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視網訊(記者 李冬梅)特色小鎮建設作爲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的重要平臺,在建設中着力推動了文旅融合發展,有效確保羣衆就業有保障、發展有前景,助力實現鄉村振興、打贏脫貧攻堅戰。5月15日—16日,“吉祥如意 快樂可邑”——網絡媒體暨網絡達人走進可邑小鎮集中採訪活動,在雲南省彌勒市順利開展,活動全方位展示了可邑小鎮景區在文旅融合發展、旅遊扶貧、特色小鎮建設等方面取得的成效。

根據今年3月25日,雲南省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系列新聞發佈會(第二場)發佈的數據顯示,“十三五”以來,雲南省實施文化旅遊扶貧項目超過5700個,其中,鄉村旅遊項目1700個,全省鄉村旅遊接待旅遊者超過9.25億人次,實現鄉村旅遊總收入7300億元。文化旅遊累計帶動貧困人口增收脫貧達到75萬人,佔全省脫貧人口的12.2%,文化和旅遊扶貧在打贏脫貧攻堅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發展民族文化生態旅遊,帶動村民脫貧增收

位於雲南省紅河州彌勒市西三鎮的可邑小鎮,是以彝族阿細支系爲主的傳統村落,生態優美,環境宜人,也是享譽海內外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阿細跳月”的故鄉。

小鎮依託深厚的民族文化資源和優良的生態環境,把民族文化生態旅遊作爲主導產業,採取“公司+小組+農戶”的發展模式,引入彌勒市城市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對可邑小鎮旅遊產業進行保護性深度開發,輻射帶動周邊多個自然村統一進行規劃,打破村莊界限,提升鄉村經濟活力。據瞭解,通過小鎮的建設,可邑村21戶65名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螞蟻村委會71戶219名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實現小鎮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2萬餘元。

旅遊產業的快速發展,爲當地羣衆開闢了就業、增收新門路,鼓勵非遺傳承人進行民族民間歌舞樂及傳統技藝展演,帶動農民發展農家樂、阿細刺繡、三絃製作等旅遊延伸產業,有效延長旅遊產業鏈,變資源優勢爲經濟優勢。隨着小鎮旅遊產業的不斷發展,在外務工人員不斷回到故里,給小鎮注入了源源活水和勃勃生機。

目前,小鎮已有61戶農民發展餐飲、民宿、民族手工藝製作等旅遊延伸產業。300多名村民轉身成爲導遊、演員、保安、環衛工人,年勞務服務性工資收入達500餘萬元。村民搖身一變成了“上班族”,當起了“小老闆”,開起了農家樂,賣起了土特產,小鎮內民族文化創意、民族手工藝、農家生態菜、農村電商等業態蓬勃興起,帶動了村民脫貧增收,成爲小鎮旅遊發展的又一新亮點。

小鎮從實際出發,通過“一部手機遊雲南”,推進數字化管理全覆蓋,完善醫療、教育和公共服務設施,提升特色小鎮的綜合配套服務能力,逐步實現小鎮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的有機融合。2019年,小鎮接待遊客162.4萬餘人,小鎮旅遊產業總收入3962.49萬元,其中門票收入1205.61萬餘元。可邑村已成爲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典型,相繼榮獲“中國最美休閒鄉村”“民族團結示範村”“國家運動休閒小鎮”等榮譽稱號。

青山環抱、空氣清新、風景怡人

最後,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可邑小鎮的美麗之處。

天空白雲悠悠,遠處羣山連綿,可邑小鎮掩映在原始森林之中,有封閉的岩溶發育高山地貌區,小鎮居住着能歌善舞的彝族支系阿細人……置身於可邑小鎮靜謐而秀美的環境中,彷彿置身於美麗的綠林祕境。

可邑小鎮景區距彌勒市區21公里,海拔1930米,森林覆蓋率80%。步入原始森林之中,蜿蜒曲折的神祕棧道,沿途俊美的自然風光,種類繁多的樹木植被,沁人心扉的天然氧吧,豐富多彩的民俗展示,對歌臺、觀景亭、祭祀點、鴛鴦湖、相思橋等全程2公里讓人探尋其間、流連忘返。

熱情似火的彝族阿細風情

可邑村現有農戶268戶765人,是彝族支系——阿細人聚居區。初到小鎮,熱情好客的阿細人民,在山寨大門舉行熱烈樸實的迎賓儀式,吹嗩吶、跨火盆、迎客敬酒、載歌載舞;在阿細跳月廣場體驗觀看節奏明快、熱情奔放的《阿細跳月》大型歌舞表演。篝火、阿細跳月、彈三絃,“原汁原味”的民族風情讓可邑成爲深閨之秀。

探訪古村老屋,感受阿細民族文化

“可邑”在彝族阿細語中是“吉祥如意的地方”之意,可邑古村有着370年的歷史沉澱,彝族傳統民居、民族文化和古樸的民風民俗保存比較完整。走進可邑古村,在可邑民族博物館參觀豐富多彩的阿細先民生產生活器具和民俗娛樂用品,感悟古老純樸的民族風情;伴着夕陽,走在村落的石板路上,看着道路兩旁生動形象的牆體壁畫,感受古樸的阿細民族文化。

零距離體驗清幽恬靜的森林酒店

風景皆入畫,人在畫中居。在帳篷中醒來,拉開窗戶便是鳥語花香,明媚暖陽,有那麼一瞬間,以爲自己是森林精靈,令人心曠神悅。

可邑小鎮,天地大美、自成格局,這裏風光秀美,山水瑰麗、資源富集、人傑地靈,不斷吸引着無數的遊客慕名而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