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吴天明导演说,高加林是一个彷徨于人生十字路口,还没有找到正确方向,和坚定信念的青年典型。书中描述了 80 年代陕北黄土高原上,农村知识青年高加林和山妹子刘巧珍的爱情故事。

1982 年,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问世,立刻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贾樟柯说,30 年阅读史中,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是路遥的《人生》。它让我开始对社会有了新的认识,开始思考我的人生。

书中描述了 80 年代陕北黄土高原上,农村知识青年高加林和山妹子刘巧珍的爱情故事。

对读者来讲,他们的个人命运在时代浪潮中的沉浮,颇能触动人心。

正如贾樟柯们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思索如何在社会上立足的问题。

彼时,吴天明正在拍摄其执导的第二部电影《没有航标的河流》。

摄制组的年轻人手中,疯狂传阅着一本叫《收获》的文学杂志。

爱看小说的吴导,也被深深地吸引了,他说:

我看《人生》,使我震惊的就是它主题的深度广度,人物性格的鲜明丰富,情节的真实感人。

还有小说里大量展现的陕北黄土高原劳动群众的生活细节,也是非常吸引人的,而这些是我们拍电影时极力想保留的。

于是,由原著作者路遥亲自做编剧改编,吴天明导演的电影版《人生》,在两年后的 1984 年与观众见面。

当时的观影盛况,堪称是"万人空巷"。

路遥也因这部电影,迅速火遍大江南北。

一时间来自全国各地的信件,犹如雪片一般飞来。

显然,在广大青年心里,路遥被当成了一位睿智通达的人生导师。

但他和《人生》中主人公的选择,恰好相反。

他没有陷入为名所累的泥潭,而是深入农村,走向了生活的广阔天地。

之后,写出了名著《平凡的世界》,全景式描写农村,满满的理想主义。

相比而言,《人生》更像是一个横切面,有着更为强烈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批判意识。

好了,就此打住,夫人继续说回电影。

上映一年后,1985 年 5 月 27 日,百花奖的颁奖盛典在成都举行。

《人生》一举斩获了最佳故事片和最佳女主(吴玉芳)两项大奖。

那一天,下着大雨,但散会后四川大学的 12000 名师生热情高涨。

他们没有离场,或是披雨衣,或是戴草帽,站在雨里看完了此片。

学生们随之激动地高喊"人生万岁"、"电影万岁",甚至还有"吴天明万岁"。

谢飞导演直言,最伟大的电影莫过于此。

对一部电影来讲,这确实是比获奖更大的肯定。

如今回望,尽管已经过去了 36 年,但夫人发现:

这部有着强烈时代印记的国产佳作并未"过时",仍然魅力十足。

影片的主人公叫高加林,由被称作是中国保罗纽曼的周里京主演。

现在的人多数不知道,他可是80 年代迷倒万千女性的偶像明星。

细心的观众可能发现了,高加林这个名字有其出处。

对,夫人说的就是苏联宇航员加加林。

虽然最终没有登陆到月球,但他也成为了人类进入太空的第一人。

路遥如此取名,其用心是对他笔下人物未来人生的一种深切寄寓。

代表着离开土地走出农村,走向人生更大广阔舞台的强烈意愿。

然而,命运的指挥棒,究竟会将他指挥向哪里呢?

电影伊始,气氛有些压抑,似乎也预示着悲剧的发生。

在点着煤油灯的暗黑土屋中,高加林愤愤不平地躺在炕上。

原来,高考失败后,他在村支书的帮助下,做了村小学的老师。

现在,村支书的儿子高中毕业,高的位置立马就被他给顶替了。

对一个读过书,业余时间喜欢写作,在报刊上发表诗歌散文的文学青年来说:

这事儿太窝心了!

一个是农民的儿子,一个是村支书的儿子,明摆着单纯就是想拼爹!

辗转难眠的高加林,半夜三更想要跑去理论,但父母硬把他拦下了。

正值精力旺盛期间的高同学,对此郁郁不得志的境遇,只能用劳动来发泄和麻痹自己。

他挥着锄头在烈日下大汗淋漓,看着倒蛮"痛快"的样子。

可是偏偏有人,心痛的要死。

此人叫刘巧珍,村里的一枝花,而且还是独一无二的那种。

由酷似原节子的吴玉芳饰演。

哦,估计你没听说过她,"科普"一下,她最近一次出镜是:

《送我上青云》里姚晨的妈妈,那个本已人老珠黄,却还嗲里嗲气的梁美枝。

在吴天明的镜头下,刘巧珍是个近乎完美的人物。

除了时代因素没有读过书之外,每一样都特别好。

话说巧珍姑娘暗恋加林哥已久,却碍于身份不平等的自卑心理,羞于表达。

可是现在,机会来了。

过去你当教师我不敢想,现在你和我一样了,也是农民。

两人可谓"郎才女貌",情投意合。

张爱怜在送给胡兰成的照片背后,写了一段颇为深情的话,恰能反应巧珍当时的心情。

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巧珍的爱,真挚而热烈,只不过她讲的很朴实,因而也更感人。

她说"你要是不嫌我,咱俩一块过。你在家里待着,我上山劳动,不会让你受苦的"。

俨然这是要上演村姑"包养"患难公子的节奏。

巧珍讲给加林哥的土味情话,那真是令人甜醉。

加林哥,我看你比我爸妈还亲(你就说,怎么样吧)。

此时,事业落魄,前途渺茫的高加林,心无所住,也就顺带,糊里糊涂领了巧珍的这份情。

从表面上看,他是接受了巧珍。

在社会风气尚且"封闭"保守的农村,高加林敢带着女朋友到处招摇便是明证。

可他的心,其实从未扎根在这片黄土连天的土地上。

有一次,他去城里拉粪,被女干部嘲讽。

高加林火冒三丈,掷地有声地说出了压抑已久的心声:

我有知识有文化,我比这里的青年哪一样差?我一定要到这里来!

