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即在中國傳統信仰體系下,並不存在“獨立的人”,因爲任何一個人都是爹生娘養,不是從石頭裏頭蹦出來的。隨着中國越來越接近技術前沿,要素價值也完成重估,中國經濟隨之減速換擋,增長紅利逐步消散,機會之門漸漸關閉,註定了絕大多數人只能非常平庸的度過一生。

原標題:九刀衣:年輕中國人爲什麼會“喪”

“個人本位主義”這一原本只是西方文化特色的理念,披着“文明”、“進步”、“普世”的外衣,滲透到了中國。很多人只把它作爲一種社會潮流,將其誤認爲是社會發展的一般趨勢。他們誤把中國傳統的“家庭本位”當成是“舊俗”,而以爲“個人本位主義”是“新俗”。這種毫無防備、開門揖盜的做法造成了年輕一代的信仰崩塌。

【本文爲作者九刀衣向察網的獨家投稿】

也不知道啥時候起,一些年輕中國人開始“喪”了,他們大概能維持30分鐘努力當權貴的熱情,之後還是會老老實實的癱回社畜的位子。在他們眼裏,小孩子比新冠病毒還可怕,七大姑八大姨比帝國主義還亡他們之心不死,原生家庭大概是他們99%缺點的源頭。

面對爸媽的付出和期待,他們只想說“請你們不要以愛的名義來操控我”。可你問他們到底想幹啥?別問,問就是到不了的詩和遠方。張目四望,大概只有剁手和暴食可以短暫的填補他們內心的空虛。結婚是不可能結婚的,這輩子都不可能結婚的,畢竟結婚是爲了愛情這個崇高的信仰,不是爲生孩子。生孩子是不可能生孩子的,畢竟家裏又沒有皇位要繼承,誰生孩子誰是“婚驢”。

他們有“獨立人格”,並堅信別人也應該是,拒絕任何他們不樂意的人際聯繫和權利義務安排——天生的那種也不行。他們獨立到了連自己的存在都顯得不真實了,時常要靠掐自己一把來證明自己還活着。千萬別問他們,爲什麼會相信萍水相逢的人,要比養育他們十幾年爸媽還要值得信任,還要愛護他們,問就是大清已經亡了。

他們高喊着“我很重要”的口號,又不得不面對自己大概率只是一顆卑微螺絲釘的事實。雁過留痕,風過留聲,但他們一輩子能留下啥?留個屁。因此,他們中一些人今朝有酒今朝醉,另一些人則是把對自己平庸的憎恨,轉化爲了對某個偶像的供養。把偶像作爲自己的寄託,全力以赴的供養,偶像的成功就會給他們帶來一種與有榮焉的幻覺。

總結起來,這就是典型的信仰危機。如果歷史是說過去,那信仰一定要看未來。信仰是要給人以希望和寄託的,當世界充滿希望,人人都有機會翻身發財,走上人生巔峯的時候,有沒有信仰並不重要,因爲生活本身就能給人以希望。中國經濟在過去幾十年間疾速發展所帶來的財富機遇,創造了無數的奮鬥神話,讓人民的生活水平以肉眼可見的速度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善。以地產爲代表的資產價值重估,讓大量60後、70後、80後獲得了巨大的收益。這樣的時代,是不用考慮什麼信仰的,遍地都是機會,有功夫琢磨信仰,還不如多花時間去掙錢。

然而,經濟是不可能一直以那麼快的速度增長的。自工業革命以來,西方國家經濟在二百多年間展現出了“卡爾多”事實,即從長期來看,技術前沿經濟體的人均GDP年增長大約維持在2%左右。也就是說,單純依靠技術研發、資本積累,只能讓經濟維持這個增速。中國經濟過去奇蹟般的增長,一是靠大量的技術引進,使生產率快速提高;二是靠要素價值的重估,融入全球市場,使得土地、勞動力的價值得以兌現,價值迅速增加。隨着中國越來越接近技術前沿,要素價值也完成重估,中國經濟隨之減速換擋,增長紅利逐步消散,機會之門漸漸關閉,註定了絕大多數人只能非常平庸的度過一生。此時,信仰就非常重要了,現實中的相對弱者,需要信仰的安撫和引導。人活着如果不能暴富,那應該做什麼?這就是信仰需要回答的問題。

不幸的是,“個人本位主義”這一原本只是西方文化特色的理念,披着“文明”、“進步”、“普世”的外衣,滲透到了中國。很多人只把它作爲一種社會潮流,將其誤認爲是社會發展的一般趨勢。他們誤把中國傳統的“家庭本位”當成是“舊俗”,而以爲“個人本位主義”是“新俗”。這種毫無防備、開門揖盜的做法造成了年輕一代的信仰崩塌。

