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行軍用師,大較依孫、吳之法,而因事設奇,譎敵制勝,變化如神。”
的確,曹操雖然一生征戰,但其敗績也是不少,如追擊董卓時遇埋伏几乎被團滅;兗州之戰幾乎被呂布連鍋端;官渡之戰糧草用盡,九死一生。
但是,客觀的說,曹操在動盪的時局之中,以過人的膽識和智慧,終結了漢末以來北方地區的分裂和動盪,併爲後來西晉的統一打下基礎,這種軍事成就,在當時是無出其右者的。
一、傑出的軍事理論家
“知行合一”是明代哲學家王守仁提出的世界觀。他認爲,“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人要有知,更要有行,二者互爲表裏,不可分割。要表現爲行,首先就要有知。
曹操長期把持東漢軍政大權,並且幾乎一生都在鞍馬上渡過,但這並沒有妨礙他在軍事理論上有所成就。
史書記載,曹操特別愛讀兵書,幾乎是手不釋卷:
“御軍三十餘年,手不捨書,晝則講武策。夜則思經傳。”(《三國志》)
在讀書的同時,曹操也接合自己的軍事實踐,將他的所感所思寫下來。其中,最有名氣的當屬他的《孫子略解》、《曹公新書》。
曹操對《孫子兵法》作注,當然不是純粹在搞翻譯,而是結合自己的軍事實踐,對其進行了進一步的精加工:一是對其中含糊的文字作出自己的解釋,正確理解孫子的本意,糾正時人對於原文錯誤的理解;二是把個人的軍事思想融入到書中,繼續發展孫子的戰爭理論。
而曹操只用4000餘字,就對《孫子兵法》十三篇進行了註釋,堪稱是言簡意賅。
字數雖不多,語句也並不晦澀難懂。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他要把自己解讀後的《孫子兵法》,發給手下的軍事將領,作爲他們行軍打仗的教科書。
要讓這些識不了多少字、更沒有什麼兵學基礎的大老粗們,掌握一些深奧的軍事理論,曹操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宋代以前爲《孫子兵法》作注者,只曹操、杜牧、陳皞三大家,而很顯然,這其中只有曹操擁有豐富的實戰經驗,因此誰的註解最有說服力,也就不言自明瞭。
不過,過目不忘的張松看到後,欺騙他說這本是戰國時期無名氏所作,非曹操原創。
而曹操也是心虛,竟說:“莫非古人與我暗合否?”於是就把此書給燒了,《孟德新書》從此失傳。
實際上,這並非羅貫中虛構出來調侃曹操智商餘額不足的段子,曹操在歷史上真的寫過此書。
在唐代的一本名爲《唐太宗李衛公問對》的著名兵書中,也提到了“新書”,比如下面這段話:
太宗曰:“曹公有戰騎、陷騎、遊騎,今馬軍何等比乎”
李靖曰:“按《新書》雲‘戰騎居前,陷騎居中,遊騎居後’。”
唐太宗李世民和大將李靖討論兵法,依據的正是曹操的“新書”。不過,可惜的是,這本“新書”現在已經失傳。
但可以肯定的是,唐太宗和李靖是看過並討論過它的,它也絕不是因爲張松的一句忽悠而被曹操燒掉的。
二、出色的戰略戰術大師
我們在文章開頭講,曹操最爲難能可貴的一點是“知行合一”,他不僅爲《孫子兵法》作注,還自己原創了兵法,並能夠在戎馬一生中,將這些理論靈活運用,打了許多漂亮仗,這裏我們僅舉兩個小例子:
在遊戲《三國志11》中,曹操的特技爲“虛實”,這兩個字很好的解釋了曹操用兵的精髓所在。
公元207年,曹操北上討伐北方遊牧民族烏丸。當時正值夏秋之交,陰雨連綿,加上對地形不熟悉,曹軍行軍極其艱難。
在充分調研了進軍路線以後,曹操大膽的放棄正常路線,率領主力騎兵改走崎嶇的山路,因此大大縮短了北征的行程,給了烏丸一個大大的“驚喜”。
果然,疏於防備的烏丸完全沒有料到曹軍如此神速,雙方接戰後便一觸即潰。張遼一戰就斬殺了烏丸首領踏頓,並佔領其王庭。
雖然在赤壁之戰被周瑜以火攻取勝,但論及偷襲加火攻,曹操纔是大師級的人物。
在官渡之戰中,曹操親自率領精兵五千,喬裝打扮成袁軍模樣,乘着夜色繞過袁紹的防線,直奔其糧草倉庫烏巢。一把火起,萬糧輛車化爲烏有,勝利的天平也徹底導向了曹操。
“火燒烏巢”不僅是古代火攻戰的經典戰例,也是曹操將“攻其不備,出其不意”的戰術思想靈活運用的鮮活案例。
所以,《三國志》中才有如此評價: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