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阵子我重温了央视的一部纪录片《零零后》。纪录片里的一位妈妈:把孩子送到费用高昂的私立幼儿园,为此举家搬迁到幼儿园旁边。搬家后爸爸挤地铁上班太远了,但是全家没有放弃,最后采取的解决方法是和爸爸分开住了好几年。

不可否认孩子的母亲是一个非常爱儿子、也非常努力的妈妈。

但是这也体现了当代很多家长的通病,家长可以接受自己不完美,接受自己不如别人,但却希望自己孩子啥都棒、样样精通,于是他们倾其所有地为孩子打造所谓“完美”的学习环境,却忽视了孩子的真实需求。不切实际、不顾后果地一昧付出,其实是一种懒政,求得的只是自己的安心罢了。

回归题主眼下的问题。还记得一年前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推出了35条改革规范意见,我细心研究了这份“意见”,发现了题主的焦虑也在其中。

上幼儿园究竟有多贵

先来看一组数据

2017年全国幼儿园数量达25.5万所,公办幼儿园9.46万所,民办幼儿园16.04万所,由于公办幼儿园数量少,2017年民办幼儿园在园儿童占比超55.9%。

看似简单的数据,背后反应的却是幼儿入园难、上学贵的问题。有网友曾在人民网就此问题留言。

近年,打着各种口号的“高端私立幼儿园”纷纷出现,个性化教学、国际化课程、双语授课体系……面对各种宣传语,不少焦虑的家长将大部分家庭收入投入到孩子的学前教育中。

以下是小编家附近一所私立幼儿园的收费标准:

根据小区就读该校的幼儿家长反映,孩子每个月的幼儿园费用占据夫妻二人60%的收入,但考虑到公办园入学难,地方远接送不便,私立园是双语教学、国际化视野教育,所以花再多钱也不敢马虎。

公立VS私立差别在哪里

我先从公立幼儿园和私立幼儿园的区别考察开始,首先,托费那就差了十万八千里!

公立幼儿园执行国家标准,例如我所在的公立园属市级一级一类幼儿园,一个月加上伙食费也就1300元,其他城区价格有高有低,但大抵就在这上下浮动;而周边的私立园,便宜的也已经到了每月4000+的水平,更不要说每月10000+的了!

对于我这样的工薪阶层,公立园的收费的确能让我节省很大一笔开支。

而在教学上,公立园是教委明令在园期间不能进行统一教学,也就是不能提前学拼音、算术、英语这些,孩子大部分时间以娱乐活动为主。

而好一点的私立园,通常都是双语教学,有固定的外教,同时在硬件设施、教学理念上也比较先进。

在对于幼儿园中的考察中,我也发现了形形色色的幼儿园,印象深刻的还是一家互联网式的幼儿园,单单是孩子的入园测评就已经让我惊艳了,通过有效的测评手段,充分帮助让家长、老师了解孩子的特点,加以引导,当然价格也更美丽。

总之,公立or私立,还是看妈妈们到底想要什么,一定要了解幼儿园的创办初衷是否与自己的教育理念相符。当然,也要衡量整个家庭的收入水平,毕竟这还只是为宝宝选择一家幼儿园而已

让孩子融入你打造的“圈子”,可能只是你的一厢情愿

基本上,越富的父母,越担心孩子会持宠而骄,越会有意制造贫穷;而越穷的父母,越担心自己的孩子格局小、层次低,越会倾其所有的富养孩子,提供一切的满足。

正所谓“圈子不同,别硬融”

养孩子和养宠物最大的区别的是,孩子并不属于家庭,终究会长大,需要自己进入社会,和外界交锋。所以那些被成年人有意隐瞒,扭曲,加入主观感情色彩,加工过的事实,都会撞上真正客观的世界,被粉碎到泡沫的程度。

伯克利大学的心理学家Alison Gopnik研究儿童心理发展几十年,她认为家长有“木匠型”和“园丁型”两种。

“木匠型”的父母,脑子里想好要养出个什么样的孩子,然后照着样图,这边削一点那边磨一点;

“园丁型”的父母,给孩子提供阳光、雨露,让孩子长成自己的样子。

Alison说,家长应该把注意力从孩子身上转移到环境身上,创造一个丰富的环境,同时也是变化的、多样的、充满活力的生态系统,在这里很多事情都可以发生。因为不管孩子是一颗松柏、一朵玫瑰、还是一株雏菊,只要他接纳自己,那种舒展的姿态,都是最美的。

而如果他不接纳自己,总是被强行扭曲,再好的品种,长出来的,也不过是一棵歪脖子树,或是一截被砍下来、没有生机的木头罢了。

为人父母,我们负责把孩子养大,等到他们大了,就会明白,阶级残酷,世事无情。

所以,有些天经地义的道理,有些丑陋残酷的事实,还是越早知道越好一些,比出名更要趁早的是,直面自己,了解自己,好好努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