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吳天明導演說,高加林是一個彷徨於人生十字路口,還沒有找到正確方向,和堅定信念的青年典型。書中描述了 80 年代陝北黃土高原上,農村知識青年高加林和山妹子劉巧珍的愛情故事。

1982 年,路遙的中篇小說《人生》問世,立刻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

賈樟柯說,30 年閱讀史中,對我影響最大的一本書是路遙的《人生》。它讓我開始對社會有了新的認識,開始思考我的人生。

書中描述了 80 年代陝北黃土高原上,農村知識青年高加林和山妹子劉巧珍的愛情故事。

對讀者來講,他們的個人命運在時代浪潮中的沉浮,頗能觸動人心。

正如賈樟柯們開始思考自己的人生,思索如何在社會上立足的問題。

彼時,吳天明正在拍攝其執導的第二部電影《沒有航標的河流》。

攝製組的年輕人手中,瘋狂傳閱着一本叫《收穫》的文學雜誌。

愛看小說的吳導,也被深深地吸引了,他說:

我看《人生》,使我震驚的就是它主題的深度廣度,人物性格的鮮明豐富,情節的真實感人。

還有小說裏大量展現的陝北黃土高原勞動羣衆的生活細節,也是非常吸引人的,而這些是我們拍電影時極力想保留的。

於是,由原著作者路遙親自做編劇改編,吳天明導演的電影版《人生》,在兩年後的 1984 年與觀衆見面。

當時的觀影盛況,堪稱是"萬人空巷"。

路遙也因這部電影,迅速火遍大江南北。

一時間來自全國各地的信件,猶如雪片一般飛來。

顯然,在廣大青年心裏,路遙被當成了一位睿智通達的人生導師。

但他和《人生》中主人公的選擇,恰好相反。

他沒有陷入爲名所累的泥潭,而是深入農村,走向了生活的廣闊天地。

之後,寫出了名著《平凡的世界》,全景式描寫農村,滿滿的理想主義。

相比而言,《人生》更像是一個橫切面,有着更爲強烈的現實意義,和社會批判意識。

好了,就此打住,夫人繼續說回電影。

上映一年後,1985 年 5 月 27 日,百花獎的頒獎盛典在成都舉行。

《人生》一舉斬獲了最佳故事片和最佳女主(吳玉芳)兩項大獎。

那一天,下着大雨,但散會後四川大學的 12000 名師生熱情高漲。

他們沒有離場,或是披雨衣,或是戴草帽,站在雨裏看完了此片。

學生們隨之激動地高喊"人生萬歲"、"電影萬歲",甚至還有"吳天明萬歲"。

謝飛導演直言,最偉大的電影莫過於此。

對一部電影來講,這確實是比獲獎更大的肯定。

如今回望,儘管已經過去了 36 年,但夫人發現:

這部有着強烈時代印記的國產佳作並未"過時",仍然魅力十足。

影片的主人公叫高加林,由被稱作是中國保羅紐曼的周裏京主演。

現在的人多數不知道,他可是80 年代迷倒萬千女性的偶像明星。

細心的觀衆可能發現了,高加林這個名字有其出處。

對,夫人說的就是蘇聯宇航員加加林。

雖然最終沒有登陸到月球,但他也成爲了人類進入太空的第一人。

路遙如此取名,其用心是對他筆下人物未來人生的一種深切寄寓。

代表着離開土地走出農村,走向人生更大廣闊舞臺的強烈意願。

然而,命運的指揮棒,究竟會將他指揮向哪裏呢?

電影伊始,氣氛有些壓抑,似乎也預示着悲劇的發生。

在點着煤油燈的暗黑土屋中,高加林憤憤不平地躺在炕上。

原來,高考失敗後,他在村支書的幫助下,做了村小學的老師。

現在,村支書的兒子高中畢業,高的位置立馬就被他給頂替了。

對一個讀過書,業餘時間喜歡寫作,在報刊上發表詩歌散文的文學青年來說:

這事兒太窩心了!

一個是農民的兒子,一個是村支書的兒子,明擺着單純就是想拼爹!

輾轉難眠的高加林,半夜三更想要跑去理論,但父母硬把他攔下了。

正值精力旺盛期間的高同學,對此鬱郁不得志的境遇,只能用勞動來發泄和麻痹自己。

他揮着鋤頭在烈日下大汗淋漓,看着倒蠻"痛快"的樣子。

可是偏偏有人,心痛的要死。

此人叫劉巧珍,村裏的一枝花,而且還是獨一無二的那種。

由酷似原節子的吳玉芳飾演。

哦,估計你沒聽說過她,"科普"一下,她最近一次出鏡是:

《送我上青雲》裏姚晨的媽媽,那個本已人老珠黃,卻還嗲裏嗲氣的梁美枝。

在吳天明的鏡頭下,劉巧珍是個近乎完美的人物。

除了時代因素沒有讀過書之外,每一樣都特別好。

話說巧珍姑娘暗戀加林哥已久,卻礙於身份不平等的自卑心理,羞於表達。

可是現在,機會來了。

過去你當教師我不敢想,現在你和我一樣了,也是農民。

兩人可謂"郎才女貌",情投意合。

張愛憐在送給胡蘭成的照片背後,寫了一段頗爲深情的話,恰能反應巧珍當時的心情。

見了他,她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裏。但她心裏是歡喜的,從塵埃裏開出花來。

巧珍的愛,真摯而熱烈,只不過她講的很樸實,因而也更感人。

她說"你要是不嫌我,咱倆一塊過。你在家裏待着,我上山勞動,不會讓你受苦的"。

儼然這是要上演村姑"包養"患難公子的節奏。

巧珍講給加林哥的土味情話,那真是令人甜醉。

加林哥,我看你比我爸媽還親(你就說,怎麼樣吧)。

此時,事業落魄,前途渺茫的高加林,心無所住,也就順帶,糊里糊塗領了巧珍的這份情。

從表面上看,他是接受了巧珍。

在社會風氣尚且"封閉"保守的農村,高加林敢帶着女朋友到處招搖便是明證。

可他的心,其實從未紮根在這片黃土連天的土地上。

有一次,他去城裏拉糞,被女幹部嘲諷。

高加林火冒三丈,擲地有聲地說出了壓抑已久的心聲:

我有知識有文化,我比這裏的青年哪一樣差?我一定要到這裏來!

