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數人的印象裏,明朝的軍事實力堪稱一絕,無論是武器製作方面,還是調兵遣將方面,明朝都能做到遊刃有餘。而對比之下,後來的清朝軍事實力就不如明朝了,明朝一調兵,動輒幾十萬,但是清朝不行,爲什麼明朝與清朝的調兵能力相差如此懸殊呢?這是由於各方面原因綜合導致的。


制度不同,調兵能力不同

首先兩個朝代奉行的制度不同。明朝採用的是衛所制,也就是寓兵於民,這是一種將軍隊融於百姓的制度。他們沒事的時候就種種田,一旦有事,便會被調去戰鬥,而且衛所制是允許世襲的。後來還多了一個募兵制度,不過與衛所制不同的是,募兵更正規,更專注於打仗。所以在這些制度之下,明朝可供調遣的士兵也就比較多。

而反觀清朝,他們最初採用的是八旗制度,在這個制度之下,八旗兵被分散在各地,各司其職,所以一時間如果想要統一調遣,難度有點大。而且到了後期,八旗兵內部變得越來越懶散,士兵作戰能力越來越差,雖然後來多了綠營、北洋水師等,但是奈何士兵人數還是不及明朝,所以清朝朝的調兵能力客觀上一直不如明朝。


國家環境不同,軍隊需求量不同

除了本身固有的軍事實力之外,國家環境對於軍隊的需求量也有着很大的影響。明朝時期,國家面臨的威脅比較多,比如北方的遊牧民族,一直是明朝頭疼的對象,他們經常需要派遣兵力與之抗衡。而且除了遊牧民族,他們還需要抵禦西域異族等等,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他們必須擁有充足的兵力,才能在戰亂中擁有獲勝的籌碼。

而清朝相對於明朝來講,戰爭壓力會少一點,比如明朝時期和蒙古打的不可開交,但是到了清朝,清朝與蒙古的往來相對來講,就比較平和。此時的國家環境相對來說,沒有那麼動盪不安,而明朝經歷的很多都是大規模戰爭,所以需要調動的兵力也多。所以明朝時期戰爭對於軍隊的需求量比清朝大的多。


待遇不同,養兵能力不同

除了大環境與制度之外,還有一個因素,也影響着國家的士兵人數,那就是養兵能力。

前文提到明朝時期的衛所制之下,士兵平常被要求種地,有戰亂的時候就需要出征。這個制度的好處是,士兵可以自給自足,省了國家一大筆養兵的支出。所以明朝時期養兵成本不大,士兵多。

但是清朝的八旗兵與明朝的士兵相比,待遇好多了。不僅擁有一定的社會地位,還有相應的經濟來源。這樣一來,士兵的待遇上去了,國家的壓力也就大了。那麼多的士兵,需要耗費的軍資可想而知,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國家沒有能力養那麼多閒兵,清朝的士兵人數自然比不上明朝。

時間不同,記載偏差不同

除了以上的原因之外,還有一個原因也不容忽視,就是調兵能力的真實性。雖然明朝的調兵能力總體來說確實是比清朝強,但是是不是真的是幾十萬與幾萬的差距,這個倒不一定。因爲清朝相對於明朝來說,離我們的年代更近,對於戰事這塊的記載也就更詳盡,可考查的部分就比較多。

而明朝畢竟比較久遠,留下的資料不夠多,而且年代越早的朝代,在軍隊記載這一塊,虛報的可能性越大。所以,兩個朝代的軍事實力差距肯定是有的,但至於是不是相差如此懸殊,這個有待考究。


總而言之,一個國家的軍事實力,調兵遣將的能力,與當時國家所處的環境密不可分,與國家的重心所在之處息息相關,也與其經濟實力難脫關係。所以,對比兩個朝代的總體情況,明朝和清朝的調兵能力相差大的答案也就顯而易見。

而且每個朝代的軍隊制度不同,也各有優劣。明朝時期的衛所制雖然可以節省軍事開支,擁有更多軍隊,但是弊端也很明顯,讓士兵自給自足,不給優待,容易引發不滿,導致逃兵數量也隨之增多。而清朝的八旗兵雖然數量不如明朝軍隊,但是待遇好、質量高。雖然因爲種種原因導致後期兵力下降,但是前期的他們作戰能力還是很強的,不然也不能取明而代之。所以,調兵能力雖然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反映軍事實力,但不夠全面,每個朝代的情況不同,在軍事這一塊的措施也就不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