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是最容易讓人感知幸福的一種途徑,通過美食,從中找尋人生的愉悅與感動。通過這20本喫貨必讀的書,讓我們一邊流着口水,一邊聽這些大家們談論的人生智慧吧!

  1、《人間有味》作者:汪曾祺

  其實寫這篇文章的提綱時,首先想到的就是梁實秋、汪曾祺、蔡瀾他們幾個寫的美食和散文。用我自己的話來說,最怕就是文人+美食家,因爲在他們的筆下,哪怕是很平凡的食物,也能幻化出人生百態來。

  汪曾祺的這本《人間有味》,以美食爲契機,轉而去談家鄉之情,再筆鋒一轉,談到了對故友的懷念。汪老雖然是江蘇高郵人,但書中他談起雲南跟其他地方美食時,卻依然如數家珍、娓娓道來。尤其最愛他筆下的昆明街頭,處處飄散着不同美食散發的香氣,如煙如霧,縹緲卻充滿了煙火氣,所以第一次看這本書時,就讓我忍不住跑去昆明走了一圈,喫胖了2斤纔回來。

  2、《雅舍談喫》作者:梁實秋 

  饞字去掉食旁,本意是狡兔,善於奔走,人爲了口腹之慾,不惜多方奔走以膏饞吻,所謂“爲了一張嘴,跑斷兩條腿”。

  作爲北派的老先生,梁實秋巧妙地在談小資喫貨的同時,引入動人心魄的逝水流年的追憶,喫的是精華,帶着的是記憶和鄉愁。挑燈夜讀時,難免會始終縈繞着一種飢腸轆轆感,但梁實秋幽默的描述,又讓人不禁會心一笑。

  其中《湯包》那一段就寫得讓我笑翻了,“兩個不相識的人據一張桌子喫包子,其中一位一口咬下去,包子裏的一股湯汁直飈過去,把對面客人噴了個滿臉花。肇事的這一位並未覺察,低頭猛喫。對面那一位很沉得住氣,不動聲色。堂倌在一旁看不下去,趕快擰了一個熱手巾把送了過去,客徐曰:“不忙,他還有兩個包子沒喫完理。””

  梁公本身出身大戶人家,雖然兼談平民小喫,如豆汁、窩窩頭、麪條等物,但更多側重在能體現食之道、理、品、格等方面的”細作”之餚,如西施舌、瓦塊魚等。子曰: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我和梁實公的想法是一樣的:只要條件許可,喫的好一些不是什麼了不得的事情。

  另外也推薦看梁實秋的另一本美食書《人間有味是清歡》,也是非常值得一讀。 

  3、《今天也要好好喫飯》作者:蔡瀾 

  其實有看我前幾天寫的《菠蘿砍電影 篇六:老廣眼中,下飯必備的美食紀錄片》就應該知道我對蔡瀾的推崇。

  跟前面介紹的汪曾祺、梁實秋相比,蔡瀾從時代來說更貼合當下,而且蔡瀾的文筆也更加時態、通俗,所以除了美食方面外,我也買了不少蔡瀾的散文書。而且蔡瀾的字裏行間總是不經意間就開車,但讓人委婉一笑之餘,並不讓人覺得尷尬,甚是高明。其實正所謂“食色性也”,愛美食之人,用審視的眼光去看到人性本質,並無不妥。

  而且這本書裏,蔡瀾所倡導的觀點也很值得我們借鑑,人生而有定數,能喫多少,其實早就決定了。所以美食當喫,若不如意,大可另覓它處再做饕餮。彷如人生之道,有人喜歡執着死扣,但其實退一步,換一種角度,或許會有更好的收貨。因此頗具借鑑智慧。

  4、《至味在人間》作者:陳曉卿 

  說到陳曉卿,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畢竟他可是《舌尖上的中國》已經《風味人間》的總導演,不過他同時也是一個美食專欄作家。陳曉卿嚮往原生態的生活,所以他所推崇的美食也基本都保留了食材原本的滋味。在記錄片裏,觀衆跟多隻是記住了精美畫面下的美食饕餮,但在書中,在字裏行間,陳曉卿用他獨特的“掃街嘴”,在滾滾俗世江湖中,找尋那份獨處的美食。

  而且在陳曉卿看來,菜無心尚可食用,但人無心那就好走不送。作爲覓食十多年的北漂,陳曉卿看慣了多少食肆爲求擴張而放棄了本心,結果轟然倒下。其實美食如人,貪多忘本,必不可久活。所以在品書中美食之餘,也能從書中窺視人生智慧。

  5、《人間味道》作者:李書崇

  對於人生來說,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每日三餐,各種聚會,悲歡離合,總離不開食。

