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電影網專稿 “我的紙片人老公終於會動了!”在得知《戀與製作人》將被改編成動畫後,淼淼激動地感嘆道。而她口中的“紙片人老公”正是出自2017年底的一款現象級遊戲《戀與製作人》。

  玩家在遊戲中扮演的女主角是一位傻白甜節目製作人,她將一邊做任務一邊和四個各型各款的帥哥談戀愛:霸道總裁李澤言、優質偶像周棋洛、正義警官白起以及天才學者許墨。

  這款遊戲近日宣佈將推出同名劇集動畫, 《海賊王》導演領銜日本頂尖團隊MAPPA公司操刀,還有原班聲優邊江、阿杰、吳磊、夏磊再次出馬,動畫的畫風也和遊戲保持一致,同時滿足大家的顏控和聲控,讓我康康誰又可以了?

  還記得2017年底,《戀與製作人》手遊剛上線,無數個少女們一夜之間突然多了4個老公。這款遊戲當時有多火爆?

  根據極光大數據的消息,《戀與製作人》上線不足一個月的時間,下載量就已經達到了710萬,每日活躍用戶數量達到200萬以上,與大熱的《王者榮耀》和“喫雞”相比,《戀與製作人》可以說是半路殺出的程咬金,看似毫無殺傷力,卻硬是擠入了當年遊戲排行榜中前三的位置。

  爲何《戀與製作人》突然爆火,這還要從“乙女文化”講起。

  “乙女文化”究竟是個啥?

  “乙女”這個概念來源於日本,翻譯一下就是“少女”的意思,一般指14——18歲之間的女孩。這個年紀的女生正是情竇初開、春心萌動的時候,這種特質也被很多日本的漫畫和遊戲公司注意到,創作了很多針對這個年齡段女生的作品,於是形成了一種獨特的乙女文化。

乙女向動畫《櫻蘭高校男公關部》

  這些作品大都以戀愛養成爲主題,有一位明確的女性主角,並且這個女主角會和其中的男性角色發生浪漫的愛情故事,畫面華麗唯美、情節感人至深,幾乎滿足了女性對戀愛的所有幻想。

  這個看似陌生的概念,其實在你我的童年中都出現過,比如大熱的偶像劇《流星花園》就是一部乙女向的影視作品。試問誰沒有在學生時期苦惱過“道明寺和花澤類同時追我,我該選誰”這個問題呢?

  可能這個時候有人會問了,那乙女不就是女性向嗎?其實不全是,乙女只是女性向下的一個分類,女性向囊括的範圍比較廣,比如養成系,或者媽媽們愛看的婆媳家庭倫理劇,都可以稱之爲女性向。而乙女向的內容設定則更加明確,就是“全世界的帥哥都愛我”。

遊戲《安琪莉可》

  乙女遊戲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94年,世界上第一個乙女戀愛遊戲《安琪莉可》在日本誕生,該遊戲由日本光榮株式會社的一批女性員工發起,項目開始之初並未得到公司的重視,因爲在當時大家普遍還是認爲“遊戲是男性玩的”。但遊戲在開售後,卻意外收穫很多好評,光榮也得以開創了全球乙女遊戲的市場。

遊戲《閃耀暖暖》

  放眼國內,乙女遊戲的起步較晚,在國內少有的幾家關注女性市場的遊戲公司中,疊紙遊戲算是其中的佼佼者。從“養女兒”的暖暖系列到“養野男人”的《戀與製作人》,疊紙將乙女文化帶到了大家的視線中。

  在《戀與製作人》最火爆時,四位男主角的人氣不比現實中的雪花差,不僅頻上熱搜,更有狂熱粉絲一擲千金,包下了深圳京基大樓的LED大屏,爲李澤言慶生。

  《戀與製作人》雖然火爆一時,但終究沒能逃過“涼涼”的結果,它因氪金(指充值)嚴重,而被大批玩家詬病。然而,比氪金更可怕的是,《戀與製作人》就像一個無底洞,即使你砸進去更多的錢,也依然抽不到心儀的那張卡牌。

  只有少女才配玩“乙女”?

