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臣光曰:夫君子小人之不相容,犹冰炭之不可同器而处也。作为君主,在君子与小人的斗争中,应该明辨是非,赏罚分明,亲君子而远小人,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朋党之争。

世祖光武皇帝建武元年(乙酉,公元二五年)

臣光曰:孔子称“举善而教,不能则劝”,是以舜举皋陶,汤举伊尹,而不仁者远,有德故也。光武即位之初,群雄竞逐,四海鼎沸,彼摧坚陷敌之人,权略诡辩之士,方见重于世,而独能取忠厚之臣,旌循良之吏,拔于草莱之中,实诸群公之首,宜其光复旧物,享祚久长,盖由知所先务而得其本原故也。

——《资治通鉴》卷四十【汉纪三十二】

【解题与点评】

得人心者得天下,得人才者济大业。古人云:“善用人者能成事,能成事者善用人。”刘邦在 48 岁以前只是一个村野亭长,百无一能。然而,后来他却能将英雄盖世的西楚霸王项羽逼得乌江自刎,成为大汉王朝的开国之君。

对于成功的原因,刘邦自己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擒也。”

由此可见,刘邦之所以能成为帝王,并不在于他有过人的勇气和才能,而是他能够用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刘邦因为善用韩信、萧何和张良,而成就了一番霸业。

唐太宗李世民的用人之道最为感人至深。他说:“君子小人,各安其位。”意思是说,君子与小人各得其用。“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无智、愚、勇、怯,兼而用之。”

孝灵皇帝熹平四年(乙卯,公元一七五年)

叔向有言:“国将亡,必多制。”明王之政,谨择忠贤而任之,凡中外之臣,有功则赏,有罪则诛,无所阿私,法制不烦而天下大治。所以然者何哉?执其本故也。及其衰也,百官之任不能择人,而禁令益多,防闲益密,有功者以阂文不赏,为奸者以巧法免诛,上下劳扰而天下大乱。所以然者何哉?逐其末故也。孝灵之时,刺史、二千石贪如豺虎,暴殄烝民,而朝廷方守三互之禁。以令视之,岂不适足为笑而深可为戒哉!

——《资治通鉴》卷五十七【汉纪四十九】

【解题与点评】

这里司马光还是说治国统治之术。他的意思是单纯用法治是治理不好国家的。法不在多,而在于如何执法。有功则赏,有罪则诛,无所阿私,法制不烦而天下大治。因为网再大,如果总是网开一面,总会有漏网之鱼。而且逃走的往往是大鱼。结网固然重要,堵漏也不可少。

世祖武皇帝泰始二年(丙戌,公元二六六年)

臣光曰:政之大本,在于刑赏,刑赏不明,政何以成!晋武帝赦山涛而褒李憙,其于刑、赏两失之。使憙所言为是,则涛不可赦;所言为非,则憙不足褒。褒之使言,言而不用,怨结于下,威玩于上,将安用之!且四臣同罪,刘友伏诛而涛等不问,避贵施贱,可谓政乎!创业之初,而政本不立,将以垂统后世,不亦难乎!

——《资治通鉴》卷七十九【晋纪一】

【解题与点评】

司马光认为为政之本在于赏罚分明,最忌讳的是在施政执法时避贵施贱。如果“刑不上大夫”,既有违法的公平,也会削弱官府的威信,导致政治腐败。古人有一句话:“公生明,廉生威”,说的就是公正执法,公平施政。

世祖武皇帝泰始十年(甲午,公元二七四年)

臣光曰:规矩主于方圆,然庸工无规矩,则方圆不可得而制也;衰麻主于哀戚,然庸人无衰麻,则哀戚不可得而勉也。《素冠》之诗,正为是矣。

杜预巧饰《经》、《传》以附人情,辩则辩矣,臣谓不若陈逵之言质略而敦实也。

——《资治通鉴》卷八十【晋纪二】

【解题与点评】

每个人应该只服从制度,而不应该服从封建皇帝的权威。制度是什么?它就是一把尺子,对所有人和所有事都是一个标准。如果人人都遵守规矩,社会就秩序井然了。

文宗元圣昭献孝皇帝太和八年(甲寅,公元八三四年)

臣光曰:夫君子小人之不相容,犹冰炭之不可同器而处也。故君子得位则斥小人,小人得势则排君子,此自然之理也。然君子进贤退不肖,其处心也公,其指事也实;小人誉其所好,毁其所恶,其处心也私,其指事也诬。

公且实者谓之正直,私且诬者谓之朋党,在人主所以辨之耳。是以明主在上,度德而叙位,量能而授官;有功者赏,有罪者刑;奸不能惑,佞不能移。

夫如是,则朋党何自而生哉!彼昏主则不然,明不能烛,强不能断;邪正并进,毁誉交至;取舍不在于己,威福潜移于人。于是谗慝得志,而朋党之议兴矣。

——《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五【唐纪六十一】

【解题与点评】

历史上君子与小人的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朋党之争也时有发生。司马光认为君子之所以打击小人,是出于公心,是以事实说话;而小人排斥君子则不同,是出于私心私利,是靠歪曲事实,或无中生有来构陷。作为君主,在君子与小人的斗争中,应该明辨是非,赏罚分明,亲君子而远小人,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朋党之争。

当然,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虽然总体来说,邪不压正,历史上虽然也有正气不伸的时期,但这不是历史主流。正与邪较量,谁占上风,这要看是什么天气了。

【本文来源于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资治通鉴〉为政智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