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王曉波說,疫情期間案件少了很多,但是老百姓的求助沒有減少,爲了工作,王曉波乾脆就住在派出所,轄區里居民隨時可以找到他。2月初,王曉波的妻子馬晨曦作爲抗疫醫療隊的一員,到武漢支援疫情醫護工作。

5月7日,崇文門派出所警官王曉波在轄區內商場中控室進行檢查。 新京報記者 王飛 攝

掃描二維碼 推薦身邊感動人物

  崇文門派出所民警王曉波防疫期間堅守崗位,夫妻二人“同守一線”,一家四口至今仍未團圓

  【開欄語】

  春末夏初,萬物生長。過去的數個月來,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都在以自己的力量,投入到抗疫的保衛戰中。

  一個人的力量也許渺小細微,但億萬人同心,所迸發出的巨大合力,必將衝破一切障礙,戰勝眼前的困難。個人雖微,但力量是可以無窮的。

  今天,新京報第十四屆感動社區人物評選活動正式啓動,活動以“微力量”爲主題,報道一個又一個紮根基層,熱心公益的社區人物。

  見微知著,我們記錄每一個溫暖的個體,是爲了記錄這個波瀾壯闊的時代。

  春節前,王曉波已經買好了去海南的機票,打算趁着過節好好陪陪老婆孩子。

  兩口子一個是警察,一個是護士,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把兩個人同時推到了一線。

  儘管疫情期間,居民依舊在遇到麻煩時隨時能找到王曉波。但外人哪知他心裏惦記着早已奔赴武漢的妻子。

  4月15日,妻子平安返京,王曉波接機。“看見她安全回來就行了,一家人又能團聚了。”說完,這名“七尺大漢”眼圈一紅。

  片警“防疫”和上千人混熟

  早上7點,王曉波換好制服,戴好防護用具和警用裝備,便出發開始一天的工作。他走路的步幅很大,說話很平穩。有時忙起來十多個小時都不摘口罩,嘴上滿是爆皮,天氣熱一點還會長口瘡。

  王曉波是崇文門派出所的一名民警,他工作起來每天至少要走兩萬餘步,疫情期間,王曉波每天走的更多了。他很少能坐下歇一歇,有時午飯都是邊走邊喫。兩個月下來,王曉波每天的工作都圍繞着疫情的事。“都是些很瑣碎的小事,但是必須每項都落實到位。”

  “王警官今兒還上班啊?沒有休息日嗎?”

  王曉波的工作轄區內有衆多企業,在防疫期間任務很重。特別是在復工前後,人員流動量特別大。但這些企業中,無論領導還是員工,上千人幾乎每個人都知道他。特別是疫情時間,王曉波每天戴着口罩、護目鏡、白手套穿梭在轄區內60餘家公司,近百家餐飲企業的時候更加“醒目”。通過公司提供的上崗人員名單,他每天都會當場進行覈對,每天至少兩次。疫情暴發三個多月,王曉波的兩雙皮鞋被磨得“咧了嘴”。

  “每個員工都見了面,問了他們的情況,這樣我心裏就有數了。一旦發生情況,也能迅速對上號,快速處理。”

  哈德門中心寫字樓是王曉波每天巡視的第一站。員工集中在早上九點上班,下午五點下班。進入大廈登記時,總是會排起長隊,造成人員聚集。

  “排隊不就是變相聚集了嗎?”王曉波找到大廈經理商量後,聯繫企業負責人,給大家做工作,建議彈性調整上下班時間。公司之間協商後決定錯峯出入。王曉波稱,疫情剛開始的時候,人們的認識還不夠,很多人戴口罩還是“有一搭無一搭”。檢查中,他只要看到有不戴口罩的,立刻上前相勸。每天要不停地走,不停地說,外人眼中王曉波這個大忙人似乎“不覺得累”。一些事情雖然不是自己的分內工作,但是王曉波覺得作爲一名警察,這些都是應盡的責任。

  隨着疫情的發展,寫字樓、商場內留守員工必須實名持證進出,並且每次進出都要嚴格檢測溫度並登記。起初,一些員工不以爲意,時常偷懶,不願登記。王曉波每天抽出時間,在門口進行抽查,一旦發現不登記的員工,就進行“單獨輔導”。“好話也說,壞話也說。”面對他的苦口婆心,企業員工們也自覺遵守規定。

  王曉波說,如果出現了疫情,那就不是一個人的事情,儘管在當時不是所有人都能重視,但是作爲轄區民警,必須清楚這一點。

  “居民有事情找我,我隨時都在”

