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是最容易让人感知幸福的一种途径,通过美食,从中找寻人生的愉悦与感动。通过这20本吃货必读的书,让我们一边流着口水,一边听这些大家们谈论的人生智慧吧!

  1、《人间有味》作者:汪曾祺

  其实写这篇文章的提纲时,首先想到的就是梁实秋、汪曾祺、蔡澜他们几个写的美食和散文。用我自己的话来说,最怕就是文人+美食家,因为在他们的笔下,哪怕是很平凡的食物,也能幻化出人生百态来。

  汪曾祺的这本《人间有味》,以美食为契机,转而去谈家乡之情,再笔锋一转,谈到了对故友的怀念。汪老虽然是江苏高邮人,但书中他谈起云南跟其他地方美食时,却依然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尤其最爱他笔下的昆明街头,处处飘散着不同美食散发的香气,如烟如雾,缥缈却充满了烟火气,所以第一次看这本书时,就让我忍不住跑去昆明走了一圈,吃胖了2斤才回来。

  2、《雅舍谈吃》作者:梁实秋 

  馋字去掉食旁,本意是狡兔,善于奔走,人为了口腹之欲,不惜多方奔走以膏馋吻,所谓“为了一张嘴,跑断两条腿”。

  作为北派的老先生,梁实秋巧妙地在谈小资吃货的同时,引入动人心魄的逝水流年的追忆,吃的是精华,带着的是记忆和乡愁。挑灯夜读时,难免会始终萦绕着一种饥肠辘辘感,但梁实秋幽默的描述,又让人不禁会心一笑。

  其中《汤包》那一段就写得让我笑翻了,“两个不相识的人据一张桌子吃包子,其中一位一口咬下去,包子里的一股汤汁直飚过去,把对面客人喷了个满脸花。肇事的这一位并未觉察,低头猛吃。对面那一位很沉得住气,不动声色。堂倌在一旁看不下去,赶快拧了一个热手巾把送了过去,客徐曰:“不忙,他还有两个包子没吃完理。””

  梁公本身出身大户人家,虽然兼谈平民小吃,如豆汁、窝窝头、面条等物,但更多侧重在能体现食之道、理、品、格等方面的”细作”之肴,如西施舌、瓦块鱼等。子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我和梁实公的想法是一样的:只要条件许可,吃的好一些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情。

  另外也推荐看梁实秋的另一本美食书《人间有味是清欢》,也是非常值得一读。 

  3、《今天也要好好吃饭》作者:蔡澜 

  其实有看我前几天写的《菠萝砍电影 篇六:老广眼中,下饭必备的美食纪录片》就应该知道我对蔡澜的推崇。

  跟前面介绍的汪曾祺、梁实秋相比,蔡澜从时代来说更贴合当下,而且蔡澜的文笔也更加时态、通俗,所以除了美食方面外,我也买了不少蔡澜的散文书。而且蔡澜的字里行间总是不经意间就开车,但让人委婉一笑之余,并不让人觉得尴尬,甚是高明。其实正所谓“食色性也”,爱美食之人,用审视的眼光去看到人性本质,并无不妥。

  而且这本书里,蔡澜所倡导的观点也很值得我们借鉴,人生而有定数,能吃多少,其实早就决定了。所以美食当吃,若不如意,大可另觅它处再做饕餮。彷如人生之道,有人喜欢执着死扣,但其实退一步,换一种角度,或许会有更好的收货。因此颇具借鉴智慧。

  4、《至味在人间》作者:陈晓卿 

  说到陈晓卿,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毕竟他可是《舌尖上的中国》已经《风味人间》的总导演,不过他同时也是一个美食专栏作家。陈晓卿向往原生态的生活,所以他所推崇的美食也基本都保留了食材原本的滋味。在记录片里,观众跟多只是记住了精美画面下的美食饕餮,但在书中,在字里行间,陈晓卿用他独特的“扫街嘴”,在滚滚俗世江湖中,找寻那份独处的美食。

  而且在陈晓卿看来,菜无心尚可食用,但人无心那就好走不送。作为觅食十多年的北漂,陈晓卿看惯了多少食肆为求扩张而放弃了本心,结果轰然倒下。其实美食如人,贪多忘本,必不可久活。所以在品书中美食之余,也能从书中窥视人生智慧。

  5、《人间味道》作者:李书崇

  对于人生来说,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每日三餐,各种聚会,悲欢离合,总离不开食。

