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祝允明(1461年1月17日-1527年1月28日)生於天順四年十二月六日,卒於嘉靖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字希哲,長洲(今江蘇吳縣)人,因長像奇特,而自嘲醜陋,又因右手有枝生手指,故自號枝山,世人稱爲“祝京兆”,明代著名書法家。甚至其子祝續也在前一科中進士,於是祝允明絕了科舉念頭,以舉人選官,在正德九年(1514),授爲廣東興寧縣知縣,嘉靖元年(1522),轉任爲應天(今南京)府通判,不久稱病還鄉。

祝允明楷書手卷《逢遇篇》,24×131.5釐米,來源:嘉德秋拍。《逢遇篇》爲西漢思想家王充《論衡》八十五篇之一,解釋人之達與不達,不在纔行高下,而取決於際遇遭逢。此卷爲祝允明三十五歲時所書,文嘉稱其“肉骨停勻,鋒鍔藏斂,肥潤中復帶遒勁,得太傅(鍾繇)之精”,可稱知者之言。

題識:希雍抱奇負而未遇,餘恐其不自信,爲書此論以遺之。甲寅春仲,枝山居士祝允明。

後學文嘉敬題

翁方綱楷書題跋

祝允明(1461年1月17日-1527年1月28日)生於天順四年十二月六日,卒於嘉靖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字希哲,長洲(今江蘇吳縣)人,因長像奇特,而自嘲醜陋,又因右手有枝生手指,故自號枝山,世人稱爲“祝京兆”,明代著名書法家。

祝允明的科舉仕途頗爲坎坷,十九歲中秀才,五次參加鄉試,才於明弘治五年(1492)中舉,後七次參加會試不第。甚至其子祝續也在前一科中進士,於是祝允明絕了科舉念頭,以舉人選官,在正德九年(1514),授爲廣東興寧縣知縣,嘉靖元年(1522),轉任爲應天(今南京)府通判,不久稱病還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