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除了古代埃及、瑪雅、羅馬、希臘這些知名度更高的“網紅”帝國外,還囊括了西非、波斯諸、美索不達米亞諸帝國等相對“冷門”的古老文明體系。從西非的桑海帝國到北美的印加帝國,從埃及的圖坦卡蒙到蒙古的鐵木真時代,每個古文明、每個帝國都有其獨特的厚重歷史積澱。

好萊塢傳奇女星伊麗莎白·泰勒主演的電影《埃及豔后》中,克里奧帕特拉七世的“煙燻妝”十分矚目:藍灰色略帶閃光的眼影,瀰漫於整個眼眶至眉骨處,長長的魚尾形眼線上挑,更凸顯出眼睛的深邃迷人。不光是埃及豔后本人,她的弟弟托勒密十三世、大臣們也都畫上了華麗的眼妝。

埃及豔后的“煙燻妝”並非後人杜撰,在古埃及,男男女女都會用孔雀石、方鉛礦等研磨成粉末,再加以香料、油、水等加以調和後,塗抹在眼睛上。

之所以這樣做,是由於當地的氣候炎熱乾燥、沙塵較多,還有一種蠅類生物會飛入眼睛裏產卵,眼影的材料具有殺菌作用,起到了類似於“太陽眼鏡+消毒”的雙重效果。

在考慮實用性和美觀性的基礎上,流行於古埃及的“煙燻妝”還有宗教上的寓意。古埃及人崇拜的女神巴斯泰特是貓頭人身,她喜歡用貓臉上的虎斑紋來修飾眼睛,因此,修長的眼線是一種致敬神明的方式。

一個看似平淡無奇的眼妝,可以解讀出古埃及人的生活環境、審美態度、宗教信仰等多重含義,既有豐富的信息增量,又不失生動趣味。這種“以小窺大”的歷史講述方式,在商務印書館出版的系列叢書“歷史上的帝國”中比比皆是。

“歷史上的帝國”系列叢書總共有12冊,涵蓋了亞、非、歐、美諸大陸的12個古代帝國體系,其中埃及豔后的獨特“眼妝”出現在《古代埃及帝國》一書中。除了古代埃及、瑪雅、羅馬、希臘這些知名度更高的“網紅”帝國外,還囊括了西非、波斯諸、美索不達米亞諸帝國等相對“冷門”的古老文明體系。

對於歷史愛好者來說,這套叢書是輕鬆好讀的世界史入門書籍。多位資深學者、教授從歷史和社會文化兩個角度切入,將各個文明體系的發展脈絡娓娓道來,還用不小的篇幅講述不同時代與文明中人們的生活側面,如飲食、婚姻、社會地位、喪葬禮儀、藝術與文學等。

“歷史上的帝國”就像一張詳盡的“文明地圖”,帶我們一覽文藝復興以前輝煌燦爛的古代世界。

01 世界古代文明是個“圈”:身處“關聯”中的古帝國

每個人都不是一個孤島,古代文明亦如此。

在“歷史上的帝國”叢書中,設置了一個特別的欄目“關聯”,將着眼點放在了地域與地域、遠古與今天之間的關係上,探討彼此的相似性與千絲萬縷的關聯。

在古代文明的起源上,“河流”往往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尼羅河孕育了古埃及六千年的悠長曆史,每年如約而至的洪水爲農耕文明帶來肥沃的土壤,塑造了古埃及人獨特的死亡觀念:死亡,不是終結,而是進入來世的起點。

在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沿着底格里斯河、幼發拉底河,孕育了底蘊深厚的蘇美爾、巴比倫和亞述文化,楔形文字、《漢謨拉比法典》、巴比倫空中花園等都誕生於兩河流域。

位於西非尼日爾河北岸的廷巴克圖,在桑海帝國時期達到發展的巔峯,成爲黃金、鹽這兩大貿易商品的集散地,一時風頭無二。

不同古文明之間,通過商業貿易、對外擴張等方式,勾連成一個複雜的網絡體系。

以托勒密王朝爲例,在埃及豔后生活的年代,曾經的埃及帝國已是日薄西山,法老等貴族階層雖掌握着大量的財富,但宮廷內部權力鬥爭不斷,國家陷入四分五裂的局面,在與鄰國古羅馬的關係中已然處於下風。

早在埃及豔后的父親托勒密十二世時,就要向羅馬頻繁納貢以求得庇護。埃及豔后與愷撒、安東尼的曖昧情事,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發生的。