  “人对自己的五脏六腑,都爱惜有加,唯独不怜悯舌头。那么多好东西,各有专美,他竟然忙得不知所以,让舌头不得半时喘息,辩这味、辩那味,辩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子丑寅卯等等之味!最后舌头麻痹,食主面瘫,结果不知味。”

  李书崇本身是知名的文化人,但同时也是一个美食家。在这本书里,不仅有各种美食,而且还有各种生活,就像《流沙河》作者黎鸣点评的,“食道,色道,性道以及其他”,在这本书中都涵盖在里面了。

  6、《味道》(味道三书)作者:梁文道

  我对梁文道的熟知程度恐怕仅次于蔡澜,主要是作为老广,常年看TVB以及凤凰卫视长大,而梁文道也活跃其中,自然便熟悉了。

  梁文道本身是写艺评、文化及时事评论出身,所以跟前面的梁实秋、蔡澜等人的小资情怀相比,他的笔下多了几分对时态的犀利解读。所以在这套书里,内容的重点便不在于美食本身,而是由吃引发的种种处世态度,包括第一本里就直面探讨了“请客吃饭的逻辑”、“敬酒要喝”、“守规矩”之类的话题。西方人往往很看重餐桌上的利益,我们的老一辈也是如此,我特别记得以前跟爷爷吃饭时,稍不注意,爷爷手中的筷子可能便会狠敲下来了……但由于某种社会传承断代的原因,现在的人吃饭,少了过往的那份敬畏之心,虽自己畅快了,但却忽视了旁人的心境。而读这本书,或许能重新些许的启发吧。

  7、《妈妈的柴火灶》作者:二毛

  吃饭之事,最幸福的莫过于与家人同桌。但现在很多北漂、上漂、广漂一族,也许只有逢年过节,才有闲暇与家人同聚。

  因此,在看二毛写的这本《妈妈的柴火灶》时,才会感触良多。

  跟其他的美食书不同,二毛写《妈妈的柴火灶》时,着重围绕的是记忆中母亲所做的家常菜式,充分体现了在那个缺肉少盐的时代,母亲是如何发挥智慧和想象,来为孩子们创造出一道道的美食来。即便我们今天餐桌上的食物早已变得丰盛了,但亲情却是难以替代的。我算比较幸运,最少我家领导是持家有道且煮得一手好菜,但又有多少漂一族,每天愁的却是点什么外卖?或是上哪个馆子吃饭。

  因此,这本书不仅可以藉慰一下我们孤独的心灵,我更愿意把它给到孩子们看,让他们了解过往的生活,并学会感谢亲恩的心。

  8、《有风吹过厨房》作者:食家饭

  最开始看到这个作者名时,我犹豫过要不要读这本书的。

  但细读下来之后,发现竟然还挺不错的。作者本身是个南方姑娘,所以有着一份熟悉的细腻和温婉。而且她借鉴了梁实秋的散文叙述风格,将一道道看似家常普通的菜色,写出像《红楼梦》般的味道来——就如同刘姥姥进贾府时尝到的那道茄鲞,看似朴实简单,但实际却是拿十几只鸡煨出来的味儿,这放到寻常人家,怕是一年到头加起来也没有如此的款待。而在本书里,同样是极寻常的盐水花生,但在作者的描写里,却如同仙女织造的锦缎版巧妙,让人看了就心痒痒。

  而且跟一般文人写的美食书光写意而缺少实操不同,本书里面写的菜式,全部都有方有法,大可跟着照办煮碗得自己捣鼓出来,因此吃货们可以不用光流口水了。

  9、《奶奶最懂得》作者:大米

  腾讯视频旗下美食纪录片《奶奶最懂得》的同名书籍,作者大米真名叫Jamie Bilbow,是英国主持人及美食图书作家。因为是在中国长大的缘故,作者对于中华美食特别情有独钟,因此走遍大江南北,去寻找乡村老奶奶们的家传秘诀,探寻幸福的味道。

  我奶奶并没怎么做过美食给我吃,倒是岳母的厨艺我是赞口不绝的。老一辈的许多做法虽然在我们看来并不健康,重油、重盐,但更重的是当中的亲情味。这段时间因为疫情关系,许久没有回去吃她老人家的菜,包括我家二世同学也都心心念念着。老人家其实也懂,所以时不时就会嘱咐别人给我们送些鸡啊鹅啊粽子之类的来。不过最让我惊喜的,还是那天回家,居然看到岳母亲手做的“刀切糍”(一种手工濑粉),当晚就连吃数碗至肚子滚圆才罢休。

