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國產車近幾年的發展的確是有目共睹,但品牌口碑的塑造並非一日之功,大衆之所以在國內有着如此高的認可度,這是大衆在國內深耕36年的結果,並且國產車因爲前期質量太差留下的負面影響如今依然存在,一正一反在國內消費者的認知中形成了極大的反差,這也是爲何同等價位下,很多消費者不假思索的合資車的原因,並且當你和它說買捷達不如買國產之時,他會認爲你是一個白癡,“國產車這麼差能買嗎。可怕的是,這還沒完,近期筆者發現大衆旗下的銷量擔當車型朗逸,在終端的售價已降至7萬以內,這到底是有多可怕,我想不必過多言語。

衆所周知,國產SUV和國產轎車在銷量方面的表現可謂天壤之別 ,SUV賣的,而轎車則很慘淡,究其原因不難發現,無非就是在SUV領域,合資車價格下探的並不明顯。像目前比較主流的緊湊型合資SUV本田CR-V、日產奇駿、豐田RAV4等車型的價格都要遠遠高於國產,所以同價位區間內,國產SUV幾乎沒有合資的競爭對手。但反觀轎車領域,局面就大有不同,不僅有現代瑞納、雪鐵龍愛麗舍這樣的偏小衆車型,就連桑塔納這樣的口碑車型也在其列,所以說國產轎車的生存環境要遠比SUV惡劣多了。可怕的是,這還沒完,近期筆者發現大衆旗下的銷量擔當車型朗逸,在終端的售價已降至7萬以內,這到底是有多可怕,我想不必過多言語。

可能在很多人的印象裏,朗逸這車怎麼便宜也要8萬以上吧!其實當筆者在網上看到這樣的售價時也難以相信,但之後諮詢了汽車銷售的朋友得到了證實,如今的朗逸的確已經跌破7萬,它就是朗逸啓航1.5L手動風尚型,市場指導價9.99萬,如果貸款,裸車價僅爲6.8萬左右。細心的朋友應該會有疑問,朗逸起航和朗逸什麼差別呢?

其實如今的大衆也玩起了新老車型兩代同堂銷售的策略,而朗逸啓航其實就是老款朗逸,新款朗逸出自大衆的MQB而老款朗逸則出自PQ34平臺。熟悉這款車的朋友也應該知道,這兩代車型的差別還是很大的,不僅體現在車身尺寸方面,並且整體的做工用料,新朗逸都要更優秀一些。但對於很多買車的消費者來說,他們對此的瞭解並不多。他們可能僅僅關注一點,大衆朗逸這麼便宜了,那還買國產嘛!

的確是這樣,當大衆朗逸降至7萬以內,也就意味着它完全來到了國產轎車的價格區間。我們拿長安全新逸動來比較,它的終端售價與朗逸啓航幾乎在同一水平線,可能逸動要便宜兩千左右。其實單從產品力來看,毫不客氣的說,逸動幾乎是碾壓朗逸啓航,除了1.6L的動力與大衆的這臺1.5L表現差不多之外,無論外觀設計、內飾用料還是行駛品質,全新逸動都是完勝的。但這只是理論上的比較,很多消費者在買車時還是會考慮品牌,考慮車型。如果有朝一日卡羅拉降到了這個價位區間,可能很多人想都不想就買了。爲何?因爲他是卡羅拉,這就是車型口碑的強大影響力。而在這一點上,朗逸啓航同樣是完勝逸動的。

國產車近幾年的發展的確是有目共睹,但品牌口碑的塑造並非一日之功,大衆之所以在國內有着如此高的認可度,這是大衆在國內深耕36年的結果,並且國產車因爲前期質量太差留下的負面影響如今依然存在,一正一反在國內消費者的認知中形成了極大的反差,這也是爲何同等價位下,很多消費者不假思索的合資車的原因,並且當你和它說買捷達不如買國產之時,他會認爲你是一個白癡,“國產車這麼差能買嗎?”,可能這就是當時他的內心獨白。這也並不能怪這部分消費者的認知能力差,因爲這就是國產車企需要經過的一個歷程,從不被認可到被認可,這條路還很長。

但事到如今不得不說,降到7萬以內的朗逸,讓很多國產車企看不到希望,因爲在強大的車型口碑下國產轎車的生存環境真的太難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