實際上,埃及豔后並非100%純正的“埃及人”,她的祖先托勒密一世是亞歷山大大帝麾下的將軍,出身馬其頓貴族之家。在亞歷山大大帝去世之後,從埃及總督“變身”埃及法老,原本亞歷山大帝國的一部分成了獨立的國家。

與波斯人戰鬥中的亞歷山大

在亞歷山大大帝之前,波斯人曾經一度佔領並統治埃及,著名的波斯國王包括大流士一世、阿塔薛西斯三世等。

如果再往前追溯,希臘文明是古羅馬的“效仿”對象,托勒密王朝也對古希臘文化仰慕有加。古希臘和波斯之間的戰爭持續了半個世紀,馬拉松比賽就誕生於希波戰爭期間。

要是把時間線延長至中世紀時期,真正保留古希臘文化遺產的,則是阿拉伯文明,後來成爲14-16世紀勃興的文藝復興運動的火種。

古文明之間的“相愛相殺”,莫過於此。

以古埃及爲原點,我們可以窺見羅馬、希臘、波斯、亞歷山大等古代帝國之間,在空間與時間上的維度上,都有着微妙的關聯,古代世界史的脈絡正是通過這些節點得以清晰呈現。

02 光環下的“暗影”:輝煌古文明的另一面是殘酷

從古埃及、古希臘到波斯、美索不達米亞,古文明通常與“神祕”“輝煌”“璀璨”等字眼緊密相連。畢竟高聳入雲的方尖碑、柱廊環繞的希臘神廟、花紋精緻的波斯小地毯、先進的瑪雅曆法等,無一不顯示出古人的建築巧思、高超的審美理念,以及藝術和科技發展水平。

誠然,回望數千年前的人類文明成果,的確有無數的精妙絕倫之處,這一點毋庸置疑。但是,在古代諸帝國的發展歷程中,還有其原始、殘酷的一面,正如光環之下的暗影,同樣值得深入探討。

在考古研究、史料文獻中,我們會看到大量關於奴役、血腥祭祀、戰爭、屠戮的記載。

古羅馬、古希臘的社會根基,是沒有公民權、社會地位最低下的奴隸階層。而可在容納數千人的鬥獸場上,衆人目光聚集之處,是那些以身體和生命與野獸搏鬥的角鬥士。

在瑪雅帝國中,戰爭中俘虜的敵人有時會被送上高高的祭壇,在瑪雅金字塔上被當衆殺死,用他們的鮮血獻祭神靈。被視爲瑪雅文明瑰寶的“金字塔”,曾經見證過無數的鮮血和死亡。

對外征伐、擴張領土是許多古帝國彰顯權力的手段,對於被征服地區而異,彼之榮光,成了他們的無窮災難。歷史學家伊本·阿西爾描述被蒙古鐵蹄踐踏之下的慘象:

不,在世界走向末日和毀滅之前,人類不可能看到可與這一災禍相比的災難。……這些人對任何人都沒有一絲憐憫,他們虐殺婦女、男人和兒童,破開孕婦之腹,戕其胎兒。

以今天的標準來看,這些祭祀儀式和戰爭無疑是“反人性”的,是對生命權的漠視,顯示出古文明粗陋原始的一面。

關於古代文明的另一個殘酷真相是,我們真正認識到某個文明的偉大之處時,它正在或已然遭受“被毀滅”“被破壞”的命運。

在BBC紀錄片《文明》中,歷史學家西蒙·沙瑪說過一段意味深長的話:

“我們可以用大把時間來討論,什麼是文明,什麼不是文明,但當文明的對立面暴露出它所有的一切暴虐、殘忍、偏狹和破壞慾時,我們就瞭解了什麼纔是文明,我們從即將逝去文物的震驚中認識到它。”

西方人對美洲文明的破壞就是典型案例,古代瑪雅、印卡、阿茲特克諸帝國的覆亡,主要是拜歐洲人帶來的槍炮與細菌所賜。更令人扼腕嘆息的是,數千件古老神像與書籍被視爲宣揚“異端”,然後一把火化爲灰燼。