  雖說乙女遊戲的受衆羣是青春期少女,但俗話說“人人都有一顆少女心”,乙女向作品的受衆可不只有少女。以《戀與製作人》爲例,根據極光大數據發佈的用戶畫像來看,24歲以上的女性玩家佔了3成,還有5.8%爲男性用戶。

  32歲的小倩就是《戀與製作人》中的“大齡”用戶,作爲一名已婚職場女士,小倩幾乎沒怎麼和身邊的朋友透露過自己在玩這個遊戲,“就是感覺好羞恥!但是又忍不住想玩。”

  小倩第一次知道這個遊戲,還是從被刷屏的朋友圈中看到的,好奇心驅使她下載了這個遊戲,便一發不可收拾,成爲了一名標準的“李太太”。

  但相比較於年輕的女玩家,小倩顯得成熟很多,她認爲這款遊戲的槽點着實有點多:“BGM很出戏,劇情也很俗套,還有就是永無止境的氪金。”剛開始小倩還會在遊戲裏花點錢,但是玩久了,新鮮感也過去了。

  很多人都說一款好的遊戲,是可以洞察人性的。即便是已婚的小倩也能這款遊戲裏找到現實中缺失的滿足感。“誰沒有在年輕時做過和偶像在一起的夢?生活已經很苦了,就在網絡中找點甜頭吧。”

  我們接觸到另一位則是一個少之又少的男性玩家阿君,他是一名已經工作3年的男生, “真香”是他在體驗過《戀與製作人》後給出的評價。其實一開始身邊的女性友人安利這個遊戲的時候,阿君是拒絕的。“我是一個男生啊,爲啥要跟四個大男人談戀愛?”

  但因爲阿君有一位喜歡的女生在玩這個遊戲,想着能借此拉近一下彼此的距離,就下載來玩玩。“本來是想着靠這個遊戲學點追愛技巧,但在我打開這個遊戲的一瞬間,看到男主人公的臉後,我斷定我大概是永遠也學不會了。” 

  對阿君來說,《戀與製作人》就是一個偶像劇類型的卡牌遊戲,“我就想着過關刷分抽卡升級,劇情什麼的好像也變得不那麼重要了。”

  玩到一半,阿君也突然領悟到了這個遊戲的真諦:

  “女孩子真是一個神奇的生物。” 

  “原來我不會追愛,怪不得我單身。”

  “長得帥確實可以爲所欲爲。”

  當下,雖然乙女向的作品受衆依然比較垂直,但《戀與製作人》的火爆讓我們看到了市場的潛力,國內的一些影視公司也致力於開發一些主流作品,將乙女向的受衆漸漸擴大。

   “乙女文化”作品多元化,能否迎來第二春?

  早在2018年,新版的《流星花園》播出收割一波熱度後,平臺就趁熱打鐵,和出品方推出了一部乙女漫畫《我的1/4男友》。作品中的四個男性主人公也是以“新F4” 王鶴棣、官鴻、梁靖康、吳希澤爲原型創作,人物設定也是乙女作品中常見的“高精尖”男生:霸道特警棣、超級校草官邵、暖男醫生陸湛、天才機長澤也。

  因漫畫與《流星花園》關聯度頗高,僅僅在連載了5話後就擁有了高達1億的人氣,讓乙女向作品有了“破圈”的苗頭。

  今年3月,全新的互動綜藝《我+》,首次嘗試把乙女遊戲動漫帶到了三次元,男主角請來了青年演員黃明昊、侯明昊和彭昱暢擔任。

  節目採用第一人稱視角,與時下熱門的互動模式結合。觀衆將化身爲一名經紀公司的實習助理,與電視劇情產生互動,並左右人物的行動。

  用戶還可以選擇自己是少女或者蘿莉的設定,以及隨時暫停或快進。甚至是選擇故事線,跳進任意一個章節。雖然形式新穎,但是《我+》並沒有激起很大的水花。很多網友也提出最大的問題還是出在了劇情上:太幼稚、太中二、太水……

  “形式大於內容”是該劇面臨的最大問題,可見無論是什麼題材的作品,迴歸內容永遠是核心。

  眼下,雖然動畫版《戀與製作人》的質量我們尚不得而知,但這對於中國乙女向的發展何嘗不是一件好事?

  從釋出的預告片來看,製作團隊找來了曾創作過《坂道上的阿波羅》《狂賭之淵》《冰上的尤里》等動畫的MAPPA,在聲優方面官方也是下了血本,不論是國語配音還是日語配音都請來了各路大神。

  《戀與製作人》動畫能否重現2017年的盛況,從此爲國內乙女文化打開新篇章?還讓我們拭目以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