  而看这本书时,不禁感同身受,因此特别钟爱。

  10、《辣味江湖》作者:要云

  辣本身其实并不是一种味觉,而是味觉细胞受到灼烧时所产生的痛感。但辣味又是如此地酣畅痛快,因此就如同快意江湖,让人迷醉。

  而作者要云的写作也同样干净利索、快意恩仇,以辣味为线索,行走于美食江湖。因此全书看下来,会有种汗流浃背、畅然舒坦的感觉。

  以前人们常说我们广东人不能吃辣,其实是大错特错!广东粤北、粤西多为山区,寒湿的气候造就了客家人嗜酒好辣。因此我非但能吃辣,还特别喜欢吃辣。因为工作关系,走南闯北,别人只道我是广东人,都关切地问一句“是不是不要吃辣的?”,结果我非但没所谓,还吃得比他们还要猛。所以在看这本书时,才更觉喜爱。

  11、《唯爱与美食不可辜负》作者:山亭夜宴

  本书开篇的第一个标题就深深地打动了我,“孤独的人都要吃饱饭”, 美食所能给人的治愈和感动,往往实在孤独时分外地璀璨耀眼。尤其是像我这种特羡慕“孤独的美食家”的人,看到这个标题就特别有感触。

  而且,作者将每一款美食跟一个小故事串联在一起,既像一个小清新温暖情节,又如同人生在世忧患难料……唯有当中的美食,以及被爱所触及的感动,恒流在心间。你大可以把它看作中国版的《深夜食堂》,一样的结构,一样的平凡叙事,但显得更加亲近。

  12、《春风十里,不如食你》作者:赵典谦、凌小姐、小凯庄

  “世界之大,两个陌生人为了些机缘住在一个屋檐下,就像从菜市场里买回来下锅的两棵菜,都是偶然。”

  我是看了这句介绍就忍不住开始读起来了。

  当美食与感情,咖啡馆和私房菜,还有满屏的狗粮突破第四面墙……这就是《春风十里,不如食你》的调皮之处。

  跟前面介绍的那些书相比,本书少了一些世态的感动,多了几分欢快愉悦,在轻松幽默间,却还是在见证这美食与爱。这是因为,爱跟美食本就相同,都是各种不相干的东西杂糅在一起,融洽则美,反之就如糟粕难以下咽。虽然我早就过来恋爱之年,不过看着书中2位主角为爱为美食时的模样,还是格外有趣。

  13、《吃情岁月》作者:冯传友 

  作者有个笔名家“阴山老饕”,光看名字就知道是个吃货。这本书的内容,最早是在《包商时报》上连载的,之后才把历年来写过的连载精华辑录成书出版。

  而且冯老写的美食中,多以上世纪6、70年代的乡间美食为主,像烧知了、烧地瓜、挖甜根之类老一辈儿时解馋之食,怀旧气息极浓郁。这些乡间野味,在冯老当年只是解馋的消遣玩儿,但到了今天,吃惯了各种山珍野味的我们,反倒分外惦记这些曾经不起眼的食材。作者在带领读者走进“美食迷宫”的同时,又在字里行间透露着几分童趣,别具一格。看惯了蔡澜那种小资格调,偶尔换一种视角跟口味,又是别样的风情。

  14、《记忆的隐味》作者:高山直美

  作者高山直美是日本人气美食作者,出身餐厅主厨的她,对于食材料理有着更真切的感受。值得一提的是,负责中文翻译的也是一名日本人,新井一二三是明治大学副教授,中文通,所以他会比其他翻译者更懂如何用中文的语境去表达作者的见解和用意。

  日本的家庭主妇往往很热衷于钻研饮食,虽不一定都能达到匠人水平,但注重标准化流程的同时,家常的做法也往往让读者可以自己在家琢磨仿照。何况高山直美本身热衷旅行,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我有在旅途中写日记的习惯,会用素描记录当天吃过的东西,再写些感想,因此可以说是有关料理的手绘日记……”,所以在这本书里,可以看到世界各地菜色的“本土化”改良。而随之的,是高山直美沿路的各种收获和感悟,如歌般娓娓道来。

  书中收录的文章,最初是刊登在全日空机内杂志专栏“翼之王国”上。此外本书每一道彩,都配有摄影大师斋藤圭吾的照片,那种逼真淋漓的质感,更让人多添了几分饥肠感。(话说我敲这段时也没吃晚饭,好饿啊~!)

