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陣子我重溫了央視的一部紀錄片《零零後》。紀錄片裏的一位媽媽:把孩子送到費用高昂的私立幼兒園,爲此舉家搬遷到幼兒園旁邊。搬家後爸爸擠地鐵上班太遠了,但是全家沒有放棄,最後採取的解決方法是和爸爸分開住了好幾年。

不可否認孩子的母親是一個非常愛兒子、也非常努力的媽媽。

但是這也體現了當代很多家長的通病,家長可以接受自己不完美,接受自己不如別人,但卻希望自己孩子啥都棒、樣樣精通,於是他們傾其所有地爲孩子打造所謂“完美”的學習環境,卻忽視了孩子的真實需求。不切實際、不顧後果地一昧付出,其實是一種懶政,求得的只是自己的安心罷了。

迴歸題主眼下的問題。還記得一年前國務院印發了《關於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規範發展的若干意見》,推出了35條改革規範意見,我細心研究了這份“意見”,發現了題主的焦慮也在其中。

上幼兒園究竟有多貴

先來看一組數據

2017年全國幼兒園數量達25.5萬所,公辦幼兒園9.46萬所,民辦幼兒園16.04萬所,由於公辦幼兒園數量少,2017年民辦幼兒園在園兒童佔比超55.9%。

看似簡單的數據,背後反應的卻是幼兒入園難、上學貴的問題。有網友曾在人民網就此問題留言。

近年,打着各種口號的“高端私立幼兒園”紛紛出現,個性化教學、國際化課程、雙語授課體系……面對各種宣傳語,不少焦慮的家長將大部分家庭收入投入到孩子的學前教育中。

以下是小編家附近一所私立幼兒園的收費標準:

根據小區就讀該校的幼兒家長反映,孩子每個月的幼兒園費用佔據夫妻二人60%的收入,但考慮到公辦園入學難,地方遠接送不便,私立園是雙語教學、國際化視野教育,所以花再多錢也不敢馬虎。

公立VS私立差別在哪裏

我先從公立幼兒園和私立幼兒園的區別考察開始,首先,託費那就差了十萬八千里!

公立幼兒園執行國家標準,例如我所在的公立園屬市級一級一類幼兒園,一個月加上伙食費也就1300元,其他城區價格有高有低,但大抵就在這上下浮動;而周邊的私立園,便宜的也已經到了每月4000+的水平,更不要說每月10000+的了!

對於我這樣的工薪階層,公立園的收費的確能讓我節省很大一筆開支。

而在教學上,公立園是教委明令在園期間不能進行統一教學,也就是不能提前學拼音、算術、英語這些,孩子大部分時間以娛樂活動爲主。

而好一點的私立園,通常都是雙語教學,有固定的外教,同時在硬件設施、教學理念上也比較先進。

在對於幼兒園中的考察中,我也發現了形形色色的幼兒園,印象深刻的還是一家互聯網式的幼兒園,單單是孩子的入園測評就已經讓我驚豔了,通過有效的測評手段,充分幫助讓家長、老師瞭解孩子的特點,加以引導,當然價格也更美麗。

總之,公立or私立,還是看媽媽們到底想要什麼,一定要了解幼兒園的創辦初衷是否與自己的教育理念相符。當然,也要衡量整個家庭的收入水平,畢竟這還只是爲寶寶選擇一家幼兒園而已

讓孩子融入你打造的“圈子”,可能只是你的一廂情願

基本上,越富的父母,越擔心孩子會持寵而驕,越會有意製造貧窮;而越窮的父母,越擔心自己的孩子格局小、層次低,越會傾其所有的富養孩子,提供一切的滿足。

正所謂“圈子不同,別硬融”

養孩子和養寵物最大的區別的是,孩子並不屬於家庭,終究會長大,需要自己進入社會,和外界交鋒。所以那些被成年人有意隱瞞,扭曲,加入主觀感情色彩,加工過的事實,都會撞上真正客觀的世界,被粉碎到泡沫的程度。

伯克利大學的心理學家Alison Gopnik研究兒童心理發展幾十年,她認爲家長有“木匠型”和“園丁型”兩種。

“木匠型”的父母,腦子裏想好要養出個什麼樣的孩子,然後照着樣圖,這邊削一點那邊磨一點;

“園丁型”的父母,給孩子提供陽光、雨露,讓孩子長成自己的樣子。

Alison說,家長應該把注意力從孩子身上轉移到環境身上,創造一個豐富的環境,同時也是變化的、多樣的、充滿活力的生態系統,在這裏很多事情都可以發生。因爲不管孩子是一顆松柏、一朵玫瑰、還是一株雛菊,只要他接納自己,那種舒展的姿態,都是最美的。

而如果他不接納自己,總是被強行扭曲,再好的品種,長出來的,也不過是一棵歪脖子樹,或是一截被砍下來、沒有生機的木頭罷了。

爲人父母,我們負責把孩子養大,等到他們大了,就會明白,階級殘酷,世事無情。

所以,有些天經地義的道理,有些醜陋殘酷的事實,還是越早知道越好一些,比出名更要趁早的是,直面自己,瞭解自己,好好努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