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一個邏輯學家給當代的專家下了一個定義,那就是在越來越小的領域,知道越來越多的東西。而在這個定義的後面,他還補充了一句非常值得玩味的話——這些專家最終會變得一無所知。

因爲他們研究的東西將越來越小,而相對的這個世界則會變得越來越大。

這番話給我們的啓示就是,在人類社會中,越適應環境的本質,其實是越來越適應更小的環境,而越來越不適應更大的環境。

讀者朋友千萬不要認爲我在危言聳聽,這不是我胡說八道,而是取材於英國著名學者尤瓦爾·赫拉利的《人類簡史》。

是不是乍一聽之下,感覺這個觀點有點讓人難以接受?但如果你看完了下面這些內容,肯定就不會這麼覺得了。

一、中東的石油爲什麼便宜了

中東是全世界唯一一塊富得流油的地方,真的是流油,只不過是石油。

許多中東國家政治一塌糊塗,腐敗不堪,教育一塌糊塗,女孩竟然都不許上學。但問題是,人家就靠着一項石油的收入,就能輕輕鬆鬆碾壓着很多發展中國家,真是讓人羨慕嫉妒恨!

但是中東人民的日子真的好過嗎?其實未必。每次西方大國和那些中東強人們一鬧矛盾,西方國家便實行石油禁運政策。這時候這些靠石油發家致富的國家,要麼就是屈服,要麼就要忍受長期經濟封鎖帶來的貧窮。

這種情況從根本原因上講,不是西方國家有多麼強大。而是中東地區的經濟發展依靠太過於單一,他們在國際經濟體系中,只能適應依靠石油賺錢的這個小環境。所以就越來越被這個多元化經濟的世界所孤立,因此才那麼容易被制裁。

二、忽必烈召開的大討論

元朝是我國曆史上疆域最爲遼闊的一個朝代,隨着蒙古鐵騎的南征北戰,大元王朝將不同地域種族文化的不同人民聯繫在了一起。

俗話說得好,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而元朝時那些相隔了十萬八千里的人們突然匯聚在一起,也難免會因爲文化的差異而有所爭論。

有一次,在忽必烈的大帳中,儒家、基督教和佛教三教的精英人物就聚在了一起,他們開始了一場大辯論。

基督教徒開口就說上帝說了什麼什麼,這時候儒家學者就說,我不認識上帝,你憑什麼說上帝說什麼什麼。

而當佛教徒開口時,基督教徒則也反駁他,我不認識佛祖,你憑什麼說佛祖說了什麼什麼。

所以你看,從文化的角度來講也是,越是適應自己生存環境下的文化,就越是不能適應其他的文化。

三、學校小賣部和食堂的危機

每個人上學的時候,都在學校的小賣部裏買過東西。當時可能不覺得,但是在畢業之後,我們會常常發現,小賣部和食堂纔是學校真正牟取暴利的地方。

爲什麼呢?倒不是因爲小賣部和食堂,能夠提供多麼好的零食或伙食。而是因爲他們拿到了學校頒發的經營許可證,有了這一個許可證,他們便能夠壟斷一個學校學生的零花錢。

然後爲了適應學生的消費水準和消費習慣,他們就對自己的商品進行篩選,對經營策略進行改革。

商品儘量往低價的方向購買,因爲學生窮嘛,而經營策略也很簡單,愛買不買,不買滾。因爲很多東西你不在學校附近買,到其他地方去買會很麻煩。

也就是說,小賣部和食堂的生存策略就是,不斷地適應學校周圍的這個生態環境。

但問題是,一旦將他們抽離了學校這個環境,他們根本就無法和其它的商家競爭,因爲那些應付學生的經營手段,根本就無法用來適應更廣闊的社會環境。

所以學校小賣部和食堂對學生消費行爲的壟斷,其實反而讓它們能夠適應的商業環境越來越小,與這個社會的脫節則越來越大。

總結

無論是中東的石油危機,還是忽必烈帳篷裏的大討論,又或者是學校小賣部的興衰故事。

他們都在越來越適應一個小環境裏走向繁榮,但是當這個小環境受到破壞之後,他們又無法去適應大環境。所以可以得出一個結論,越來越適應社會的小環境,就會越來越不適應並且脫離社會的大環境,於是風險就越大。

讀一本好書的本質和目的,並不是增長見識或增加聽聞,而是學習書中奇特的思維方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