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儘管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過着“網上生活”,反過來擠壓了“線下空間”,網購、大型倉儲式超市也在快速發展,但無論是從市場層面,還是消費者心理層面,傳統便利店都並未落伍,仍然有存在下去的基礎。24小時徹夜不眠的便利店,爲許多都市“夜歸人”消除了工作的疲憊、趕走了生活的孤單,甚至在一些影視和文學作品中,便利店也往往成爲呈現現代城市生活多樣性的一個窗口。

你有多久沒去過便利店了?

在北京,今後要找一家便利店,或許更難了。

這幾天,曾號稱“北京規模最大”的便利店品牌——全時便利店面臨停業危機的消息受到廣泛關注。

便利店,代表了一座城市的煙火氣。店面不大,卻徹夜不眠;貨架不多,卻商品齊全,從早餐的包子、饅頭到宵夜的關東煮,這個不大的空間就像家的延伸,承擔了不少年輕人一天的生活。

有人說,深夜裏的便利店就好像東野圭吾的《解憂雜貨鋪》的存在一樣,“需要的時候,它總是在。”

正因爲這樣的情結,在不少年輕消費者眼中,傳統的便利店已經不僅僅是物理空間,更是一種心理空間、文化空間。

比如,7-Eleven的燈光總是格外明亮,它們全球每家店的燈箱都是根據經緯度自動變換,亮度和色度統一調節,爲的是在深夜裏成爲孤獨人的“燈塔”。24小時徹夜不眠的便利店,爲許多都市“夜歸人”消除了工作的疲憊、趕走了生活的孤單,甚至在一些影視和文學作品中,便利店也往往成爲呈現現代城市生活多樣性的一個窗口。

今天,儘管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過着“網上生活”,反過來擠壓了“線下空間”,網購、大型倉儲式超市也在快速發展,但無論是從市場層面,還是消費者心理層面,傳統便利店都並未落伍,仍然有存在下去的基礎。在時代變遷中,便利店能否在佔據人們“心頭”的同時,繼續佔據城市的“街頭”關鍵是它們能否回到便利店的本質上去,找到人們生活的痛點,發現被忽視的商機。

7-Eleven便利店創始人鈴木敏文在《零售的哲學》寫道,當初伊藤洋華堂爲了向零售業發達的美國看齊,派遣鈴木敏文作爲負責人前去學習,就在前往加利福尼亞的途中,鈴木敏文與7-Eleven初次相遇。鈴木敏文回憶,那間小店好比一家小型超市,既有熱狗、咖啡等食品,也有香皂、毛巾等一系列的生活雜貨,似乎應有盡有,什麼都能買到。

7-Eleven後來在日本大獲成功說明,零售業的變革常在,創新也常在。從去年的鄰家、到今天的全時,傳統便利店品牌的倒下,與其說是在市場競爭中,輸給了資本和競爭對手,不如說是在自我改革、尋找出路的過程中,輸給了腳步太慢的自己。反觀那些經得起時間考驗的企業,無不是在成本、效率、體驗上大膽創新,纔有了行業“常青樹”的地位。比如,如今便利店內“現場烹飪”是比較常見的服務,但早在2004年,7-Eleven就首次在自己的門店提供這種服務,以適應中國消費者用餐以熱食爲主的飲食文化。

“世界上只有兩家便利店,7-Eleven便利店和其他便利店”,這正是對7-Eleven推陳出新、不走尋常路的真實寫照。7-Eleven對創新的堅持,對今天中國的本土便利店品牌有許多借鑑意義。

城市煙火氣,最撫凡人心。

雖然全時撤離北京市場,但未來便利店這種零售業態永遠不會消失,只會慢慢“進化”。

比如,盒馬、7FRESH等新零售物種如今已經打通線上線下,以即時配送實現了對傳統便利店的彎道超車,消費者足不出戶就能下單,商品半小時就能送到,而便利店本身也被重新定義爲“關於年輕人的生意”之一,對消費新風向的跟蹤更加及時,與流行文化的結合也更爲緊密。

正是在這些不斷創新和“進化”之中,24小時便利店的點點燈光,將繼續陪每一個都市“夜歸人”,迎接一個又一個黎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