在19-20世紀2、30年代,英國在埃及開啓“考古熱”浪潮,由於保管不善、重視程度不足等原因,導致許多紙莎草文件殘缺不堪。

這些粗暴行爲所產生的直接後果,就是歷史研究上的資料匱乏,學者們只能從愈發有限的資料中找到古文明的線索。

03 大人物敘事之外:“看見”古帝國的普通人

無論輝煌燦爛,還是殘酷暴虐,歸根結底,文明是由“人”所塑造的,其中不乏名聲響噹噹的“大人物”,如愷撒、亞歷山大、成吉思汗、圖坦卡蒙。不過,根據“二八法則”,真正在文明金字塔裏佔據多數的,是默默無聞的普通人。

他們是士兵、工匠、農夫、漁民,甚或只是奴隸,他們扮演着“被忽略”的大多數,在歷史書籍中常常是一筆帶過。

阿茲特克帝國的鷹武士

“歷史上的帝國”系列叢書跳出傳統“大人物敘事”的窠臼,以更具人性化的筆觸,關注到生活在古帝國中的普通人。

通過對史料的仔細梳理,作者們試圖解答花樣繁多的“小問題”:他們在社會等級中處於怎樣的位置?日常飲食都有哪些種類?他們的服裝、信仰、識字水平、婚姻制度如何?閒暇之餘,都有哪些娛樂活動?

在這些看似瑣碎尋常的問題裏,我們能看到作者對於“人”本身的關注,也可以從細節中找到穿越時空的共鳴。

書裏提到一位古埃及父親對兒子的教導,他希望兒子好好學習象形文字,以成爲一名備受尊崇的書吏。他說:“紡織工的膝蓋頂着肚子,不能呼吸空氣,如果他一天沒有紡織,那麼他就會被鞭笞50下。……漁夫比任何職業都更悲慘,他在滿是鱷魚的河流裏工作。”

這位2000年前的父親先是“嚇唬”,告訴兒子銅匠、漁夫、洗衣工、織工、漁夫等職業都多麼辛苦,然後再“利誘”之:你看,做書吏多好,書吏本人就是監督者,是個“人上人”的好職業。

聽上去是不是有點似曾相識?今天的許多父母在教育子女好好讀書時,依然是同樣的苦口婆心。時代在流轉,但人性中的本質始終如一。

更值得一提的是,“歷史上的帝國”系列叢書,同樣“看見”了古文明中的女性羣體。

總體來說,古代女性幾乎和家庭生活畫上等號,古埃及的已婚婦女直接被稱作“房屋裏的人”,操持家務、生兒育女、照顧家人被視爲女性的天然職責。

不過,在各個古文明體系裏,女性的生存境況還是有不小的差異。

古希臘女性被視爲“二等公民”,是需要男性“保護”的角色,能夠享受的公民權利有限。斯巴達婦女雖不必爲家事操勞,享有更多自由,但她們必須承擔起繁育未來士兵及其母親的重任。

伊斯蘭世界諸帝國中,一夫多妻是相當常見的現象,不過教義中規定“丈夫須平等對待每個妻子,並有一定的能力保障她們的生活”,對女性的利益構成了一定的保護。在一些富裕之家,部分女性甚至可以享有獨立的財產,外出上學或者從事醫生、商人等職業。

美索不達米亞文明裏,蘇美爾女性在訂婚前後分別從屬於父親和丈夫,從孩提時代就要學習做飯紡線,爲成爲主婦作準備。有少數蘇美爾女性選擇成爲商人、女祭司或者經營借貸業務,有時也能出庭作證。

古代埃及婦女不允許加入祭司階層,但可以在喪葬儀式上做“職業哭喪人”,在祭祀活動中扮演神話中的女神角色。

在“歷史上的帝國”叢書的字裏行間,我們得以穿過時間的長河,看見一段段精彩紛呈的歷史風景:撒哈拉沙漠乾燥的風捲起漫天沙塵,午後靜謐的尼羅河裏輕舟盪漾,美洲叢林裏原住民跳起熱情的玉米舞,蒙古騎兵在草原上疾馳……

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說:如果你對出生以前這世上發生過的事情一無所知,你一輩子都將活得像個兒童。

從西非的桑海帝國到北美的印加帝國,從埃及的圖坦卡蒙到蒙古的鐵木真時代,每個古文明、每個帝國都有其獨特的厚重歷史積澱。讀懂它們,是走近遙遠的歷史,也是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今天的世界,走出矇昧的“孩童狀態”。

參考資料:

1、吉爾·魯巴爾卡巴等,《歷史上的帝國》

2、斯塔夫裏阿諾斯,《全球通史》

3、BBC紀錄片,《文明》

4、Magellan紀錄片,《埃及故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