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書自漢代產生以後,因爲其形式的優美而被人追捧,也因爲它淡化了漢字的本體而失去了實用性,草書載浮載沉的發展成爲了書法史上一道奇特的風景線。近年來,草書又重新活躍起來,許多人信手之間留下瀟灑的筆墨爲大衆所傾倒,但是也有一些草書作品卻沒有那麼的連貫,甚至有大量的斷筆。草書到底爲何要“連”,又爲何要“斷”呢?

▲王羲之《初月帖》局部

草書從隸書演變而來,是爲了加快書寫的速度,所以草書的特點是打破了隸書的規矩,把漢字的方正格局拆散,並且簡化了結構。發展到唐朝,草書徹底擺脫了隸書橫平豎直的特點,進化成爲以“S”型線條爲主的書法體系。

▲懷素《自敘帖》局部

草書到此已經弱化了書寫的內容,書家究竟寫了什麼已經不是重點,人們在意的是草書的外在形式美,它進入了藝術化的程式,筆勢的狂放與任達流露出情緒的起伏波動。張旭、懷素等狂草大師,從他們的用筆下已經看不到隸書特有的“波磔”,取而代之的是勾連筆法,隸書平穩的橫向走勢也被縱向俊朗的外形所取代。

▲王獻之《中秋帖》

草書的連筆是它自身最大的特點也是主要的看點,這一特點還要歸功於早期草書大師——王獻之。王獻之自幼受到王氏家族的家學影響,有着深厚的文學和書法的傳統修養,但是他又是一個敢於打破舊有傳統的人。

王羲之寫字雖然瀟灑、飄逸,但是他的書法每個字都是獨立的個體,字與字之間幾乎沒有連筆的存在。王獻之一改這樣的態勢,創造出“一筆書”的草書樣式。王獻之的書法往往將幾個字用一筆連貫而成,前後字首尾相連,氣勢貫通、連綿不絕,給人以痛快淋漓的感受。

▲黃庭堅《諸上座帖》局部

每個漢字的筆畫結構,在其創造和演變過程中是獨立存在的,絕不會考慮到其他漢字的筆畫。有些字的收筆與下一個字的起筆有着自然連貫的態勢,但是有些字卻完全相反。所以在草書的書寫過程中,連筆需要書家縝密的思考和刻意的安排。在黃庭堅的草書作品中,我們能看出他使用了“提按”“轉折”等多種連帶的筆法,在沒有連帶關係時巧妙地利用回鋒,將不相關的兩個字自然的連在一起。

近代的文人更是將草書的連筆發揮到淋漓盡致的境界。他們使用穿插避讓的手法,有的甚至是改變筆畫的結構,讓書法的線條出神入化地展現在人們的眼前。在他們的筆下,漢字書法已經不是整齊劃一的陣列式,字與字之間顧盼生輝,像是躍動的舞者,欣賞這樣的書法無疑是一場藝術的盛宴,在節奏和韻律中感受着愉悅。

▲顏真卿《裴將軍詩帖》局部

草書爲廣大書友喜愛,很大程度源於它的連筆,但是草書不是肆意揮灑,把草書理解成連筆字就大錯特錯了。草書連貫的筆法肇始於漢代戰事的需要,書寫速度加快就會發展成爲草書這樣的簡化和連筆。但是作爲藝術和哲學的延伸,書法必然要有多層面、多角度的思考和認知。

清代書法家劉熙載說:“草書之筆畫,要無一可以移入他書;而他書之筆意,草書卻要無所不悟。”意思就是草書的筆法是從其他書體中而來的,然而草書的筆法卻是其他書體所不能使用的。被譽爲“當代草聖”的林散之先生曾經與人談論如何寫好草書,他說:“學草寫草是寫不出來的,留不住。用楷書筆法寫草書纔行。”

▲林散之書法

什麼叫“用楷書筆法寫草書纔行”?其實初學草書的人很容易沉溺於草書的流暢感,一氣呵成寫完一件作品感覺非常的痛快,但這也正是初學者容易落入油滑、淺薄的弊病所在。

草書的用筆是有其內在的邏輯的,它不是隨意的塗抹,而是將其他書體的筆畫進行簡化而來的。但是簡化並不等於省略,草書的轉折、使轉都是遵照楷法的提、按筆法。如果一味強調連貫而忽視了這些細節,必然會成爲沒有法度的胡亂書寫。

▲于右任書法

草書法度的嚴謹體現爲“斷”,就如同佛家所說的“斷舍離”,草書該連的地方要連得舒暢,該斷的也要斷得徹底。連筆是草書的“氣”,斷筆是草書的“勢”,氣韻貫通需要斷筆的蓄勢待發,凝聚下一波的動勢,這樣纔會源源不絕的增加線條的表現力。初學草書往往很喜歡連筆,但是應該弄清楚連和斷的道理才能不失規矩。

草書的“連”和“斷”不僅是筆法的問題,對於這個問題的思考也許會引領草書的發展之路。當代草書的發展出現了許多怪路子,線條越來越飄忽不定,不停地畫圈,字形也越來越模糊不清,這些是草書自身連筆發展的不歸路。而我們應該看到“以楷寫草”“引碑入草”等等書法實踐的成就,把其他書體的筆法引入草書,增加草書的意蘊,這樣會纔將草書帶人全新的境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