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國際上一般認爲,約公元 6 世紀出現在印度的“恰圖蘭卡”(chaturanga)是國際象棋、中國象棋、將棋等象棋類遊戲的共同起源,其中王、士、象、馬、車、兵這幾種棋子的佈局和走法均已成型,後來的象棋遊戲系在此基礎上演變而來。況且就算是恰圖蘭加,其棋子、佈局、走法與象棋的相似性,也遠超中國上古諸如六博、彈棋、北周象戲之類的遊戲。

國際上一般認爲,約公元 6 世紀出現在印度的“恰圖蘭卡”(chaturanga)是國際象棋、中國象棋、將棋等象棋類遊戲的共同起源,其中王、士、象、馬、車、兵這幾種棋子的佈局和走法均已成型,後來的象棋遊戲系在此基礎上演變而來。

恰圖蘭卡

傳入波斯的恰圖蘭卡變體

這個觀點並不被中國學界認可,他們長期堅持認爲,中國象棋起源於中國。唐朝”寶應象戲“被視爲中國象棋的雛形,與之相應的有三處文獻證據:

其中最爲詳細的記載出自唐傳奇《玄怪錄·岑順》,小說的時間點在寶應元年。其中“天馬斜飛度三止,上將橫行系四方,輜車直入無迴翔“、”步卒橫行一尺“的表述與後世象棋相當接近。不過,《玄怪錄》一書的原本久佚,後人搜輯的版本較雜亂。其中《岑順》一篇,實際上出自宋代《太平廣記》卷三六九,註釋標明“出《玄怪錄》。“而清朝康熙年間《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神異典》卷三一八引錄了這篇小說,卻沒有題目。

與《玄怪錄》大約同時期的白居易組詩《和春深》第十七首中,有”兵衝象戲車“一句,錢鍾書認爲兩者說的就是同一種“象戲”。

另外,元代釋念常的《佛祖歷代通載》卷二十二中,有“昔神農以日月星辰爲象,唐相牛僧儒用車、馬、將、士、卒加砲”的記載。

綜合文獻來看,唐代象戲應至少有馬、將、車、卒四種棋子,可能還有“砲”。因無實物出土,更多細節無法確知。

一枚宋代銅質棋子,其背面(右圖)刻着一頭象,可見象棋的”象“確實是大象,而非很多人認爲的八卦五行之“象”

“寶應象戲”起源說有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中國的“象戲”、“象棋”並不是唐代纔出現的,在此之前很久,中國就有了這兩個名詞,但要麼詞義、玩法或構造與後世象棋大相徑庭,要麼細節不可考。至於爲什麼公元 8 世紀突然出現的“寶應象戲”會和之前印度的“恰圖蘭卡”如此接近,中國學界似乎並無答案。

國內對“印度起源說”的嚴肅回應,只見於寧波大學張如安教授 1989 年初版的《中國象棋史》一書。作者自始至終都把印度的這種棋稱作“四角棋”,一種四人互弈、需要擲骰子來着棋的“博戲”,並論證道,如果這樣本質不同的博戲都能成爲象棋的起源,那麼把中國上古時期就風靡的各種帶棋盤、棋子的“博戲”視作象棋起源也並無不妥。

但實際上,“四角棋”並不是恰圖蘭卡,而是其在印度本土的變體——“恰圖蘭加”(chaturaji);況且就算是恰圖蘭加,其棋子、佈局、走法與象棋的相似性,也遠超中國上古諸如六博、彈棋、北周象戲之類的遊戲。

恰圖蘭加

如今,至少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印度棋類遊戲傳入中國早有先例。北宋初年晏殊的《類要》即指出,波羅塞戲(雙陸棋)就是三國時期從印度傳入中國,據說曹植很愛玩。

相比起源,中國象棋的定型階段爭議不大。北宋程顥、梅堯臣均有《象戲》詩,前者據朱南銑先生考證約成於 1055 至 1075 年間,其中可以推斷出有將、車、馬、卒、偏、裨(後兩者爲漢朝武官名)等子;應當有河界,卒過河界後可斜進一步喫子,與國際象棋類似;有九宮,開局前“將”在中央,可在九宮的八個方向移動。

而梅堯臣的詩約在 1059 年,其中可以看出有“猛獸”一類的棋子,可能是“象”。同時代且爲程顥友人的司馬光則有《七國象戲》一書,其中可以確認“砲”的走法和打法已經與現制中國象棋無異。

宋代瓷胎象棋,洛陽市博物館藏

後來,偏、裨這兩個分別在“將”兩邊的棋子合爲“士”,取裨的走法:九宮內斜行一格。至於“象”能否過河,兩“將”能否照面,不能確定。11 世紀中期,中國象棋棋子總數從 34 子變成了宋徽宗時期的 32 子,即雙方均少一卒。

文|智煜

大象公會|知識、見識、見聞,最好的飯桌談資,知道分子的進修基地。微信搜索「大象公會」(idxgh2013),接收更多好玩內容。

特別聲明

本文爲自媒體、作者等在百度知道日報上傳併發布,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百度知道日報的觀點或立場,知道日報僅提供信息發佈平臺。合作及供稿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