我們北方的水硬度比較高,用這個水泡茶隔了一個晚上或者放一段時間,就會形成這種油膜。而這種油膜的主要成分,主要是鈣離子還有鐵離子,被茶葉中的茶多酚氧化了,形成了像是油膜一樣的東西。

其實很多網友覺得建盞有毒,來源於建盞的釉色,那麼建盞的釉色是怎麼產生的呢?

證據一、建盞的釉色產生純天然!

建盞的釉彩裏面有三個成分:

第一種釉基,就是它的基礎,有玻璃質感的成分,大多就是石英(氧化硅)一類的,建盞的釉礦石以石英爲主,也有長石,含鐵量高,帶有少量粘土,淘洗出的礦釉顏色呈紅、紫色,屬於鐵鈣繫結晶釉,坯體的化學成分和礦物組成對釉面斑紋有影響。

釉礦

第二種就是髮色劑,也是礦物質,例如氧化鈷發藍色,氧化銅發綠色等等,而建盞主要就是氧化鐵。(發紅棕色的Fe2O3)

草木灰

第三種成分就是助熔劑,例如長石、或草木灰,助熔劑可以幫助石英降低熔點,這樣就可以省下大量的燃料和時間,例如建盞要1300度燒成,瓷器要1280,一般炻器要1240。高溫階段每要升高十度就要耗費很多燃料。

建盞的釉色是因爲析晶產生的!析晶——是屬於微晶石品類,常見在優質陶瓷坯體上,是複合天然礦物原料,經1200℃以上高溫煅燒而成。在此基礎上,通過陶瓷粉粒等成分,在高溫燒結的融合中,出現析晶,形成不同的結晶形態,整個過程中,晶體分子都在活動,不斷從下向上翻滾,使晶體形狀由“點”開“花”,層次感非常豐富多變,隨意分佈。

所以,只是礦物成分分子結構上的化學反應,與有毒沒毒無關。

證據二、泥料的選擇

瞭解建盞的人都知道:無鐵胎,不建盞。建盞與其他瓷器最大的不同在於建盞的含鐵量較高。

建盞燒製難度較大,窯內溫度需要達到1300度以上纔可以燒製出精美的釉面斑紋,因此在泥料的選擇方面十分苛刻,常見的泥料經過高溫燒製易變形、起泡,只有水吉鎮當地的紅棕土最爲適宜,所有建窯燒製出的茶盞才最爲精美。

泥料選擇好之後還要經過多種複製的程序才能變爲成品建盞,要對泥料進行淘洗過濾,將多餘的雜質篩選除去,進而得到最純真的泥料,揉泥、拉坯、修坯等,每一個步驟都至關重要,稍有失誤就有可能前功盡棄,可見每一個成品建盞都是珍品。

建盞屬於典型的高溫瓷,需要在1300度以上的高溫窯內燒製,只有在此高溫環境中才能使得釉料上的鐵離子析出,從而在盞面形成美妙的斑紋,釉面也更加穩定。窯內溫度的把控對於很多匠人而言是一個挑戰,溫度較低則難以形成斑紋,溫度較高則斑紋融合成一片。高溫燒製過後的建盞耐熱且不畏懼酸鹼,是飲茶神器,即健康還美觀。

證據三、建盞的質檢報告

上海硅酸鹽研究所曾對建盞的釉料成分進行過研究,並以論文的進行了公佈。中科院對宋代建盞的研究也已經證明其原料安全無毒。

▲中科院硅酸鹽研究所分析的宋代建盞的胎釉成分報告表

研究表明,建盞以天然的用料和高溫高還原的燒製工藝,就能夠燒出精美的鐵繫結晶釉,無需添加有害物質。

爲了讓消費者能感受到建盞的安全性有保障,很多建盞廠家及建盞工藝師都已經主動去專業檢驗機構,做過鉛、鎘溶出量的檢測,並證實建盞產品的鉛鎘溶出量指標符合與食品直接接觸的日用陶瓷國家標準。沒有任何安全隱患,也有蓋過公章的檢驗報告爲證。

▲黃美金老師金油滴建盞作品檢驗報告

因此不管是新盞老盞,都經得住權威機構檢驗,符合國家法律法規。

2018年2月,福建省質量技術監督局特別出臺建盞的質檢標準——《福建省地方標準DB35/T1739—2018地理標誌產品建盞》,5月開始實施。

省質監局專門爲建盞建立標準後,除鉛鎘遷移量引用國家標準之外,在等級劃分、器型標準和含鐵量等方面,都作出具體規定。

福建省質監局在下半年還批准了南平市局建立建盞專門質檢中心的請示。

建盞在成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地理標誌、金磚國賓禮之後,有了地理標誌規範,爲消費者辨別僞劣產品提供更全面更有針對性的依據,也對生產優良產品,傳承非遺技藝的工藝師有保護作用。

因此,正規建盞是絕對安全無毒的,只是像彩繪瓷、紫砂陶等,都是傳承多年的產品,也難免發生化工添加劑的醜聞。但不能因爲少數商家不遵守規則,而否定了整個行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