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太平天国历史的人都知道,林凤祥、李开芳等人曾按照杨秀清“师行间道,疾驱燕都,无贪攻城夺地”的战略方针进行北伐,目的就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用最快的速度攻取北京,一举推翻清朝的统治。退一步来讲,即便最后打不到北京,也可以起到大量牵制北方清军的作用,从而缓解首都天京的压力,毕竟太平天国一时无法拔掉天京附近的清军江南、江北大营这两颗钉子。

我们不妨先来看下中国地图,如果从太平天国的首都——天京(今南京)直接挥军北上,只需要经过山东直接就可以到达天津了,但实际上北伐军最后却远绕安徽、河南、山西、直隶(今河北地区)等地,耗时三个多月才打到天津附近(前锋一度抵达天津西杨柳青),此举无疑给了清廷充裕的时间调兵遣将,最终导致北伐军在天津静海、独流一带陷入僧格林沁和胜保部清军的包围。此后,北伐军只得一边由进攻转为防守,一边写信回天京搬救兵,希望杨秀清能够尽快派出得力的援军,待两军胜利会师后再一起杀向北京。

在得到求援的消息后,杨秀清立即派曾立昌、陈仕保、许宗扬等人率领7500人北上支援北伐军。结果这支北伐援军直接从山东北上,仅一个月就攻克了山东临清(离北伐军驻扎的阜城仅200余里),两军会师指日可待。对此,很多人会有疑问,为何北伐军要费时费力绕到河南、山西等地,而北伐援军却能够直接取道山东呢?

其实,问题的关键就在于黄河天险阻断了大军北上的路线,而要渡过黄河,就必须先找到比较靠谱的渡口,然后还要有足够的渡河船只。太平天国北伐军最先抵达的黄河渡口是归德(今河南商丘),但由于事先没有任何准备,大军最终只临时征到了两艘渡船(清军为阻止太平军北上,早已将渡河船只焚毁一空),而且在渡河时这两艘仅有的渡船还被对岸的清军击沉了。

另一方面,林凤祥等人怀疑黄河对岸的清军早有埋伏,所以决定率领大军溯河而上,寻找新的渡口。结果他们一直走到汜水(今河南省荥阳市汜水镇),才征得数十条船,大军抢渡黄河时又遭到清军截击,虽然最后北伐军大部分都顺利渡过了黄河,但殿后部队还是被清军咬住没能过河(后来这支太平军辗转回到安徽)。

相比之下,曾立昌等人所率领的北伐援军是从安庆出发的,他们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北上尽快渡过黄河支援北伐。不说安庆本身是长江中下游重镇,他们事先可以筹备好船只上路,即便是没有轻便渡河船只(大型渡船不便于运输),他们也可以在一路上尽量收集征调渡河工具,所以最终北伐援军能够顺利通过河南永城、夏邑渡过黄河,由江苏丰县直接进入山东北上。

比较无奈的是,北伐援军在山东临清时受到奉命南下胜保部的围追堵截,因为几位统帅意见不统一以及曾立昌等人的指挥不力,最终导致这支援军人心涣散,不得不选择弃城南走。
屋漏偏逢连夜雨,援军南返时又遭到清军的猛烈追击,在屡战不利的情况下一退再退,以至于“众心益散,日夕逃亡不止”,统帅曾立昌在断后时,因为“敌骑大至,立昌挺枪尘战,力竭,乃跃马渡河”而牺牲,北伐援军由此彻底崩溃。

由于北伐军未能及时收到北伐援军已经败退的消息,林凤祥还让李开芳率领六百多精锐骑兵南下接应援军,从而又犯了分兵的大忌,结果这两支太平军在清军的不断围攻之下全军覆灭。最后,林凤祥和李开芳都被清军俘虏,押至北京凌迟处死,太平天国北伐事业宣告彻底失败。
参考资料:《清史稿》、罗尔纲《太平天国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