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今年28歲因爲已經結結婚較早,所以孩子已經在小學一年級了。她的老公林強對她很好,兩人月收入不少,早年就買房買車了,在這個三線城市算一個不錯的中產家庭了。但是張華有個心病:孩子很調皮,是一個典型的熊孩子。從幼兒園開始,老師就經常告狀,說孩子愛打人。

爲此,張華想到了很多方法。包括溫和地講理、嚴厲的批評和打罵等等等,但收效甚微。他有適度的推理,嚴厲的批評和責罵,並嘗試了所有這些,但都收效甚微。後來,老公林強看不下去了,對她說:“這事情交給我吧,你不用管了。”

不久之後,小學老師又打電話說孩子打了他的同學。孩子回到家後,林強什麼也沒說,而是在飯後帶着他一起來到同學的家門口。同學的父母打開門後,林強站在孩子面前,向對方的父母鞠了一躬,鄭重地說:“對不起,我沒有教好孩子,這是我的錯,請你原諒。”道歉之後,林強帶孩子回家,途中沒有對他說任何話。孩子卻主動小聲說:“爸爸,對不起。”林強微微一笑,蹲下身來輕輕抱抱孩子:“寶貝,沒事。”

從那以後,孩子真的沒有在學校跟其他人打過架。一段時間後,班主任打電話說,孩子不僅變得禮貌,而且在學習上更加認真了,變化很大!班主任問張華是不是對孩子進行了什麼教育,張華把老公的教育過程告訴了老師。聽完後,老師連聲稱讚。後來有一天,當張華問到這個問題時,孩子動情地說道:“爸爸那樣驕傲的人,卻因爲我打架,跟別人當面道歉,我當時心裏很難受,暗暗發誓,以後再也不打別人了,一定要爲爸爸爭光……”

顯然,張華丈夫的教育方

法非常成功。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這種做法激發了孩子內在的動力,使孩子發自內心想要主動地變好。

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兒童的動機既有內在的,也有外在的。內在的動力纔是主動和持久的,而外在的動力是被動和臨時的。教育孩子就是要讓他們獲得內在的動力,自發地變好。通常,在孩子犯了一個錯誤之後,他的父母會通過說教和打罵等方式來教育他。這些都是外在的形式,很難持久。林強帶孩子一起,親自向同學們道歉,這可以使孩子意識到父親的付出,從而激發了他變得更好的內在動力。

二是身教比言教更重要。

著名的教育專家陸惠萍說:孩子們不聽你說什麼,而是看你做什麼。林強沒有向孩子說教,而是向他展示了自己的行爲,在打了別人之後必須向他道歉。這種方法,勝過千言萬語。

三是用理解和愛去感動孩子。

實際上,每個孩子都是善良的。只要父母能夠愛他們,他們就會感動並變得更好。林強沒有責怪孩子,而是默默地替孩子道歉,這是父親的責任和擔當,也是父愛的體現。所以,孩子的心一下子融化了。

是的,如果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能夠運用科學的方法,去激發他們內在的動力,用身教去影響孩子,用愛和理解去感化孩子,他們一定會感受到,從而變得越來越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