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月第一期口碑榜中,叔提到女性题材电影纷纷“撞车”,这也是5月首周一个很有趣的巧合。

校园、家庭、职场,不同年龄段、不同国家和种族的女性,在各个领域都要面对相似的困境和挣扎。

女性电影的意义,正是把这些习以为常的问题放大,让“看不见”变成“看得见”。

口碑榜中这部巴西影片《看不见的女人》,就是这样一部影片。电影以偏极端化的方式,讲述了两个女性在不同人生阶段如何因父权社会的压迫而被动牺牲自我。

这部影片也在去年赢得了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大奖。该单元评委会主席、《何以为家》导演娜丁·拉巴基更盛赞这是她在去年戛纳的最爱。

仔细想来,《看不见的女人》在表达主题上与《何以为家》确实有些许异曲同工之处。故事从日常出发娓娓道来,各类代表性矛盾都集中在了主角身上,同时也借由主角的爆发控诉了原生家庭的问题,本质上都是对“何处算是我家”的发问。

但与《何以为家》这样发生于战乱国家、在底层温饱线上艰难挣扎的极端环境相比,《看不见的女人》中的情况倒是更日常一些。

片中的一对亲姐妹——20岁的吉达和18岁的尤丽狄茜,生活在50年代里约热内卢一个还算富足的家庭。父亲有自己的面包店,一家人住在小花园洋房里。姐姐可以盛装打扮参加舞会,妹妹也能学习喜欢的钢琴。

吉达和尤丽狄茜

生活虽平静幸福,而父亲的传统保守也早已显现。面包店的面粉供货商到家里来做客,姐妹俩完全不适应饭局上吹彩虹屁的氛围,但也必须要坐在一旁陪笑。对于一个“好面子的”男性来说,家庭幸福也是必须要拿出来展示的资本。

在成长过程中,姐妹俩对于父亲的严厉已经形成条件反射。哪怕是想要出去玩这样的小事,第一反应都是爸爸不会同意,要怎么说服他。

小时候还可以将父亲的控制欲当做“家教严格”,而当到了需要决定前途的年纪,这种控制就与女儿们的选择产生了巨大矛盾。两个女孩也因此走到了命运的分岔口。

姐姐吉达生性浪漫,渴望轰轰烈烈的恋爱,但她深知父亲不会同意自己和水手男友在一起——她早有觉悟自己的婚恋是一种“家庭资源的积累”,父亲看不上这样“条件不好”的人当女婿。

吉达作出了自己的选择,与男友私奔,自己决定结婚。

果然,这让父亲勃然大怒。在他看来,吉达这段自作主张的婚姻是对自己尊严的羞辱。把所谓面子看得比女儿的幸福重要,这也是典型的直男癌式父权了。

更直男癌的是,父亲把这种愤怒又直接转嫁给女儿。当吉达决定结束婚姻回家时,迎接她的不是家庭的温暖,而是父亲的荡妇羞辱。

已经怀孕的吉达被赶出家门,她要面对的是一场艰难的生存挑战。

女性本就没有什么工作机会,吉达只能在造船厂当底层工人,另外还要兼职做清洁工,才能维持自己和孩子的生计。

即使生存问题勉强解决了,没有一个丈夫,她和孩子在当地想要过正常的生活依然很困难。比如想要给孩子办个护照,还得有孩子爸爸的授权文件。

母亲的身份只是个自然属性,并得不到社会的承认。这又是女性被迫“消失”的一个缩影。

被原生家庭放弃,没有通俗意义上“完整的小家庭”又使生活更加艰难。“吉达版何以为家”更令人悲哀的地方在于,把她推到这个境地的,并不是那些不可战胜的原因,而仅仅只是因为偏见,以及她想选择自己的命运。

吉达的妹妹尤丽狄茜又如何呢?她的个性与姐姐相反,是个典型的乖乖女,从不出格。

尤丽狄茜本来的理想是到维也纳学习音乐,成为一个钢琴家。而父亲当然不会同意女儿有追梦的想法,于是早早安排她和条件不错的人结婚。

女儿喜不喜欢这个男人并不重要,找一个能帮衬家里的女婿才重要。当女婿拿出钱来给生病的丈母娘补贴医药费时,父亲应该也有了投资获得回报的快感。

尤丽狄茜面对的问题非常典型:有自我追求的已婚女性如何平衡事业与家庭?

答案就是,没法平衡。婚后的尤丽狄茜本想先考音乐学院,暂不生娃,而丈夫根本不考虑她的意愿。一怀孕,尤丽狄茜就只能被困在家里。

不甘心就此放弃梦想,尤丽狄茜在孩子出生后尝试去考了音乐学院,幸运的是还被录取了。

而丈夫却充满愤怒:你为什么背着我私下去考音乐学院?以后的家务谁来做?谁来照顾孩子?