信仰最重要功能,在於通過塑造人們對未來的預期,來以極低的成本影響人們眼下的行爲。而塑造未來預期最廉價的方式,是談論人的身後事——畢竟人死後咋樣根本沒法檢驗,可以隨便編。因而任何一種主流信仰的核心,都是對人死了向何處去問題的回答,也就是其永生觀。不同的永生觀,將影響人一生中最關鍵的長期決策,比如擇業、比如物業購置、比如生育。

中國的信仰,在家裏,不在廟裏。中國傳統信仰體系的永生觀,主要是將子孫後代作爲自己生命的延續。雁過留痕,風過留聲,只要子孫後代還在,就是自己曾經存在過的最好證明,自己的痕跡就不會被完全抹去。(詳見《偉大的共鳴——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傳統信仰體系的完美契合》)由此,在中國傳統信仰體系下,父母的生命和子女其實是一體的,他們是一個自遠古祖先延續至今的“生命歷程”的相鄰環節。這也就形成了中國人“家庭本位”的觀念。即在中國傳統信仰體系下,並不存在“獨立的人”,因爲任何一個人都是爹生娘養,不是從石頭裏頭蹦出來的。

這就同“個人本位主義”存在着根本對立。“個人本主主義”簡單講就認爲社會的基本單位是原子化的個人,每個人都是人格獨立的,互不隸屬。人際關係則是完全均質的,即親子關係和普通的朋友關係也沒有什麼本質不同。不難看出,這樣的論述完全不符合自然界的事實。任何一個人的思維方式行爲習慣都受到了其家庭的決定性影響,你或許覺得有自己的想法,但你的這個“自己”就真的是自己嗎?。別忘了,人類是一種動物,在我們的行爲中,情緒性的東西纔是最美好的,甜蜜的愛情、天真的笑容、灑脫的歌聲,都是被無數人歌頌的。而情緒,本質上源於我們的肉體,而我們的肉體,毫無疑問不是相互獨立,而是存在着清晰的遺傳關係。既然和事實不符,爲何西方人還要推崇“個人本位主義”?

“個人本位主義”本質上是基督教信仰的抽象化。基督教信仰,簡單講就是有一個神創造和掌控包括人類在內的一切,人在世的行爲,會決定其死後是上天堂還是下地獄。基督徒相信“在上帝面前我們是平等的”,也就是說,從人與神的關係上看,所有人都是平等且獨立的個體——既然大家都直接且僅僅隸屬於神。舉個例子,於對於奴隸來說,最重要的屬性定義是他隸屬於他的主人,同一個主人的兩個奴隸,必然是平等且互相獨立的,因爲他們都是奴隸,而奴隸只聽命於主人。一但將神和教義抽象掉,剩下的觀念就成了“個人本位主義”。“個人本位主義”本質上是種非常“西方特色”思想觀念,帶有深刻的西方文化烙印。

但是,隨着西方文明在大航海時代後的強勢,很多本來只是“西方特色”的東西,被盲目崇拜西方的人當成“文明”、“進步”、“普世”的東西加以推廣。就像羅馬征服環地中海地區後,各地的土豪們都競相模仿羅馬用鉛皮修水管被搞得不孕不育一樣,把西方特色的東西不問青紅皁白就引入,必然導致嚴重後果。

原本,作爲一個不能“立功”、“立德”、“立言”的普通中國人,最重要的就是成家立業養育後代,這樣等自己年紀大了纔能有點寄託。中國的父母子女之間其實是存在一個契約的,即“父慈子孝”,父母在子女身上付出大量心血,也就是“慈”,而希望子女能“孝”。“孝”不是孝敬的意思,《孝經》有云“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最低層次的“孝”是自己好好活着,也就是“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畢竟子女是父母生命的延續,只有好好活着纔不會讓父母付出白費。如果可以,那就要幹出點名堂來,讓父母含笑九泉,這就是“孝”的最高境界。這個信仰體系,已經告訴了你所有該做的人生大事,照此奉行,自然不會有什麼迷茫空虛的問題。

可隨着“個人本位主義”的流竄,中國年輕人的信仰崩塌了。畢竟按照“個人本位”主義的說法,人與人是相互獨立個體,那父母和子女之間生命的傳承聯繫也就被切斷了。他們拒絕接受父母和子女之間的契約,雖然他們已經享受了契約帶來的好處——父母的無私付出,卻不願意履行義務。對於自己死後會往何處去,會留下點什麼這些影響這一人生的終極問題,他們也沒有了答案。於是乎只能追求現世生活的中的“爽”,因此享樂主義和拜金主義也就大行其道。在經濟疾速成長的時代,這樣的取向能靠快速增長的經濟來獲得滿足。可是在增長減速,難以通過努力在填滿物質欲壑的今天,他們又該向何處去呢?於是,他們就喪了,無可挽回的喪了。

【九刀衣,察網專欄作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