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视网讯(记者 李冬梅)特色小镇建设作为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的重要平台,在建设中着力推动了文旅融合发展,有效确保群众就业有保障、发展有前景,助力实现乡村振兴、打赢脱贫攻坚战。5月15日—16日,“吉祥如意 快乐可邑”——网络媒体暨网络达人走进可邑小镇集中采访活动,在云南省弥勒市顺利开展,活动全方位展示了可邑小镇景区在文旅融合发展、旅游扶贫、特色小镇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效。

根据今年3月25日,云南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二场)发布的数据显示,“十三五”以来,云南省实施文化旅游扶贫项目超过5700个,其中,乡村旅游项目1700个,全省乡村旅游接待旅游者超过9.25亿人次,实现乡村旅游总收入7300亿元。文化旅游累计带动贫困人口增收脱贫达到75万人,占全省脱贫人口的12.2%,文化和旅游扶贫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发展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带动村民脱贫增收

位于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西三镇的可邑小镇,是以彝族阿细支系为主的传统村落,生态优美,环境宜人,也是享誉海内外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阿细跳月”的故乡。

小镇依托深厚的民族文化资源和优良的生态环境,把民族文化生态旅游作为主导产业,采取“公司+小组+农户”的发展模式,引入弥勒市城市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对可邑小镇旅游产业进行保护性深度开发,辐射带动周边多个自然村统一进行规划,打破村庄界限,提升乡村经济活力。据了解,通过小镇的建设,可邑村21户65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蚂蚁村委会71户219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实现小镇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2万余元。

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当地群众开辟了就业、增收新门路,鼓励非遗传承人进行民族民间歌舞乐及传统技艺展演,带动农民发展农家乐、阿细刺绣、三弦制作等旅游延伸产业,有效延长旅游产业链,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随着小镇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在外务工人员不断回到故里,给小镇注入了源源活水和勃勃生机。

目前,小镇已有61户农民发展餐饮、民宿、民族手工艺制作等旅游延伸产业。300多名村民转身成为导游、演员、保安、环卫工人,年劳务服务性工资收入达500余万元。村民摇身一变成了“上班族”,当起了“小老板”,开起了农家乐,卖起了土特产,小镇内民族文化创意、民族手工艺、农家生态菜、农村电商等业态蓬勃兴起,带动了村民脱贫增收,成为小镇旅游发展的又一新亮点。

小镇从实际出发,通过“一部手机游云南”,推进数字化管理全覆盖,完善医疗、教育和公共服务设施,提升特色小镇的综合配套服务能力,逐步实现小镇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有机融合。2019年,小镇接待游客162.4万余人,小镇旅游产业总收入3962.49万元,其中门票收入1205.61万余元。可邑村已成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典型,相继荣获“中国最美休闲乡村”“民族团结示范村”“国家运动休闲小镇”等荣誉称号。

青山环抱、空气清新、风景怡人

最后,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可邑小镇的美丽之处。

天空白云悠悠,远处群山连绵,可邑小镇掩映在原始森林之中,有封闭的岩溶发育高山地貌区,小镇居住着能歌善舞的彝族支系阿细人……置身于可邑小镇静谧而秀美的环境中,仿佛置身于美丽的绿林秘境。

可邑小镇景区距弥勒市区21公里,海拔1930米,森林覆盖率80%。步入原始森林之中,蜿蜒曲折的神秘栈道,沿途俊美的自然风光,种类繁多的树木植被,沁人心扉的天然氧吧,丰富多彩的民俗展示,对歌台、观景亭、祭祀点、鸳鸯湖、相思桥等全程2公里让人探寻其间、流连忘返。

热情似火的彝族阿细风情

可邑村现有农户268户765人,是彝族支系——阿细人聚居区。初到小镇,热情好客的阿细人民,在山寨大门举行热烈朴实的迎宾仪式,吹唢呐、跨火盆、迎客敬酒、载歌载舞;在阿细跳月广场体验观看节奏明快、热情奔放的《阿细跳月》大型歌舞表演。篝火、阿细跳月、弹三弦,“原汁原味”的民族风情让可邑成为深闺之秀。

探访古村老屋,感受阿细民族文化

“可邑”在彝族阿细语中是“吉祥如意的地方”之意,可邑古村有着370年的历史沉淀,彝族传统民居、民族文化和古朴的民风民俗保存比较完整。走进可邑古村,在可邑民族博物馆参观丰富多彩的阿细先民生产生活器具和民俗娱乐用品,感悟古老纯朴的民族风情;伴着夕阳,走在村落的石板路上,看着道路两旁生动形象的墙体壁画,感受古朴的阿细民族文化。

零距离体验清幽恬静的森林酒店

风景皆入画,人在画中居。在帐篷中醒来,拉开窗户便是鸟语花香,明媚暖阳,有那么一瞬间,以为自己是森林精灵,令人心旷神悦。

可邑小镇,天地大美、自成格局,这里风光秀美,山水瑰丽、资源富集、人杰地灵,不断吸引着无数的游客慕名而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