  因爲走的地方太多,王曉波經常忙得沒時間回所裏喫午飯,只能在附近超市買個麪包填肚子,邊走邊喫。“把所有的寫字樓和商場都轉遍了,一趟需要三四個小時。”王曉波說,雖然每天都走一樣的路線,檢查一樣的內容,他卻不覺得無聊。“有人和我說,你的工作可真夠碎的。但對我來說,把心踏實下來,把這些小事做好,就足夠了。”

  3月初,市政府對復工的企業有着明確規定,企業最多隻能有百分之五十的員工復工,每人的工作面積不少於2.5平方米。王曉波針對此要求,進行了嚴格的檢查。在便宜坊大廈內,一網絡金融培訓公司,爲了能有更多的老師授課,公司違規增加了復工人數。王曉波多次勸導無效,他便找來了街道和城管部門,一起對負責人進行教育。反覆的勸說最後負責人只能妥協。公司負責人最後說,“我真是服了,沒想到你們這麼能堅持,一天找我兩次做工作”。

  對於暫未復工的企業,王曉波也盯着消毒工作。“就算沒有人來上班,我也要求值班的人員按時定點消毒,準備工作得做到前面。”

  王曉波說,疫情期間案件少了很多,但是老百姓的求助沒有減少,爲了工作,王曉波乾脆就住在派出所,轄區里居民隨時可以找到他。

  “居民有事情找我,我隨時都在。”王曉波說。

  1月份的一天,新景家園小區一業主回山東老家過年,早上五點多,家中水管爆裂,把樓下居民家的廚房泡了。睡在派出所內的王曉波穿上衣服就往現場趕。在路上,他開始聯繫物業尋找業主。早上七點多,物業終於聯繫上業主。業主讓在北京的朋友來幫忙開門。王曉波在現場和物業一起等着。直到朋友趕到,將門開開,水管才成功搶修。

  3月初的一天,凌晨兩點多,崇文門附近一小區內,兩口子凌晨2點多因爲教育孩子的問題吵架,將家裏的物品摔個粉碎,樓下居民不堪其擾報警。王曉波連夜趕過去,耐心勸到早上6點多。兩口子和好如初,王曉波也到了上班時間,急着趕回所裏,開始準備工作。

  “有的時候真忙得恨不得有兩個自己。”王曉波說。

  三個多月沒團聚的一家人

  疫情暴發後,王曉波經常無法正常回家。家中大小事務都靠愛人處理。2月初,王曉波的妻子馬晨曦作爲抗疫醫療隊的一員,到武漢支援疫情醫護工作。離開北京時,王曉波還在崗位上工作,無法親自送她,看到妻子發來“啓程”的信息,王曉波的心便一直揪着。

  妻子到武漢後的每一天,王曉波就把手機鈴聲總開着,害怕錯過愛人發回來的消息。“她在武漢每天工作都很忙很累,我們絕大部分時間是通過微信交流,能打電話的幾乎很少。”王曉波說,兩個人工作時間湊不到一起,但是他們只要一閒下來,就會給對方發兩個字“平安”,讓對方知道自己一切都好。

  妻子馬晨曦說,“我的工作時間不固定,曉波的工作時間也不固定。我們每天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告訴對方自己是平安的,其他的說的很少。”馬晨曦出發前放不下孩子,放不下愛人,也放不下父母。但是一到達武漢,她腦子裏就只有“救活這些病人”。“家人只求我能平安回來,我也只求家人在北京能夠平安。”

  1月18日,王曉波和妻子把兒子和女兒送到了姥姥姥爺家。至今兩口子也沒有把孩子接回來,王曉波一直沒有時間,也不敢去看孩子。他說,自己每天接觸那麼多人,爲了孩子和老人的安全,還是忍忍,等疫情結束後,再去看他們。

  每次和孩子視頻,孩子總會問“爸爸什麼時候來接我”。王曉波都無言以對,他很愧疚。“在孩子需要陪伴的時候,我這個做爸爸的總是缺席。覺得自己很不稱職。”

  4月15日,妻子順利返京,王曉波趕到機場。由於需要隔離,他只能遠遠地望着醫療隊伍走出來。當妻子平安出現在通道出口,他還是沒控制住,鼻子一酸,自己趕緊低頭擦了一下眼角,抬起頭使勁朝着妻子揮了揮手。

  “晚上睡覺經常做夢,夢見兩個孩子和愛人。”王曉波說,夢見最多的是一家人出去玩,無拘無束的。

  【徵集】

  2020感動社區人物評選,邀您共聚“微力量”。

  推薦郵箱:[email protected]

  熱線:67106710

  微博:發微博@新京報

  新京報記者 張靜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