看到了吧,这,才是高加林的本质,在他的眼里:

爱情不过是甜点,聊以在一段苦闷的时光里充当点调剂作用。

走出农村到城里,彻底改变命运才是他魂牵梦绕想要实现的。

就这样,现实与理想,爱情与事业,农村与城市,所有矛盾都集中在高加林身上。

但是,他的人生,真就该这么拧巴吗?

继巧珍无比温暖的恋情后,他又迎来了人生的第二个春天。

多年不见的二叔突然从新疆调到当地,做了县劳动局局长。

村支书等人也是非常知趣,当即为高加林安排了一份去城里当记者的工作。

当他叔叔坐着吉普车到家里时,原本无人问津的寒门,一下子变成了高朋满座之地。

所谓"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一点也不假。

我们常说现在的人很现实,殊不知,世人向来势利。

生活就是这么戏剧,看似遥遥无期,瞬间就能空降眼前。

高加林如愿以偿进了城,划重点,记住他是怎么进城的。

善良、美丽的巧珍,当然得继续留在农村种地。

但她始终不忘初心,还是死心塌地等着加林哥。

进城工作的高加林,如鲤鱼跃龙门的欢喜雀跃。

试想,他是那种极度渴求脱离农民身份的知识青年,本就富有才华,勤学上进,唯一欠缺的无非就是一个好的平台。

而今吃上皇粮,自然更加努力。

事业上如鱼得水的高加林,干劲十足,眼前是金灿灿的前途。

恰好在此时,颇有女人缘的他,又被城里姑娘黄亚萍盯上了。

两人原本是高中同学。

只是,城乡这一地域差异,成为两人感情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现在,这层隔膜不存在了。

黄亚萍和刘巧珍一样地主动,这让高加林不免犹豫了起来。

一边是写出"我愿你是一只翱翔的大雁,自由地去爱每一片蓝天"诗句的城里姑娘。

一边是讲着"你们家的老母猪下了十二个猪娃,一个被老母猪压死了"的山里妹子。

一个是知书达理的干部子弟,承诺要带着他一起去南方的大城市发展。

一个是憨厚朴实的本分农民,注定一辈子都要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劳动。

稍微加以"盘算"之后,他还是鼓起勇气,果断地向巧珍摊牌了。

伤心欲绝的巧珍,只好应了父母的安排。

很快,她就和一直追她的那位农民完婚。

锣鼓喧天、人山人海的热闹婚礼,同时也成了刘巧珍爱情的葬礼。

抛弃毫无错误的刘巧珍一事,则成了众人痛骂高加林的最大理由。

人渣、白眼狼、现代版陈世美、靠女人上位的小人 ……

仿佛正应了那句古话"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其实,这在高加林的逻辑来说,实属正常。

因为,对爱情的态度一贯被动的他,考虑问题的核心点,从来就是以自己的利益为基本原则。

说白了,他根本就没心思谈什么恋爱,他只想着"知识改变命运"。

只可惜,人算永远不如天算。

有人揭发高加林的工作来之不当,没多久,他的铁饭碗就丢掉了。

权力的魔咒之鞭,第三次抽向了高加林。

他毫无招架之力,只能如陀螺般随之旋转。

最后万般无奈地卷起铺盖,回到农村老家。

这样悲剧的结尾,留给观众的,何止一声长叹,更有几多思索。

影片虽然没有直接交代,但仍然能窥见改革开放之初的大时代。

正是在改革的背景之下,青年人的彷徨才变得更加清晰可见。

特别是农村知识青年想改变命运的那种迫切,尤为动人。

可横亘在他们面前的无形壁垒,甚是强大,比如,权力的干预,户籍制度的限制等。

不过,决不能把锅全摔给时代大环境。至少,高加林本人就很有问题。

吴天明导演说,高加林是一个彷徨于人生十字路口,还没有找到正确方向,和坚定信念的青年典型。

我觉得这话讲得太笼统了,有不痛不痒之嫌。

首先,高加林的致命缺陷在于,自私。

因为自私,所以,他只考虑自身前途。

也因为自私,他错过了最爱他的女人。

最后不光没了事业,连基本的做人品德,都令人十分唾弃。

其次,他一门心思地想进城当城里人,但路径不对。

总是有意无意地依赖于权力,到头来仍被权力戏弄。

换句话说,高加林没有脱离普通知识分子的懦弱习气。

他完全不晓得"我命由我不由天"的道理,不过是在等、靠、要。

最后一点,他急于忘本,试图彻底撇清和农村、农民的关系。

以至于高不成,低不就,既没能在城市立足,又不愿回归故土。

像是失去了根基的飘萍,始终在随风摇晃。

由此来看,高加林是有些"渣" , 不是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