  “人對自己的五臟六腑,都愛惜有加,唯獨不憐憫舌頭。那麼多好東西,各有專美,他竟然忙得不知所以,讓舌頭不得半時喘息,辯這味、辯那味,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子醜寅卯等等之味!最後舌頭麻痹,食主面癱,結果不知味。”

  李書崇本身是知名的文化人,但同時也是一個美食家。在這本書裏,不僅有各種美食,而且還有各種生活,就像《流沙河》作者黎鳴點評的,“食道,色道,性道以及其他”,在這本書中都涵蓋在裏面了。

  6、《味道》(味道三書)作者:梁文道

  我對梁文道的熟知程度恐怕僅次於蔡瀾,主要是作爲老廣,常年看TVB以及鳳凰衛視長大,而梁文道也活躍其中,自然便熟悉了。

  梁文道本身是寫藝評、文化及時事評論出身,所以跟前面的梁實秋、蔡瀾等人的小資情懷相比,他的筆下多了幾分對時態的犀利解讀。所以在這套書裏,內容的重點便不在於美食本身,而是由喫引發的種種處世態度,包括第一本里就直面探討了“請客喫飯的邏輯”、“敬酒要喝”、“守規矩”之類的話題。西方人往往很看重餐桌上的利益,我們的老一輩也是如此,我特別記得以前跟爺爺喫飯時,稍不注意,爺爺手中的筷子可能便會狠敲下來了……但由於某種社會傳承斷代的原因,現在的人喫飯,少了過往的那份敬畏之心,雖自己暢快了,但卻忽視了旁人的心境。而讀這本書,或許能重新些許的啓發吧。

  7、《媽媽的柴火竈》作者:二毛

  喫飯之事,最幸福的莫過於與家人同桌。但現在很多北漂、上漂、廣漂一族,也許只有逢年過節,纔有閒暇與家人同聚。

  因此,在看二毛寫的這本《媽媽的柴火竈》時,纔會感觸良多。

  跟其他的美食書不同,二毛寫《媽媽的柴火竈》時,着重圍繞的是記憶中母親所做的家常菜式,充分體現了在那個缺肉少鹽的時代,母親是如何發揮智慧和想象,來爲孩子們創造出一道道的美食來。即便我們今天餐桌上的食物早已變得豐盛了,但親情卻是難以替代的。我算比較幸運,最少我家領導是持家有道且煮得一手好菜,但又有多少漂一族,每天愁的卻是點什麼外賣?或是上哪個館子喫飯。

  因此,這本書不僅可以藉慰一下我們孤獨的心靈,我更願意把它給到孩子們看,讓他們瞭解過往的生活,並學會感謝親恩的心。

  8、《有風吹過廚房》作者:食家飯

  最開始看到這個作者名時,我猶豫過要不要讀這本書的。

  但細讀下來之後,發現竟然還挺不錯的。作者本身是個南方姑娘,所以有着一份熟悉的細膩和溫婉。而且她借鑑了梁實秋的散文敘述風格,將一道道看似家常普通的菜色,寫出像《紅樓夢》般的味道來——就如同劉姥姥進賈府時嚐到的那道茄鯗,看似樸實簡單,但實際卻是拿十幾只雞煨出來的味兒,這放到尋常人家,怕是一年到頭加起來也沒有如此的款待。而在本書裏,同樣是極尋常的鹽水花生,但在作者的描寫裏,卻如同仙女織造的錦緞版巧妙,讓人看了就心癢癢。

  而且跟一般文人寫的美食書光寫意而缺少實操不同,本書裏面寫的菜式,全部都有方有法,大可跟着照辦煮碗得自己搗鼓出來,因此喫貨們可以不用光流口水了。

  9、《奶奶最懂得》作者:大米

  騰訊視頻旗下美食紀錄片《奶奶最懂得》的同名書籍,作者大米真名叫Jamie Bilbow,是英國主持人及美食圖書作家。因爲是在中國長大的緣故,作者對於中華美食特別情有獨鍾,因此走遍大江南北,去尋找鄉村老奶奶們的家傳祕訣,探尋幸福的味道。

  我奶奶並沒怎麼做過美食給我喫,倒是岳母的廚藝我是讚口不絕的。老一輩的許多做法雖然在我們看來並不健康,重油、重鹽,但更重的是當中的親情味。這段時間因爲疫情關係,許久沒有回去喫她老人家的菜,包括我家二世同學也都心心念念着。老人家其實也懂,所以時不時就會囑咐別人給我們送些雞啊鵝啊糉子之類的來。不過最讓我驚喜的,還是那天回家,居然看到岳母親手做的“刀切餈”(一種手工瀨粉),當晚就連喫數碗至肚子滾圓才罷休。

