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們的大龍貓聊生活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梁武帝蕭衍,史上很著名的一位皇帝,此人出身貴族,自幼酷愛讀書,博學多才,再加上他本身便天資聰穎,年紀輕輕便在文學上嶄露頭角,在當時他與沈約、謝眺、王融、範去等七人被世人稱爲“八友”,後來膽識過人、有勇有謀的蕭衍受齊和帝蕭寶融禪位登基爲帝,史稱梁武帝。
蕭衍登基之後,前期還是非常好的一位皇帝,他鑑於齊滅亡的教訓,總是勤於朝政,孜孜不倦,即使在寒冬臘月,他也是五更起牀批改公文,以至於雙手凍裂,同時他又十分注重納諫,並因此特詔令在東府前謗木肺石的旁邊各放置一函,其中,凡是布衣處士,如欲陳指時事,有所建議,可以投書於謗木函之中;凡是功臣材士,如有功勞未達,纔不盡用,可以投書於肺石函之中。因爲這項舉措,當時很是得了一些很好的諫言。同時蕭衍還倡導勤儉節約,他以身作則,“一冠三載,一被二年”,他所穿的衣服,經過很多次洗滌還在穿,他平常喫的飯只以菜蔬豆羹糲食爲主,並且他一天只喫一頓飯,如果遇到公務繁忙的時候,便只喝點稀湯充飢。除此之外,蕭衍還非常注重官員的清廉之道,每當簡選長吏時,務求廉潔公平,並親自在殿前召見,將清廉的道理授予爲政的官員,又下詔全國,如果小縣令有才幹政績者,即遷大縣;大縣令有才幹功績者,即遷兩千石,在當時的朝臣中有許多人因此而得到了提拔重用,由此上行下效,全國的吏治有了不少的起色。
但是蕭衍在他當皇帝的後期,卻犯了兩大錯誤,不但使他逐漸失去了民心,同時也使得朝中吏治腐敗不堪,這兩大錯誤直接導致了國家的敗亡。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這句詩是對蕭衍皇朝晚年一種景象的描寫,據說他晚年篤信佛教,縱容邪惡,曾四次捨身出家,同時又勒令羣臣以巨資將他“贖回”,這四次的“贖金”達到了四億錢,這直接導致了“都下佛寺五百餘所,窮極宏麗,僧尼十餘萬,資產豐沃”。同時蕭衍又下令僧人必須喫素,而且漢穿佛教的喫素傳統就是從此時傳下來的,因爲他自己不近女色,不喫葷,他便要求全國效仿,同時還要求祭祀不準用豬牛羊,要以蔬菜代替,他的這一做法,使得上至羣臣,下至黎民百姓皆是怨聲載道,逐漸失去了民心。
蕭衍不僅自己入寺做和尚,還精心研究佛法,因此使得他再也沒有經歷去管理朝政,重用的人當中便出現了奸臣,這些人當中,尤以一個名叫朱異的人爲甚,此人慣於溜鬚拍馬、一味逢迎,他的這種特性正好迎合了梁武帝“好人佞己,晚年尤甚”的性格,因此朱異在蕭衍面前受寵了很多年,並因此執掌中樞大權數十年,他的一句口頭禪便是:“當今天子聖明,吾豈可以其所聞幹忤天聽”,此人排除異己、貪污納賄、窮奢極欲的做法使得整個朝堂烏煙瘴氣。
基於這種種原因,太清三年八月,侯景以誅殺朱異爲名,在壽陽舉兵造反,此時的梁武帝卻因爲相信了朱異的言語而未採納羊侃的請求導致形勢急轉直下,這也是梁朝敗亡的開始,從這以後,整個平叛之戰幾乎均是以梁朝軍隊的敗亡爲結局,直到蕭衍86歲時皇城被破,知道事情再無轉機的蕭衍此時卻還說出了一句似乎是安慰自己的話:“梁朝天下,自我得之,自我失之,我有何怨嗎?”可憐一位開國帝王最後竟落得個餓死的下場。
對於一個人物的評價在很多的時候都是以成敗論英雄,當然我們不能忽視他的功績,也不可以抹殺他的危害,但是這些在蕭衍的身上似乎並不是那麼的明顯,他作爲一個開國皇帝,同時又作爲一個亡國之君,他年老時這些昏聵的做法似乎已經掩蓋了他本身曾經擁有過的光芒,在歷史的長河中,他的結局似乎只是成爲了後人的一個笑柄,令人長嘆。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