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哀父母,生我劳瘁。"

《蓼莪》里说,生我养我的父母太辛苦了!然而生活的最初,我们并没有理解她!

理解需要时间,理解母亲需要很长的时间,十年,二十年,甚至是三十年,五十年。

三毛曾经在自己的散文里,写过与自己母亲的的一段往事。


母亲在厨房做饭,三毛站在门口一脸不悦地问母亲:"你学过哲学吗?"

"没有!"

"为什么不学哲学?为什么?"三毛一脸愤怒,母亲却对她的愤怒不再理会,而是顺手把菜倒进了锅里。那"滋啦"一声脆响永远就在了她的心中。

直到后来,三毛才慢慢的理解了自己的母亲。

其实母亲和她一样,也有过青春灿烂的岁月。有一次,邮差送来一个陌生地址的信件。母亲让三毛去取。取来了,母亲看过之后却沉默了很久。


晚上,三毛和姐妹都睡下之后,父亲和母亲却还在讨论关于那封信的内容。原来那是三毛母亲的同学给她寄来的信件,他们希望她能够参加同学聚会。

那个时候三毛的弟弟还很小,没有人带,两个女儿也需要有人看管。最后,父亲和母亲决定小的孩子由父亲暂时来管理,留在家里。三毛和姐姐由母亲带着去参加聚会。


为了聚会能让孩子们穿上漂亮的衣服,妈妈开始染布,然后给孩子们量体做衣。三毛的姐姐是个文静的女孩,非常的淑女,遵从母亲的一切决定。三毛却对妈妈衣服的染色紫色非常的不喜欢。

等母亲做成,叛逆的她穿上那件衣服,非常的愤怒。然而,即便是这样,因为大雨母亲也没有赶上同学会。雨水洇湿了紫色染就的衣服,永远的留在了三毛的记忆当中,像一块斑点一样。

多年后,三毛前往了撒哈拉。在撒哈拉缺衣少食的环境,为了一日三餐,她开始发愁。当她同样像母亲当年一样,拿着锅铲将饭菜倒入锅中的时候,泪水突然打湿了她的眼睛。


这一刻的感同身受,三毛理解了母亲。原来生活太过复杂,学不学哲学与生活本身的关系并不大。母亲早就知道,总有一天生活会让三毛理解她。

这就是人生!永远的错位,但是也永远的殊途同归。

太多的时候,我们抱怨过母亲唠叨,抱怨过母亲衣着朴素,甚至抱怨过她做的饭菜咸淡。但是当有一天我们做了妈妈,历尽了生活的种种坎坷,才突然能够理解,她们承受了多少生活的压力,在心底化解了多少生活的复杂,吞咽了多少生活的酸甜苦辣。

每一个孩子未来人生,终究有那么一个时刻,只属于母亲,属于理解,属于感同身受,属于泪水模糊。那时候我们才知道,我们一直深爱,只是不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