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像上文中舉到的例子一樣,袁紹在有所準備的時候抓準了時機,先將自己的部下安插在冀州的重要部位即插足其中,再循序漸進地將主人趕出去。雖然冀州的主人是自己的好友漢韓馥,但是當時的情況也不容袁紹考慮那麼多。

《三十六計》中反客爲主這一計,最早是出現在羅貫中《三國演義》裏的第七十一回中。字面意思就是如果去到一個人的家裏,主人不善待客之道,反而受到客人的招待。後來隨着反客爲主這一計在軍事上的使用,指代的是在戰爭中將自己變被動爲主動,即掌握一場戰爭的主動權。在《三十六計》中以一句:“乘隙插足,扼其主機,漸之進也。”揭示了這一計的巧妙和使用方法:

袁紹

在戰場中如果發現了敵方所漏出的馬腳和漏洞就要趕緊插足進去,以扼制敵方的關鍵要害,再掌握住敵方的主機也就是首腦機關,再巧妙地採用循序漸進的作戰方式。古人的按語說得很有道理,“爲人驅使者爲奴,爲人尊處者爲客。不能立足者爲暫客,能立足者爲久客,客久而不能主事者爲賤客,能主事則可漸握機要,而爲主矣。”意思就是無論是暫客、久客、賤客,皆都是“客”,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主人。但是這些客人如果一旦掌握了主人的關鍵和機要之處,就可以憑藉此反客爲主,變成真正的主人。

待客之道

在大名鼎鼎的三國時期,袁紹和韓馥本來一對志氣相投的盟友,當年還一起討伐過董卓。但是隨着袁紹的勢力越來越大,在一次擴張勢力的時候袁紹屯兵河內,韓馥見袁紹的軍隊缺少糧草主動派人送去糧草,以解決袁紹的燃眉之急。但是當時的袁紹覺得單純的靠別人送糧草效率太低,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於是便聽從了謀士逢紀的建議決定攻打冀州。雖然冀州的主人是自己的好友漢韓馥,但是當時的情況也不容袁紹考慮那麼多。袁紹先是給公孫瓚寄了一封信,邀請他一起攻打冀州,於是乎公孫瓚即刻便派兵前往冀州。此外袁紹還偷偷令人向韓馥傳遞這個消息:公孫瓚既然要聯合袁紹攻打冀州,你爲何不找你的老朋友演袁紹幫忙呢?於是韓馥在無奈之下只好向袁紹尋求幫助。

接待客人

等到袁紹到達冀州之後,雖然在表面上對韓馥十分友好,但是暗地裏早已將自己的各個部下安插晉了冀州的要害部位。等到韓馥發現事情不對勁的時候已經爲時已晚,爲了保全自己的性命,只好選擇放棄了冀州,袁紹就此佔據了冀州。雖然袁紹這個計謀不甚光明,但是卻讓自己在不耗費一兵一卒的情況下解決了自己的燃眉之急。但是在古往今來的戰爭中,人們第一時間總是會注意到是誰獲勝,而不會探究其獲勝的方式是否合理。由此可見要理解反客爲主這一計謀,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

袁紹的劇照

一、主動變被動爲主動。在戰場上或者競爭中如果我方是處於劣勢的時候,就可以採取先發制人的作戰方式,先下手壓制敵人的勢力,才能夠有扭轉戰局的機會。二、變守爲攻。在我方防守堅固的時候去敵方陣營中挑起事端,意爲“客”,這樣的話我方就不會在前往做客,疲憊不堪的情況下,還要擔憂後方會有傷害,也可以做到以逸待勞。如果換種角度,當我方身爲“客”遇到不利的情況時就要轉攻爲守。如此就能夠將自己處於有利的地位,將對方處於不利的局勢,這樣就能夠增加我方取勝的幾率。

韓馥和袁紹

二、抓準時機,取代主人的位置。就像上文中舉到的例子一樣,袁紹在有所準備的時候抓準了時機,先將自己的部下安插在冀州的重要部位即插足其中,再循序漸進地將主人趕出去。最後自己代替了主人的位置,也擁有了主人的權力和利益。三、尋找盟軍,團結作戰。在戰爭中如果遇到強敵的時候便可以在四周尋找同仇敵愾的盟友,藉助盟友的力量使自己的能夠成功地打入敵人內部,等到獲取敵人內部的信任之後再配合上盟軍的力量,步步爲營。在這樣的情況下,就可以逐漸的將敵人的核心力量換成自己的,從而奪取的敵方的政權。

袁紹和韓馥

所以在戰場或者競爭中就要避免給敵人留下任何可趁之機,也就是不將自己的漏點顯露在敵人的面前。在做事上做到滴水不漏,小心謹慎和防患於未然。此外還要避免自身的關鍵部分落到敵人的手中,也就是不能輕信他人,更不能夠將機要之處交給他人。如果一旦落入了敵人的圈套,又如何是好?此時我們便可以將計就計,出奇制勝。如果發現自己已經落入敵人爲我們設下的圈套中,一定不能夠自暴自棄,意志消沉,而是要保持頭腦的冷靜後再根據分析局勢採取相對應的解決方案。此時一定不能夠礙於人情面子,因爲敵人一旦想要反客爲主的話是會不擇手段的,那麼既然他人都如此對待自己,我們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又有何不妥呢?如果一味的骨顧着舊情和麪子,最後的結果只會是成爲他人的戰利品,無情的將我們踩在腳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