看到了吧,這,纔是高加林的本質,在他的眼裏:

愛情不過是甜點,聊以在一段苦悶的時光裏充當點調劑作用。

走出農村到城裏,徹底改變命運纔是他魂牽夢繞想要實現的。

就這樣,現實與理想,愛情與事業,農村與城市,所有矛盾都集中在高加林身上。

但是,他的人生,真就該這麼擰巴嗎?

繼巧珍無比溫暖的戀情後,他又迎來了人生的第二個春天。

多年不見的二叔突然從新疆調到當地,做了縣勞動局局長。

村支書等人也是非常知趣,當即爲高加林安排了一份去城裏當記者的工作。

當他叔叔坐着吉普車到家裏時,原本無人問津的寒門,一下子變成了高朋滿座之地。

所謂"富在深山有遠親,窮在鬧市無人問",一點也不假。

我們常說現在的人很現實,殊不知,世人向來勢利。

生活就是這麼戲劇,看似遙遙無期,瞬間就能空降眼前。

高加林如願以償進了城,劃重點,記住他是怎麼進城的。

善良、美麗的巧珍,當然得繼續留在農村種地。

但她始終不忘初心,還是死心塌地等着加林哥。

進城工作的高加林,如鯉魚躍龍門的歡喜雀躍。

試想,他是那種極度渴求脫離農民身份的知識青年,本就富有才華,勤學上進,唯一欠缺的無非就是一個好的平臺。

而今喫上皇糧,自然更加努力。

事業上如魚得水的高加林,幹勁十足,眼前是金燦燦的前途。

恰好在此時,頗有女人緣的他,又被城裏姑娘黃亞萍盯上了。

兩人原本是高中同學。

只是,城鄉這一地域差異,成爲兩人感情進一步發展的障礙。

現在,這層隔膜不存在了。

黃亞萍和劉巧珍一樣地主動,這讓高加林不免猶豫了起來。

一邊是寫出"我願你是一隻翱翔的大雁,自由地去愛每一片藍天"詩句的城裏姑娘。

一邊是講着"你們家的老母豬下了十二個豬娃,一個被老母豬壓死了"的山裏妹子。

一個是知書達理的幹部子弟,承諾要帶着他一起去南方的大城市發展。

一個是憨厚朴實的本分農民,註定一輩子都要面朝黃土背朝天地勞動。

稍微加以"盤算"之後,他還是鼓起勇氣,果斷地向巧珍攤牌了。

傷心欲絕的巧珍,只好應了父母的安排。

很快,她就和一直追她的那位農民完婚。

鑼鼓喧天、人山人海的熱鬧婚禮,同時也成了劉巧珍愛情的葬禮。

拋棄毫無錯誤的劉巧珍一事,則成了衆人痛罵高加林的最大理由。

人渣、白眼狼、現代版陳世美、靠女人上位的小人 ……

彷彿正應了那句古話"仗義每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

其實,這在高加林的邏輯來說,實屬正常。

因爲,對愛情的態度一貫被動的他,考慮問題的核心點,從來就是以自己的利益爲基本原則。

說白了,他根本就沒心思談什麼戀愛,他只想着"知識改變命運"。

只可惜,人算永遠不如天算。

有人揭發高加林的工作來之不當,沒多久,他的鐵飯碗就丟掉了。

權力的魔咒之鞭,第三次抽向了高加林。

他毫無招架之力,只能如陀螺般隨之旋轉。

最後萬般無奈地捲起鋪蓋,回到農村老家。

這樣悲劇的結尾,留給觀衆的,何止一聲長嘆,更有幾多思索。

影片雖然沒有直接交代,但仍然能窺見改革開放之初的大時代。

正是在改革的背景之下,青年人的彷徨才變得更加清晰可見。

特別是農村知識青年想改變命運的那種迫切,尤爲動人。

可橫亙在他們面前的無形壁壘,甚是強大,比如,權力的干預,戶籍制度的限制等。

不過,決不能把鍋全摔給時代大環境。至少,高加林本人就很有問題。

吳天明導演說,高加林是一個彷徨於人生十字路口,還沒有找到正確方向,和堅定信念的青年典型。

我覺得這話講得太籠統了,有不痛不癢之嫌。

首先,高加林的致命缺陷在於,自私。

因爲自私,所以,他只考慮自身前途。

也因爲自私,他錯過了最愛他的女人。

最後不光沒了事業,連基本的做人品德,都令人十分唾棄。

其次,他一門心思地想進城當城裏人,但路徑不對。

總是有意無意地依賴於權力,到頭來仍被權力戲弄。

換句話說,高加林沒有脫離普通知識分子的懦弱習氣。

他完全不曉得"我命由我不由天"的道理,不過是在等、靠、要。

最後一點,他急於忘本,試圖徹底撇清和農村、農民的關係。

以至於高不成,低不就,既沒能在城市立足,又不願迴歸故土。

像是失去了根基的飄萍,始終在隨風搖晃。

由此來看,高加林是有些"渣" , 不是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