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归根结底,苏大强式的家长仍然是出于对子女的爱呀,所以单纯地批判这样的长辈似乎没有触及到问题的根本。这样的“任性”、“自我”、“恶毒”的长辈们出于种种的原因,在面对子女时总是变得难以沟通与理解。

《春潮》

心心念念的《春潮》终于在爱奇艺上线了!

从前偶然看过这位导演的《春梦》,有些被这个拍纪录片出身的导演惊艳到,故此正逢新片《春潮》上映,迫不及待前去观看。

郝雷饰演的女儿对此采取了极大程度上的忍让,始终保持沉默。终于在母亲病倒后,她才可以在病床前吐露自己的心声。

我们可以看到女儿她压抑的生活使她犹如困兽——笼子里的长颈鹿。为什么是长颈鹿?它们是沉默的动物,正如郝雷所饰演的女儿那般沉默。这其中相当大的压力来自这位强势的单身母亲。母女的关系可以说是相爱相杀,虽然两人相互对抗,但终究是母女,谁也离不开谁,相依为命。

母亲病倒了还是要好好照顾。然而导演并不苛求一个完满的大团圆式的叙述。这无不在暗暗陈述一个残酷的现实:并非所有的矛盾冲突可以和解。也许与上一代人的隔阂没办法消除,有生之年我们只能做的也许只有把希望寄托在阳光灿烂的年轻一代身上。

《何以为家》

去年在内地院线上映了一部黎巴嫩的电影《何以为家》,取得了出乎意料的票房成绩。说明这样一部外来的电影并没有产生“水土不服”。

在片中,最大的矛盾点在于父母对孩子“生而不养”的态度——且不论在一个糟糕的环境中“放养”孩子,甚至要把自己的女儿早早地“嫁”给别人。通过小男孩的经历带出了“迦百农”这一苦难之地,小男孩最后来到了“应许之地”。

这样的父母当然是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其结果就是作为子女,他们不再对父母抱有期望,在感情上很难接纳这样的父母。但同时,至少从影片中我们看到了这似乎是一个泥淖——普遍的贫穷与混乱。那么在谴责这样自私的父母的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这是更深层问题的表征。

《狗十三》

曹保平导演的《狗十三》在制作完成的几年之后终于不声不响地上映了。在片中李玩与两条狗的分分合合是一条贯穿全片的线索,带出了父女间种种互动。

在这样的互动当中呈现出了这样一种状态——父亲看似是在关心呵护李玩,实际上是通过或软或硬的手段对她进行规训,强迫她接受父亲那一套“价值”,这也许就是所谓的“成长”,一个不断钝化的过程。

这样的父亲代表着一种强加的秩序与观念,其结果就是,要么促成了孩子极端的反叛,要么是彻底挫败了孩子的自信与自我。

《从不,很少,有时,总是》

最近有部美国电影《从不,很少,有时,总是》,讲述了少女两人前去堕胎的故事。

这其中描述了她所处的家庭环境。在父亲主导的家庭当中,父亲完全不理解女儿,甚至抱有某种敌意,母亲不痛不痒的关心,甚至是冷漠,也未曾真正进入到孩子的内心。

所以她才会瞒着家长去堕胎而不敢告诉家里人,因为在内心深处父母是缺失的,在艰难的时刻才没办法向他们寻求帮助。

背着家长解决麻烦事儿,相信很多人都干过吧,这从一个侧面表明了对父母的不信任,更别提向朋友一样沟通交流了。

《阳光普照》

去年台湾的热门电影《阳光普照》同样也描绘了一个苛刻的父亲和一个叛逆的儿子。

小儿子一直生活在优秀的哥哥的阴影之下,惹了麻烦,最后被送到了少年辅育院。他出来之后和父亲冷战,只是没想到父亲一方面处理自己的中年危机一方面默默地在自己背后兜底料理这一切。

这样的父亲并不是典型的“恶毒”,而是他们在面对自己的孩子们很难表达真实的感情,恨铁不成钢的背后是难以言说的无限温情。

那么,最终还是会走向和解,一个圆满的家庭,伤痛之后终会迎来普照的阳光。

《野梨树》

今年由于疫情的影响,各大电影节纷纷推迟。在去年的上海电影节展映了土耳其大师锡兰的电影,包括了他的最新的作品《野梨树》。

这样一部电影也是表现了一个“事多”的父亲,没事儿找事儿又沉迷赌博。而怀揣着文学梦的儿子始终不能理解父亲,对父亲抱有不信任和敌意。在儿子当兵回来后,重回故乡只是,他对父亲有了更深的理解,明白了父亲心头的秘密,自己的父亲也曾年轻过。

虽然我们总是在反叛逃离父辈们的轨迹,但似乎从某一方面上说,我们比自己想象的那样更像父亲母亲。

《新世纪福音战士》

以上是简单盘点了最近的一些关于影视作品中“任性”、“自我”、“恶毒”的父母们,比较私人的盘点,也同时欢迎大家补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