  15、《解忧小食堂》作者:碧野 圭

  看到书名时,我还以为这是东野圭吾《解忧杂货店》的姐妹篇呢……

  不过作者碧野 圭确实将美食融入到小说当中,书中女主靖子开了一家名为“菜花的食堂”的烹饪教室,每一个故事里,都会带出一个来这里烹饪的人,以及TA背后的故事。

  全书由6个治愈小故事组成,篇幅短小精干,却充满了无尽的温情。从蜂蜜到蛋糕,从红豆到牛蒡,这些食材及菜谱只是外壳,而内在所想讲述的,其实是亲情、友情、爱情,探寻幸福的真相。

  而且,说它是《解忧杂货店》姐妹篇也没毛病,因为靖子不仅教人做美食,还是推理解析的高手,6个故事,其实是6段推理探案的过程。当谜题被揭开时,被靖子帮助的这些人,也能解开自身的忧愁,重回幸福的怀抱。

  16、《侠饭》作者:福泽彻三

  看过《深夜食堂》和《孤独的美食家》的小伙伴们,相比也看过《侠饭》吧。

  虽然都是刀疤脸大哥,但柳刃龙一跟《深夜食堂》里的老板相比,显得更加霸气一些,所以他跟他手中的美食映衬起来就让人更觉惊艳。而且我很佩服日本的作者们,画漫画都要把剧中人的职业刻画得那么专业,以至于真的可以跟着柳刃大哥的烹饪手法,将书中的料理给做出来,佩服佩服!

  而且柳刃大哥吐槽良太的话,看似刻薄,其实却富含哲理,尤其是那句“你根本不喜欢学习,却考了大学。然后现在你根本需喜欢工作,却开始找起工作来。装出一副自有考量的样子,其实就是随波逐流而已……”,多少人被躺枪。不过吐槽归吐槽,鸡汤还是要喂的,有朝一日,我也要找到那份能为之赌上一切的工作,吃到那顿人间最美味的饭。

  17、《鱼翅与花椒》作者:扶霞·邓洛普

  豆瓣口碑非常高的一本书,作者扶霞·邓洛普不仅是个学霸,还是地道四川吃货。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并且在伦敦亚非学院获得中国研究硕士学位,结果去中国四川大学交换就读一年,就被川味给圈粉了……这波操作,666啊~!

  当然,扶霞喜欢的也不仅仅是川菜啦,之后她就展开了中国寻味之旅,吃遍了川菜、湘菜、粤菜、闽菜、宫廷菜、淮扬菜,甚至还特意跑去上了3个月的中国厨艺班。所以在这本书里,你才能看到一个英国女孩居然对中国菜系如此了解,甚至能从调味、刀工、火候、口感等方方面面娓娓道来。

  不过本书的加分项,是翻译者何雨珈也是个地道的四川妹子,所以在翻译川菜相关时就更加传神了。

  而且书中扶霞也对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一些陋习予以了反思,作者用一整个章节去探讨饮食对环境的影响,一个外国人所看到的问题,而我们自己却不自知,这实在是很不应该的。

  18、《美食,祈祷,恋爱》作者:伊丽莎白·吉尔伯特

  在这本书里,美食只是疗伤的一部分,但更重点的,其实是女性如何重拾自信,坚强出发。

  也许有人觉得这很鸡汤,尤其是被书封以及网站页面上的各种名人点评加注给唬住了,尤其是中文版的翻译其实也比较烂,所以更是让人火光。

  但其实书籍本身还是很不错的,尤其是如果你愿意去看中英对照的版本,甚至直接啃英文原版的话,就更能理解为什么这部作品会被如此推崇了。

  PS:伊丽莎白·吉尔伯特在TED上有一场演讲,并且一度排名前三,喜欢的可以去找来听一听,然后再回头考虑要不要读这本书吧。链接在此

  19、《学会浅尝二字》作者:蔡澜

  前面吃了那么多,什么才是最美味?

  蔡澜说,吃不饱的菜,才是最妙!

  豆那么细小,一颗颗吃,爱惜每一粒的滋味,也爱惜了人生中的一切细节。

  所谓的浅尝,即适可而止,吃好一点,少吃一点,从便宜的,吃到贵的,从淡薄吃到香浓。美食在精不在多。过,犹不及。

  如同人生在世,所求甚多,如果每一样都穷尽精力,势不可久长。所以在蔡澜看来,应当懂得浅尝之道,取其精华,尝试过,就满足了。

  但愿以此劝诫诸君!

  我是什么值得买生活家,数码领域创作者poluozero,我们下次再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