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和朋友一起吃饭,谈话间听到旁边桌上传来一阵严厉的批评声:

“你这孩子怎么这么笨?吃个饭都吃不好,有啥用啊?”听这口气应该是孩子的妈妈。

紧接着同桌吃饭的女士解围说:“孩子还小,不要这么说。谁还不犯点错吗?”“你是不知道,这孩子可不让人省心,总是毛毛躁躁,干啥啥不行,气死我了!”

“你说我和他爸都是高学历,咋这孩子这么笨?”听到友人出声维护孩子,妈妈越发起劲地说起孩子的各种缺点。

孩子看起来6、7岁的样子,低着头,一个劲儿的偷偷抹眼泪。看到这样妈妈又气不顺的补了一句:“哭哭哭,就知道哭”。

那一刻我很想把孩子拉走,离开这个脾气大又让人压抑的妈妈。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怎么可能变得聪明?他每天做什么事情都会战战兢兢,因为做不好一定会被妈妈骂“笨”。对于家长也许这句话已经习以为常,成为批评孩子的一种方法。但是对于孩子来说,这句话却会像一把戒尺一样,时刻提醒着他是一个“笨孩子”。

别用“语言刀子”伤害孩子

前段时间我特意又刷了一遍《银河补习班》,真的很喜欢马皓文这位爸爸。他坐牢的7年间错过了孩子的成长,一出狱就赶着去看孩子,但却遇上了孩子被学校开除的事情。学校以马飞违规、学习成绩不好为由,直接在全校学生面前宣布开除。

马皓文没有像妈妈继父那样去求校长把孩子留下来,而是打了一个赌。马飞不仅可以考入年级前十,而且在离开学校的时候,将会是学校里面最出色的孩子。

最后马飞成了飞行员,事实证明,爸爸做到了,马飞也做到了。当想到爸爸对校长的赌约,马飞特别沮丧地说“我真的很蠢,你会被我蠢哭的”。爸爸说:“我才不在乎年级前十,爸爸在乎的是你的脑子是在睡觉还是在不停地转”。

马飞的自我否定来自于妈妈的教育方式,和周围人对他的言语刺激。但是爸爸用渗入式引导的方法,帮马飞找回自信,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在孩子心里最依赖的是父母,当被父母说“笨”的时候,孩子就会认为自己真的很笨。这样的话对孩子起不到任何激励性的作用,只会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羁绊。

负面暗示,会让孩子越来越笨

就像《水知道答案》中“对着米饭说话”的实验,当你说不好的话时,米饭很快就会坏掉;当你说好的话时,米饭会保存很长一段时间。

父母言语的暗示在孩子的成长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当你说孩子笨的时候,他的潜意识里就会认为自己很笨,遇上难题就会以这个理由为借口,不去想办法。经常骂孩子笨是对孩子负能量的一种输出,否定的语言会让孩子感到沮丧、挫败,长期得不到肯定的孩子会逐渐丧失自己的价值感。

聪明的家长这样做:

不会认为孩子是“笨”的,在孩子遇到难题时,懂得用恰当的方式鼓励孩子。默默的陪在孩子身边,是孩子的支柱;告诉孩子,你一点都不笨,只是需要时间而已,只要多给你一些时间,一定会做得更好。正面积极性的语言,能让孩子感觉到被肯定、被接纳,能获得成就感和价值感。

不分场合,伤害孩子的自尊

就像上文中,那位餐厅批评孩子的母亲,她不分场合,不顾及孩子的颜面,只是一味地表达自己的不满。这样做严重的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再次出现在这家餐厅或者碰上妈妈的这位朋友,他只会想起不好的回忆,抬不起头来。这并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很多成人回顾自己小时候的经历,共同描述的一种现象。

聪明的家长这样做:文学家胡适的母亲,从来不对着他人教育孩子,私底下却对他要求很严格。他的母亲一直秉持的原则就是:为了孩子好,而不是给别人看的,也不是别人在边上说风凉话的。

自卑跟随孩子一生

“反正我很笨,做什么也不行”。经常被家长说笨的孩子,骨子里会很自卑。他会觉得自己什么事情也做不好,久而久之就会更加的缺乏自信。这样的自卑情绪,会影响孩子一生,不仅在工作中没有突出的表现,感情上、生活中也会一团糟。更严重的是,他不仅过不好自己的一生,也会影响他的孩子一生。

聪明家长这样做:

聪明父母会认为自己孩子是独一无二的,无须与他人比较。当孩子遇到感觉自己不如他人时,父母会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孩子,让孩子意识到自己有特别之处。与他人是不一样,每一个都有属于自己的特长。这样的引导方式会让孩子越来越有自信,做任何事情也变得更有动力。

凌晨妈妈来叨叨:

我们总说孩子是一张白纸,你画什么孩子就成为什么。那么,在面对孩子做事做不好,成绩差等这些因素时,为什么不多一点正面的影响?世界上本来就没有“谁是笨得,谁是聪明的”这样的说法,区别在于快与慢,而快与慢只是时间的问题而已。所以多给孩子正面积极地影响,远比你激烈的言语刺激有效。

一位凌晨开始创作的二胎妈妈,我手写我心,点滴都是我带俩孩子的育儿经验。希望我的育儿经验能带给您一点帮助!

相关文章