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努力做個閒人,是中國人的生活願望。努力做個閒人,所求不多,有一閒時,養一閒趣,不驕不躁歲月閒。

圖片|空谷尋芳-攝

物道君語:

努力做個閒人,所求不多,有一閒時,養一閒趣,不驕不躁歲月閒。

/

“中國人之愛悠閒,有很多交織着的原因。中國人的性情,是經過了文學的薰陶和哲學的認可的。這種愛悠閒的性情由於酷愛人生而產生。”

——林語堂《生活的藝術》

因爲酷愛人生,所以無法忍受把生活弄得平凡、刻板,而且無聊。而享受悠閒的生活,所費是不多的。

圖片|莫修1-攝

一種全然悠閒的下午,翻開一本書看喜歡的文字,打開音樂整理房間,做一些小手作,或幾個人喝茶閒聊小半天,痛痛快快得耍。

心中便有個願望:努力做個閒人吧!不是睡過去,或者刷抖音看電視劇,而是有趣、怡情、有質量的悠閒。

圖片|_胡絲-攝

喫了晚飯,各人幹各自的事情。老喬看他的《啼笑因緣》,小王寫信,我就靠在被窩上讀杜詩,老劉就盤着腿一聲不響地坐着。

有時喫着柿餅子,喝着蒸鍋水,抽着滲了榆樹葉子的煙。

——汪曾祺《七里茶坊》

這是汪曾祺與老喬、小王、老劉一起在農業所勞動,清早出工,午飯在工地解決,傍晚回來纔有窩在房子裏的休閒時光。

一年到頭皆是如此,勤勉勞累,所以“坐一天是很享受的。”“坐一天”並非真的坐一整天,是汪曾祺對“休息”的說法。

圖片|空谷尋芳-攝

圖片|不遠樹下的院子-攝

休息時,林清玄放下筆,給自己衝一泡茶,品飲一口。

蔣勳上完課,工作累了,就去淡水河邊走走,即使什麼都不幹。

明人程羽文更是將每個時辰,做好安排。有忙碌的時候,“未時,窮事裏,瀏覽時務”。酉時休息,靜坐聽香,或喝個小酒,陶然自樂。

圖片|不遠樹下的院子-攝

圖片|莫修1-攝

忙時勤努力,閒時賞風月。快節奏的時代,工作忙是正常且是無法避免的,要緊的是,在必須的工作之餘否還有閒時,享受生活,享受作爲人的樂趣。

努力做個有閒時的人,不在於長短,只要一天有一個時間,閒來靜處,讀書讀詩,看雲聽風。

圖片|空谷尋芳-攝

總覺得人如果能有一樣興趣愛好,專注於興趣愛好之時,便容易快樂幸福。

——讀者留言

老舍愛養花,花開得大小好壞並不計較,只要開花他就高興。有時工作到一半,就到院中去看看,澆澆這棵,搬搬那盆,回到屋中繼續寫,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結合到了一起。

圖片|莫修1-攝

圖片|空谷尋芳-攝

村上春樹喜歡跑步,寫累了就去跑,跑着跑着“腦際的思緒很像天際的雲朵,形狀各異,大小不同。它們飄然而來,又飄然而去”。

朋友花花是廣告公關,喜歡篆刻。忙到深夜,即使刻不了多久了,但是“坐在桌子前,看看刀具、印章就覺得好快樂。”

清人張潮在《幽夢影》中說:“人莫樂於閒,非無所事事之謂也。閒則能讀書,閒則能遊名勝,閒則能交益友,閒則能飲酒,閒則能著書。天下之樂,孰大於是!”

圖片|空谷尋芳-攝

圖片|不遠樹下的院子-攝

無所事事不是閒,有一興趣愛好,纔是閒。

這種快樂與躺在沙發上,刷着微博抖音的快樂不同。閒有所好,是一種心靈活動,一種心智的“修養”。

心理學家米勒先生把這稱爲“心流”。用心地投入,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運動、下廚、種花,因爲專注,心底好似一股細流流入,享受樂趣,產生幸福。

人生所求不多,但願有一好,閒則生趣味。

圖片|莫修1-攝

圖片|不遠樹下的院子-攝

自餘爲人,逢運之貧,簞瓢屢罄,絺綌冬陳。含歡谷汲,行歌負薪,心有常閒。

——陶淵明《自祭文》

彌留之際陶淵明回顧一生,清素出身,生涯窘迫,但依然很寬慰,因爲曾經懷着歡快的心情去山谷中取水,揹着柴火還邊走邊唱。

圖片|空谷尋芳-攝

白居易一生爲官,爲百姓憂,爲朝廷憂,餘閒不多,也常常“負暄檐宇下”,清晨“散步池塘曲”,傍晚“散步中門前”。

蘇東坡在陝西任職時,久不下雨,農人心急如焚,就在他去真興寺求雨路上,一朵黑雲從他眼前低低飄過,徐徐展開。隨即“從農夫手裏借了個籃子,用手抓了幾把烏雲,緊緊藏在籃子之中。”

圖片|莫修1-攝

且不論是否可以抓雲入籃,這份閒心令人動容,不必時時緊繃,時不時自由地吐納呼吸。

悠閒,就是先把自己心靈上的急躁感、焦慮感,轉換成比較緩慢的節奏。

心有常閒,不驕不躁。

圖片|空谷尋芳-攝

圖片|莫修1-攝

努力做個閒人,是中國人的生活願望。

在這個時代很難,但在過去,閒人也不好當。文人有家國之重任,有案牘之勞形;田家少閒月,有耕作之勞務,商人辛苦經營……他們努力加餐飯,也努力當一個閒人。

圖片|莫修1-攝

圖片|今心是念-攝

麥子收完,大樹底下好乘涼;筆耕不輟也偶爾停止,推窗呼吸新鮮的空氣;月亮出來,庭中散步......

努力當個閒人,即是不忘,不忘忙碌中創造一些快樂,不忘唱響一些歌聲。

努力做個閒人,所求不多,有一閒時,養一閒趣,不驕不躁歲月閒。

圖片|空谷尋芳-攝

文字爲物道原創,轉載請聯繫作者。

特別聲明

本文爲自媒體、作者等在百度知道日報上傳併發布,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百度知道日報的觀點或立場,知道日報僅提供信息發佈平臺。合作及供稿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