婚前父亲反对上音乐学院,婚后的个人追求都被批评“不为家庭考虑”,父权压迫从原生家庭又转移到了小家庭。

吉达和尤丽狄茜,不过只是想为自己决定人生,而社会并不给她们自由选择和试错的机会。

这是50年代的巴西,同样的状况在目前全世界的很多地区仍然存在。一个女性做任何选择都需要拼尽全力,还得小心翼翼避免“行差踏错”,因为一旦有一点点偏离,都需要承受巨大的代价。

梦想、欲望、该有的权利皆不被重视,只因她们都是“不被看见的人”。

更悲哀的是,女孩们的母亲也成为缺失的角色。受到传统父权的长期压迫,母亲也逐渐屈服于这种“权威”之下。

她畏惧丈夫,不敢偷偷帮助两个女儿,只能任由大女儿自生自灭,又让二女儿走上自己被家庭困住的老路。

这种“贤妻良母式顺从”或许还会继续,成为母亲的尤丽狄茜也开始教自己上幼儿园的女儿做家务了,正如当初母亲每天使唤她端盘子洗碗一样。

“女性义务”就这样一代代被传承下来,永不停止,不自觉地成为压迫的帮凶。

除了权利被忽视,片名《看不见的女人》还有另一层含义:姐妹二人明明生活在同一个城市,却因父亲从中作梗,几十年无法取得联系,也没有见到彼此,她们都成了对方眼中“看不见的姐妹”。

这一切都源于父亲编织的谎言。为了阻止给家庭带来“耻辱”的吉达影响另一个女儿尤丽狄茜,她谎称尤丽狄茜已经如愿到维也纳学习音乐,姐妹二人不可能见面。听到这个消息的吉达,不由得替妹妹开心。

尤丽狄茜看着姐姐当初离家出走留下的信,字里行间全是沉浸于爱情中的喜悦,她虽难过不舍,但也感到欣慰。

姐妹二人戏剧性地成为了彼此的安慰剂。每当生活不如意时,只要想到姐妹过上了自己求而不得的生活,就觉得人生还有希望。

只是她们没有想到,试图联系对方的信件,都因“意外”而全部没有收到。其中的真相,直到暮年时才被揭开。而数十年过去,彼此只能遗憾错过。

在这场父亲的骗局中,又衍生出了对家庭意义的探讨。尤丽狄茜是唯一的希望破灭者,多年来她一直雇佣私家侦探打探姐姐的消息,最后找到的竟然是一座坟墓。

其实吉达只是“身份死亡”,相依为命的女邻居在临终前把房子留给了吉达,为了躲避高额房产税,二人决定互换名字。

房子虽破旧,但也是温暖的家。吉达与女邻居相互扶持,比原生家庭和谐得多。这里又得搬出是枝裕和著名的“家庭论”:家人并不只因为有血缘,真情实感的相处时间反而更加重要。

而尤丽狄茜在“姐姐”的坟墓前,得知姐姐被父亲赶出家门的真相后,猝然崩溃。

她的幻想与希望破灭了,她尽力尊敬和孝顺的父母竟然是把姐姐逼上绝路的凶手。这样的家庭,又有什么意义呢?

尤丽狄茜愤怒地烧毁了自己的钢琴,人生对她来说,已经没有了更多希望。而此时,吉达正在给尤丽狄茜写着最后一封信,替尤丽狄茜畅想着钢琴家的精彩生活,真是非常讽刺。

虽然两姐妹最终都带着自己的家庭,平静地过完了一生。但毫无疑问,《看不见的女人》就是一出悲剧。

她们遇到的矛盾并没有被解决,只是被迫忍受,然后逼迫自己结束过去,让生活继续向前。

几十年过去了,虽然女性地位有改善,但许多问题还是被假装“看不见”。两姐妹无能为力的心情,依然能被感同身受。仍然有数不清的女孩,因为固执可怕的“父权压迫”,重复着两姐妹“从被迫忍耐到习惯忍耐”的悲剧人生。

都2020年了,女性的自我意志还要被拿出来讨论,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

最后不得不说一说片中的男性角色。他们虽是强势的“反派”,但也展现出了脆弱的一面。到了晚年失去老伴的父亲,深深体会了什么是孤独,他终于意识到能陪着自己过圣诞节的女儿是如此重要。

当二女儿质问他为何当初一意孤行赶走姐姐,他也羞愧地低下了头。

女儿们也有自己的感受,需要被尊重,自负的“男性权威”根本没有意义,只会把自己孤立起来。可惜这些这些简单的道理,很多老头子非要折腾到无法弥补了才明白。

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尊重自己,也尊重对方,在情感交流中将他人视为独立个体,做到这些,生活也会和谐很多。

所谓性别平等,其实都是对互相有利的的事情,所以为什么不一起努力呢?

而对女性来说,更重要的还有真正的自我觉醒。不再将束缚和压迫传递下去,也不以“平等”为借口形成道德绑架。

生活已经需要花费很多力气了,请别再互相为难。不能选择亲爹和原生家庭的女孩们,也希望你们真正懂得爱自己。从过去的阴影中走出来开始新生活,无论何时,都不算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