  而看這本書時,不禁感同身受,因此特別鍾愛。

  10、《辣味江湖》作者:要雲

  辣本身其實並不是一種味覺,而是味覺細胞受到灼燒時所產生的痛感。但辣味又是如此地酣暢痛快,因此就如同快意江湖,讓人迷醉。

  而作者要雲的寫作也同樣乾淨利索、快意恩仇,以辣味爲線索,行走於美食江湖。因此全書看下來,會有種汗流浹背、暢然舒坦的感覺。

  以前人們常說我們廣東人不能喫辣,其實是大錯特錯!廣東粵北、粵西多爲山區,寒溼的氣候造就了客家人嗜酒好辣。因此我非但能喫辣,還特別喜歡喫辣。因爲工作關係,走南闖北,別人只道我是廣東人,都關切地問一句“是不是不要喫辣的?”,結果我非但沒所謂,還喫得比他們還要猛。所以在看這本書時,才更覺喜愛。

  11、《唯愛與美食不可辜負》作者:山亭夜宴

  本書開篇的第一個標題就深深地打動了我,“孤獨的人都要喫飽飯”, 美食所能給人的治癒和感動,往往實在孤獨時分外地璀璨耀眼。尤其是像我這種特羨慕“孤獨的美食家”的人,看到這個標題就特別有感觸。

  而且,作者將每一款美食跟一個小故事串聯在一起,既像一個小清新溫暖情節,又如同人生在世憂患難料……唯有當中的美食,以及被愛所觸及的感動,恆流在心間。你大可以把它看作中國版的《深夜食堂》,一樣的結構,一樣的平凡敘事,但顯得更加親近。

  12、《春風十里,不如食你》作者:趙典謙、淩小姐、小凱莊

  “世界之大,兩個陌生人爲了些機緣住在一個屋檐下,就像從菜市場裏買回來下鍋的兩棵菜,都是偶然。”

  我是看了這句介紹就忍不住開始讀起來了。

  當美食與感情,咖啡館和私房菜,還有滿屏的狗糧突破第四面牆……這就是《春風十里,不如食你》的調皮之處。

  跟前面介紹的那些書相比,本書少了一些世態的感動,多了幾分歡快愉悅,在輕鬆幽默間,卻還是在見證這美食與愛。這是因爲,愛跟美食本就相同,都是各種不相干的東西雜糅在一起,融洽則美,反之就如糟粕難以下嚥。雖然我早就過來戀愛之年,不過看着書中2位主角爲愛爲美食時的模樣,還是格外有趣。

  13、《喫情歲月》作者:馮傳友 

  作者有個筆名家“陰山老饕”,光看名字就知道是個喫貨。這本書的內容,最早是在《包商時報》上連載的,之後才把歷年來寫過的連載精華輯錄成書出版。

  而且馮老寫的美食中,多以上世紀6、70年代的鄉間美食爲主,像燒知了、燒地瓜、挖甜根之類老一輩兒時解饞之食,懷舊氣息極濃郁。這些鄉間野味,在馮老當年只是解饞的消遣玩兒,但到了今天,喫慣了各種山珍野味的我們,反倒分外惦記這些曾經不起眼的食材。作者在帶領讀者走進“美食迷宮”的同時,又在字裏行間透露着幾分童趣,別具一格。看慣了蔡瀾那種小資格調,偶爾換一種視角跟口味,又是別樣的風情。

  14、《記憶的隱味》作者:高山直美

  作者高山直美是日本人氣美食作者,出身餐廳主廚的她,對於食材料理有着更真切的感受。值得一提的是,負責中文翻譯的也是一名日本人,新井一二三是明治大學副教授,中文通,所以他會比其他翻譯者更懂如何用中文的語境去表達作者的見解和用意。

  日本的家庭主婦往往很熱衷於鑽研飲食,雖不一定都能達到匠人水平,但注重標準化流程的同時,家常的做法也往往讓讀者可以自己在家琢磨仿照。何況高山直美本身熱衷旅行,用她自己的話來說,“我有在旅途中寫日記的習慣,會用素描記錄當天喫過的東西,再寫些感想,因此可以說是有關料理的手繪日記……”,所以在這本書裏,可以看到世界各地菜色的“本土化”改良。而隨之的,是高山直美沿路的各種收穫和感悟,如歌般娓娓道來。

  書中收錄的文章,最初是刊登在全日空機內雜誌專欄“翼之王國”上。此外本書每一道彩,都配有攝影大師齋藤圭吾的照片,那種逼真淋漓的質感,更讓人多添了幾分飢腸感。(話說我敲這段時也沒喫晚飯,好餓啊~!)

