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需要“试误”,需要“不听话”。不允许孩子犯错误,要孩子事事听命于家长,这犹如不允许学走路的孩子摔跤一样,是以暂时的、表面的完美取代长久的、内在的完善。

1

前几天,下班路上Ms.懂遇到一个大概四五岁的小姑娘。她抱着一瓶果汁,小心翼翼地把嘴凑到瓶口,可能是瓶子比较重的缘故,孩子喝的时候没有拿好,将果汁弄得满身都是,还洒了一地。此时,一旁的孩子妈妈见了,立刻杏眼圆睁,柳眉倒竖,当众大声呵斥道:“你怎么这么笨,让你小心些,你还是洒了,一点小事都做不好,你还会做什么?”

妈妈粗暴地夺过瓶子,而小姑娘只是默默地听着妈妈的训斥。

这一幕,想必很多人并不陌生,可能你也曾遇见过、经历过,或许现在你也这样对待自家孩子。

喝水打翻杯子、吃饭不小心撒在桌子上、弄花了家里的墙壁……孩子犯的这些小错误,时常让家长无名火起,抓来孩子就是一顿“爱的教育”。美名其曰这是在进行家庭教育,是为了孩子好。

可事实却是:不允许孩子犯错,才是家庭教育犯的最大错误。

2

蒙台梭利说过,每个儿童首先都必然处于一种精神的无序期,心理活动由混乱走向有序。

孩子是作为一张白纸来到世界上的,世界突然把他包围,他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即成长过程。就像我们突然从太阳下走入一间暗屋,眼睛需要适应一会儿才能看清屋里的东西。如果这时别人急于下论断,说你眼睛有问题,这显然不对。

孩子不按常规出牌,出现了各种情况都是正常的,因为Ta只是个孩子。妈妈们要有良好的心态,就能以平常心去面对各种随时可能会发生的状况。

有一个小男孩儿,三岁多,他最近干了一件“坏事”,他把一碗滚烫的菜汤倒进了花盆里——这盆名贵的花,是他爸爸刚刚从花市里淘来,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亲自搬回来的!

爸爸怒不可遏,这小子太淘气了,简直就是个破坏分子!三岁的儿子看爸爸到处找笤帚,已经吓得哇哇大哭了。这时妈妈冲上去拉住了爸爸,她说:“你别忘了,我们是在养孩子,而不是养花!”

妈妈的一番话,在坚定地提醒着爸爸:孩子和花,到底哪个更重要?更何况在没有弄清楚他那么做的原因之前,就要开打,是不是在说孩子的自尊和快乐,还远远不如一盆花重要呢?

妈妈蹲下来帮孩子擦干了眼泪,轻声地问:“宝宝为什么要把汤倒在花盆里啊?”

小男孩抽泣着说:“奶奶说……热热的菜汤有营养……我想让花长高高……”

这下轮到妈妈流眼泪了,孩子爱花的一颗心啊,差点儿就冤死在爸爸的笤帚下了!

如果说孩子有什么错,那就是他们缺乏生活的经验,同时身上又实在有无穷的活力!可“生活的经验”谁不是在一次次教训里学到的呢?

3

谈起孩子犯错,很多父母都跟我分享过一个体验:虽然理性上知道应该包容,但看到乱七八糟的房间,火气就会一下子冒上来,很难控制住自己。

这个体验,其实反映出一个事实,即家长认为孩子的犯错毫无意义,只会添乱。但实际上真的是这样吗?犯错,对孩子是有正面意义的。

有一个科学家的故事在这里也很值得讲一下。这是一位在医学领域曾有过十分重要的发现和突破的科学家。当记者采访他,问他为什么会比一般的人更有创造力,究竟是什么妙法使他能够超乎凡人?

他的回答很让人意外,他说:“这和我两岁时,我母亲对我身上发生的事情的处理方法有关”。

有一次我想自己在冰箱里拿一瓶牛奶,可是瓶子太滑了,我没抓牢,瓶子掉在了地上,牛奶溅得满地都是,简直就是牛奶的海洋!我母亲看见了,但她并没有对我大叫大嚷,也没有惩罚我,她只是说:“哇!罗伯特,你制造的麻烦可真是棒极了!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一汪牛奶呢!哎,反正奶瓶已经摔碎了,那么在我们把它打扫干净之前,你想不想在牛奶中玩几分钟呢?”我听母亲这样说,简直高兴极了,立刻就在牛奶中玩起来!

几分钟后,母亲对我说:“罗伯特,你知道,今后,无论什么时候,你都必须要把它打扫干净,并且要把每件东西按原样放好。那么你打算怎么收拾呢?我们可以用海绵、毛巾或者是拖把来打扫。你想用哪一种呢?” 我选择了海绵,我和妈妈一起把那满地的牛奶打扫干净了。”

科学家说到这里,连记者都很羡慕他有一位如此宽容、可爱的母亲。

科学家接着说:“这还没完,等我们打扫完之后,我母亲说,罗伯特,刚才,你所做的用你的两只小手拿起大牛奶瓶子的试验已经失败了,现在我们到后院去,把瓶子装满水,看看你有没有办法把它拿起来,而不让它掉下去。我很快就发现只要用双手抓住顶部、靠近瓶嘴的地方,瓶子就不会从我的手里滑掉了!”

“这真是一堂很棒的课!”记者感叹道。

“是啊,从那以后,我知道我不必再害怕犯任何错误了。因为错误往往是学习新知识的良机。科学实验也是这样,既使实验失败了,我还是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东西。”

探索周边世界是孩子心理发展的必由之路,探索的过程,必然伴随着各种大大小小的错误。这是难免的,也是有益的。如果父母对犯错“零容忍”,结果必然就是绞杀孩子探索的好奇心!

孩子的错误一般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长辈必须予以立即纠正的,如不讲卫生,欺负弱小,不懂得爱护公物等。另一种是孩子能够自己纠正的,比如如何适应环境、生活、挫折等,对于这样的“错误”,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去犯。

然而,每当孩子犯错之后,成人轻则一番痛心疾首的指责:“你这个孩子怎么这样啊?人家孩子都那么乖,你却怎么老是教不好的呢?小错天天有,大错常不断,你真是个坏孩子啊?你真给爸爸妈妈丢脸啊!我们真后悔把你生出来啊!”重则一番惩罚和打骂,让孩子幼小的身心饱受摧残。试问,这些做法真的是为了孩子好吗?

打了碗、尿了床、往墙上乱画等等,偶尔这样放纵一下,有什么不好呢。床单可以拆下来放到洗衣机中,很快就会变得干净,而童年的这份快乐,有什么能换到呢?童年如果没有一点调皮捣蛋和闯祸的记忆,那是多么苍白啊。

培养一个完全“听话”的孩子是件可悲的事,当一个孩子事事听命于家长,处处循规蹈矩时,那不是教育成果,是生命中隐伏的久远的悲伤。

也许有人担心这样是在“溺爱”孩子,或是纵容孩子,“爱”和“溺爱”表面看来有共同要素,事实上它们不是一种东西程度上的深浅,而是完全相反的两种东西。“爱”必定包含着自由,而所谓“溺爱”,则是披着爱的外衣的“过度管制”——过度管制的出发点可能是爱,但结果是走到了爱的反面,是反“爱”的行为——在这个问题上,恶果现在有目共睹,原因却一直被错误归纳。

一定要记住,请允许孩子犯错,陪孩子,在错误里多呆儿一会儿。如此,你将收获到一个不一样的孩子,也会遇到一个全新的自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