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付愛玲
看見今天文章的標題,相信大家還沒點進來,就會覺得奇怪:皇帝就是萬人之上的皇帝,怎麼回事和尚呢?
別急,今天就帶大家瞭解一下,南北朝中梁朝著名的和尚皇帝——梁武帝蕭衍。

蕭衍(464年—549年),字叔達,是南朝梁的第一位皇帝,漢相蕭何的第二十五世孫。早期身爲齊朝的官員抵抗北魏,深受齊朝皇帝信任,後來起兵擁立了當時齊朝的南康王蕭寶融爲帝,又接受了蕭寶融的禪讓(502年),自己當了皇帝。

蕭衍爲帝的早期,文治武功是十分顯著的。他專心政務,勵精圖治,吸收了前朝滅亡的教訓,爲國家做了很大的奉獻。
經過前面關於蕭衍生猝年的介紹,我們可以算出蕭衍是活了非常久的(足足活了86歲,這在如今也算是非常長壽的了),而他當皇帝的時候,我們也可以算出,還不到四十歲。也是就說,他足足當了四十六年的皇帝。

隨着年齡的越來越高,他逐漸開始懈怠政事情,轉身投入了佛教的懷抱,他對佛教的興趣甚至逐漸高於對他的朝廷。他廣修佛寺,也不管勞民傷財與否。
並且,他還是一個實踐家。身體力行的他到了後來,生活起居種種都是按照最虔誠的佛教徒的標準來,他喫素,戒色,穿布衣,勤儉節約,修身養性。
然而,他覺得這樣還不夠。那些佛教徒可都是住在寺廟裏,而他蕭衍卻只能待在皇宮;佛教徒披的可都是袈裟,他穿的卻是龍袍。因此,在某天,也許是在燒香參拜的時候,他突發奇想,脫掉了龍袍,披上袈裟,就這樣住進了寺廟。

可俗話說國不可一日無君,皇帝一天到晚待在廟裏不處理政事,這樣怎麼能行呢?於是,大臣們也走進寺廟,苦口婆心的勸皇帝回皇宮,終於在勸了幾天之後,這位任性的皇帝終於被說動了,他回到了皇宮,大臣們也終於鬆了口氣。
可事情並沒有這樣結束,後來的史實證明,蕭衍並沒有放棄他的"和尚夢",相反,他此生四次出家,而每次還俗都耗費了羣臣大量錢財(那個時候還俗是需要捐錢的),這使得國庫空虛,更是勞民傷財。

晚期精心研究佛教理論,使得蕭衍將朝政置身事外。在蕭衍沉醉在佛法的世界裏時,梁朝的朝廷已經爲奸臣所把控,暗流湧動而蕭衍渾然不知,這也爲後來的侯景之亂埋下了伏筆。
所謂"上有所行,下必效之",在舊社會,封建貴族的行爲往往會引得老百姓爭相模仿。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杜牧的一首《江南春》,道盡了南朝梁繁榮的佛文化下隱藏的風雨危機。南北朝不是一個和平的時代,而在戰爭年代的粉飾太平無疑是自取滅亡。

蕭衍晚年的昏庸導致了年輕時的功勞毀於一旦,皇帝這個職位也沒有退休一說,當年的故事已經過去,剩下的,就是給我們後人引以爲鑑吧。
——以上內容取材於《資治通鑑·梁紀》、《梁書?本紀第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