  15、《解憂小食堂》作者:碧野 圭

  看到書名時,我還以爲這是東野圭吾《解憂雜貨店》的姐妹篇呢……

  不過作者碧野 圭確實將美食融入到小說當中,書中女主靖子開了一家名爲“菜花的食堂”的烹飪教室,每一個故事裏,都會帶出一個來這裏烹飪的人,以及TA背後的故事。

  全書由6個治癒小故事組成,篇幅短小精幹,卻充滿了無盡的溫情。從蜂蜜到蛋糕,從紅豆到牛蒡,這些食材及菜譜只是外殼,而內在所想講述的,其實是親情、友情、愛情,探尋幸福的真相。

  而且,說它是《解憂雜貨店》姐妹篇也沒毛病,因爲靖子不僅教人做美食,還是推理解析的高手,6個故事,其實是6段推理探案的過程。當謎題被揭開時,被靖子幫助的這些人,也能解開自身的憂愁,重回幸福的懷抱。

  16、《俠飯》作者:福澤徹三

  看過《深夜食堂》和《孤獨的美食家》的小夥伴們,相比也看過《俠飯》吧。

  雖然都是刀疤臉大哥,但柳刃龍一跟《深夜食堂》裏的老闆相比,顯得更加霸氣一些,所以他跟他手中的美食映襯起來就讓人更覺驚豔。而且我很佩服日本的作者們,畫漫畫都要把劇中人的職業刻畫得那麼專業,以至於真的可以跟着柳刃大哥的烹飪手法,將書中的料理給做出來,佩服佩服!

  而且柳刃大哥吐槽良太的話,看似刻薄,其實卻富含哲理,尤其是那句“你根本不喜歡學習,卻考了大學。然後現在你根本需喜歡工作,卻開始找起工作來。裝出一副自有考量的樣子,其實就是隨波逐流而已……”,多少人被躺槍。不過吐槽歸吐槽,雞湯還是要喂的,有朝一日,我也要找到那份能爲之賭上一切的工作,喫到那頓人間最美味的飯。

  17、《魚翅與花椒》作者:扶霞·鄧洛普

  豆瓣口碑非常高的一本書,作者扶霞·鄧洛普不僅是個學霸,還是地道四川喫貨。畢業於英國劍橋大學,並且在倫敦亞非學院獲得中國研究碩士學位,結果去中國四川大學交換就讀一年,就被川味給圈粉了……這波操作,666啊~!

  當然,扶霞喜歡的也不僅僅是川菜啦,之後她就展開了中國尋味之旅,喫遍了川菜、湘菜、粵菜、閩菜、宮廷菜、淮揚菜,甚至還特意跑去上了3個月的中國廚藝班。所以在這本書裏,你才能看到一個英國女孩居然對中國菜系如此瞭解,甚至能從調味、刀工、火候、口感等方方面面娓娓道來。

  不過本書的加分項,是翻譯者何雨珈也是個地道的四川妹子,所以在翻譯川菜相關時就更加傳神了。

  而且書中扶霞也對中國飲食文化中的一些陋習予以了反思,作者用一整個章節去探討飲食對環境的影響,一個外國人所看到的問題,而我們自己卻不自知,這實在是很不應該的。

  18、《美食,祈禱,戀愛》作者:伊麗莎白·吉爾伯特

  在這本書裏,美食只是療傷的一部分,但更重點的,其實是女性如何重拾自信,堅強出發。

  也許有人覺得這很雞湯,尤其是被書封以及網站頁面上的各種名人點評加註給唬住了,尤其是中文版的翻譯其實也比較爛,所以更是讓人火光。

  但其實書籍本身還是很不錯的,尤其是如果你願意去看中英對照的版本,甚至直接啃英文原版的話,就更能理解爲什麼這部作品會被如此推崇了。

  PS:伊麗莎白·吉爾伯特在TED上有一場演講,並且一度排名前三,喜歡的可以去找來聽一聽,然後再回頭考慮要不要讀這本書吧。鏈接在此

  19、《學會淺嘗二字》作者:蔡瀾

  前面喫了那麼多,什麼纔是最美味?

  蔡瀾說,喫不飽的菜,纔是最妙!

  豆那麼細小,一顆顆喫,愛惜每一粒的滋味,也愛惜了人生中的一切細節。

  所謂的淺嘗,即適可而止,喫好一點,少喫一點,從便宜的,喫到貴的,從淡薄喫到香濃。美食在精不在多。過,猶不及。

  如同人生在世,所求甚多,如果每一樣都窮盡精力,勢不可久長。所以在蔡瀾看來,應當懂得淺嘗之道,取其精華,嘗試過,就滿足了。

  但願以此勸誡諸君!

  我是什麼值得買生活家,數碼領域創作者poluozero,我們下次再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