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王羲之兩個兒子對我們的社會文明有什麼歷史貢獻王羲之和王獻之中國古代一說親如兄弟,就是說兩個人好的像一奶同胞一樣。徽之便明白了,悲哀地說:“子敬已經去了。

王羲之兩個兒子對我們的社會文明有什麼歷史貢獻王羲之和王獻之中國古代一說親如兄弟,就是說兩個人好的像一奶同胞一樣。其實,一個大家庭,一奶同胞也不能都保證能一如既往地朝
中國古代一說親如兄弟,就是說兩個人好的像一奶同胞一樣。其實,一個大家庭,一奶同胞也不能都保證能一如既往地朝夕相處。往往是男子一到弱冠,舉行完成人禮,下一步就是成家立業。這時,就要分家單過。這時。兩兄弟雖然也來往,但關注點主要在新家上了。但是也有例外,兩兄弟一直彼此牽掛,視對方的生命高於自己。“書聖”王羲之的兩個兒子就是這種情況。
王羲之《蘭亭序》
王徽之、王獻之兄弟倆打小就在一起共同學習,關係如膠似漆。他們經常在一起談古論今,臧否人物。有一日,兄弟倆學琴曲《鳳求凰》,當彈到高潮時,對司馬相如作品中所表達的那種熱烈奔放而又深摯纏綿的意境佩服至極。同時對司馬相如敢於衝破傳統的舊禮教的束縛,和私奔的才女卓文君結合,在外面自食其力,開起酒肆來的行動更是十分的敬仰。
王獻之練字
後來,王徽之赴京任黃門侍郎,王獻之在家跟隨父親繼續深造。但是生性豪放超脫的王徽之因爲十分不習慣宮廷那套十分拘束和呆板的生活,就決然辭職回家。這時的王獻之經過多年的砥礪,已經是和父親齊名的大書法家了。兄弟倆經常談經論道,直抒胸臆。哥哥王徽之對弟弟看問題的真知灼見和深厚的藝術造詣佩服的簡直是五體投地。
真是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王徽之回家後沒過多久,和弟弟王獻之幾乎前後腳同時得病。那時的人除了信任大夫以外,對術士的占卜也十分虔誠。一日,家裏請來術士,術士看完後說:“一個人的壽命快要終結時,如果有活人願意代替他去死,把自己的餘年給他,那麼這個將死的人就可以活下去了。”徽之忙說:“我的才和德都不如弟弟,那就把我的餘年給他,我先死好了。”術士搖搖頭:“代人去死,必需要有健壯的身體,壽命較長的人才行,現在你自己已經苟延殘喘了,我沒有這種法術。”沒多久,獻之去世。
王獻之作品
家人怕徽悲痛,沒有把這個消息告訴他。徽之一直很惦記弟弟,但始終沒有消息。一天,他實在忍不住,便問家人:“子敬的病怎樣了?爲什麼很久沒有聽到他的消息?是否出事了?”家人含含糊糊,欲言又止。徽之便明白了,悲哀地說:“子敬已經去了!是嗎?”家人見再也瞞不下去了,便說了實話。
人琴俱亡
徽之聽了後一聲不哭,只是下了病榻,吩咐僕人準備車輛去奔喪。到了獻之家,他在靈牀上坐了下來,命人把獻之生前最喜愛的琴取來,想彈首曲子。但調了半天弦,都調不準調子。於是悲痛地說:“子敬!子敬!如今人琴俱亡!”他認爲琴是有靈性的東西,是君子應擁有之物。一般人是不配擁有的,所以,王獻之走了,琴也沒了靈魂。說完這話,把琴給摔碎了,人也隨即昏了過去。徽之因極度悲傷,沒過多久就病情加重,一個多月後,他也離世而去。後來,中國文學的詞語庫裏就添加了“人琴俱亡”這個成語,用來表示因爲感情深厚,睹物思人時的悲痛心情。
琴聲何在
看完這個簡短的歷史故事,再聯想到我們現在的人,往往爲了一點蠅頭小利,爭得是臉紅脖子粗;還有許多兄弟姐妹,爲了繼承老人一些遺產,而打的頭破血流,是否感到有些羞愧呢?
圖片來源於網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